“赛因汗”拔都,到底有多能打?
公元1235年,窝阔台大汗在汗国首都哈拉和林召集诸王,决定派遣大军第二次远征欧洲,以实现成吉思汗征服欧洲的遗志。
因为西征军是由四系诸王长子带领的,这次西征又被称为“长子西征”。
西征的蒙古军队
西征军的总指挥,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次子拔都(术赤的长子是斡儿答,但他自知才干远逊于拔都,因此按照蒙古习俗“让位”于拔都),副将则是熟悉东南欧情况的猛将速不台(也是本次西征的实际总指挥)。
西征军共兵分四路:
第一军团(术赤系统):统帅为拔都,斡儿答、昔班和唐古忒等各领一军;
第二军团(察合台系统):统帅为不里(察合台长子莫图根的长子,莫图根在讨伐花剌子模时战死于八米俺,因而不里以长孙继父位),副将为拜达尔(不里的叔叔);
第三军团(窝阔台系统):统帅为贵由(窝阔台长子,后来的元定宗),副将为合丹(窝阔台第六子,庶长子);
第四军团(拖雷系统):统帅为蒙哥(拖雷长子,后来的元宪宗),副将为不者克。
浩浩荡荡的行军队伍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西征的不仅有蒙古军队,还有许多被征服民族的军队。据史料记载,本次西征所投入的人力,大约在15万左右。
1236年春,蒙古西征军在拔都统帅部集结完毕,传说中的“长子西征”正式拉开了帷幕。
1
1236年冬,蒙古军队首先击破了罗斯的东部屏障,即保加尔。次年夏,又击败了罗斯的南部屏障,即钦察诸部落。钦察东北部、伏尔加河沿岸的各民族,全部都被蒙古降伏。
蒙古人将下一个进攻目标,锁定在了罗斯各公侯国身上。他们对罗斯诸国的进攻,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237年底—1238年):蒙古军队先后在梁赞战役、弗拉基米尔战役和锡季河战役中取得胜利,基本平定了北罗斯的局势,兵峰直抵伏尔加河下游。
第二阶段(1239年初—1241年初):在经过调整后,蒙古军队先后取得基辅战役和加里西亚战役的胜利,控制了整个南罗斯,并与威尼斯人建立了贸易关系。
到此为止,罗斯诸国的全境被蒙古军所占领。
抵抗蒙古入侵的罗斯军队
大获全胜的蒙古军队,在加利西亚境内集结休整,并把下一个目标锁定在了波兰和匈牙利身上。1241年初,拔都制定好了征讨波兰和匈牙利的作战部署:
拜达尔率领三四万骑兵,作为右翼集团攻略波兰,策应匈牙利方面的主力作战;
合丹率领一部作为左翼集团,掩护主力的南面的侧翼,并阻击可能从东南面援助匈牙利之敌;
拔都和速不台率领主力集团,约六七万骑兵,分为2个纵队,直取佩斯特,以求击破匈牙利军队的主力。
1241年春,拜达尔的右翼集团开始向波兰发动进攻。在克拉克战役中大获全胜后,他的军队在西里西亚进行了一场震惊西方的里格尼亚战役,全歼了两倍于己的日耳曼波兰联军。
里格尼亚战役
与拜达尔对峙的,是率领七八万大军的西里西亚大公亨利二世。这支军队由日耳曼、波希米亚、波兰人组成,因此也称“日耳曼波兰联军”。
联军虽然人数占优,但呆板的战术、相对落后的武器装备和不均衡的军队编组,直接为后面的全军覆没埋下了伏笔。
1241年4月9日,亨利二世在举行弥撒后,率军从里格尼亚城出发,迎战拜达尔的蒙古军。他们自恃军力强大,率先向拜达尔集团发动进攻。
拜达尔自知人数不占优势,于是令先锋佯败后退,引诱联军深入。联军不知是计,一路紧追不舍。
亨利二世
拜达尔发现,追击队伍突前的日耳曼步兵集团,已经与主力部队“脱钩”。他立即采取切割战术,斩断了日耳曼步兵与其他集团的联系,迅速给对方“包了饺子”。
这些上身赤裸的日耳曼步兵,哪里是装备精良的蒙古人的对手?他们迅速被击溃,主将波列斯拉夫战死,就连后续的增援部队,也很快被蒙古军队击溃了。
联军的大部分士兵,装备普遍比较简陋
亨利二世初战不利,他决定尽遣精锐,与蒙古军队展开决战。令他绝望的是,作为主力的日尔曼重装骑兵,同样也挡不住蒙古轻骑兵暴雨倾盆般的飞矢,死伤惨重。
亨利二世本人狼狈得率领几名亲兵试图逃离战场,却被追上来的蒙古骑兵刺于马下。强大的日耳曼波兰联军全军覆没。
联军中仅有少数人的装备与蒙古军队相当
大获全胜的拜达尔军队一路南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在攻陷了小波兰的拉泽布尔城后,越过波西米亚王国边境,占领了奥帕瓦、奥洛摩茨、布尔诺等城市。
越过匈牙利边界,攻下了匈牙利北部的特伦琴、布拉迪斯拉发、尼特拉、克马纳等城市。
1241年6月27日,拜达尔的大军与拔都、速不台的主力集团会师,顺利完成了既定的作战任务。
蒙古军队的作战表现,让整个欧洲陷入了恐慌
1241年,拔都与速不台率领的蒙古西征军主力集团,从加利奇出发,分兵两路进攻匈牙利:
一路由拔都自己率领,从加里西亚关隘口前进;
另一路由速不台指挥,从特兰西瓦尼亚山隘前进。
1241年3月,拔都大败喀尔巴阡山的守军,越过蒙卡齐和翁古瓦尔之间的道路,兵峰直指匈牙利。
匈牙利王国也非等闲之辈,“因他们人多势大和甲兵强盛,目空一切;因此他们听见拔都临近的消息时,也用40万个以善战闻名、视逃跑为可耻的骑兵,出发去迎击他”。
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
因此,双方爆发了欧洲历史上著名的赛育河战役。赛育河战役分为两步进行的:
第一步:匈牙利大主教乌古兰出击拔都集团;
第二步: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出击拔都集团。
拔都集团进入匈牙利后,一路长驱直入,势如闪电,直趋匈牙利首都佩斯特。在决战之前,拔都进行了有效的武装侦察。拉施特《史集》记载道:
拔都遣他的兄弟昔班罕率一万人先行,以侦察他们的人数,探知他们兵力和武装的强弱。昔班罕奉他的命令出发,在一个礼拜后回来报告说,他们两倍于蒙古军的兵力,都是骁勇善战的人马。
为了诱使匈牙利军队出城决战,拔都派出了一支骑兵部队去引诱对方。国王贝拉四世慑于蒙古军队声威,选择闭门不出。
匈牙利骑兵
看到国王如此“胆怯”,城内的科罗契大主教乌古兰沉不住气了。他认为蒙古骑兵数量很少,国王“真是个胆小的君主”,于是违反国王号令,亲率部队迎战蒙古骑兵。
拔都军队“故技重施”,先佯败后退,诱使乌古兰率领的重装骑兵进入到了一片沼泽地,“按部就班”地包好了“饺子”。
这些陷进沼泽地,难以机动的重装骑兵,成了蒙古骑兵的“活靶子”。主教的军队悉数被歼,只有主教乌古兰率几名亲信逃了回去。
见到狼狈逃回的科罗契大主教,城内士兵询问其失败的原因。大主教回答说:“在拔都的军中,钦察人很多,不杀钦察人(首领)库滩,将为内变。”库滩被投入监狱,其部众逃离了匈牙利。
匈牙利不但失去了一支战斗力量,城内还陷入了内乱;与之相对照的是,城外的拔都与速不台两军胜利会师。
基督教“骑士”的战斗力,不容小觑
1241年4月初,拔都主力集团在佩斯特城外驻扎了一段时间后,便开始后退。此时,贝拉四世终于率领军队出城追击,到了赛育河前于河西布阵,并特意派出1000精兵坚守桥梁。
贝拉四世认为,“蒙古军队要想渡过河床宽阔低洼的赛育河,只能从这座桥通过。守住此桥,即可保证己方作战的主动权。”
久经沙场的拔都,焉能不懂这个道理?他将主力隐藏在一个地险易守的大凹地里,准备一旦匈牙利军懈怠,就进行全面袭击。
拔都与速不台的迂回作战计划
贝拉四世环车为营,悬盾于上,俨如堡垒一般。但是其军队的戒备十分松懈,而且地形开阔,举动很容易暴露。两军相持数日后,拔都见敌人虽众,不过仍然有懈可击。
速不台在下游结筏潜渡,绕出敌后;拔都则指挥主力军队,使用七台投石机,击溃了守桥部队,顺利通过了赛育河。
面对前后夹击的蒙古军队,匈牙利军队迅速崩溃。到此为止,只有国王的兄弟罗克曼公爵、科罗契大主教和教堂护卫军能够组织起有效抵抗。他们先后组织了两次反包围,仍根本不能扭转战局。
蒙古语匈牙利的决战
4月11日,双方在赛育河右岸、赛育河与提索河汇合处,进行了最终决战。史书记载,“赛育河和提索河水尽赤”,科罗契大主教亦战死于此役。国王贝拉四世见情况不妙,率先逃离了战场。蒙古军队在决战中大获全胜,攻占匈牙利首都佩斯特,并缴获了匈牙利国王的玉玺。
当拔都的主力部队攻破佩斯特的同时,左翼的合丹部从特兰西瓦尼亚出发,越过山路攻入了鲁丹城,并攻占了匈牙利大城瓦尔丁。
1241年夏,蒙古西征军各集团于赛育河畔汇合修整。同年12月25日,拔都复派两支部队从冰上越过多瑙河向西扫荡,搜剿贝拉四世余部。史书记载,一支部队一路打到了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克洛斯特洛伊堡。
中世纪手抄本上的蒙古入侵匈牙利
合丹的军队,在攻占了匈牙利最坚固的城市斯托尼戈尼和古兰后,继续追击贝拉四世。
这位可怜的国王一路狂奔,先逃到布列斯堡,而后又逃往阿古拉牟,接着逃往达尔马提亚,先是据守在斯巴拉多罗,以后转到托拉乌,他担心被蒙古军队捉到,最后逃到了一个临近陆地的岛屿上。
合丹的军队穷追不舍,长驱直入斯洛文尼亚,沿亚德里亚海,经过克罗地亚,到了其藏身的岛屿的对岸。贝拉四世十分恐惧,打算携家眷和财宝渡海远去。
“一路狂奔”的贝拉四世
1242年3月,合丹军队攻占达尔马提亚,经过塞尔维亚后,与拔都大队人马会合。至此,拔都已经占领了整个匈牙利。
1242年4月,窝阔台大汗驾崩的噩耗传至西征军中,窝阔台大汗的子侄必须回到蒙古,参加忽里勒台大会,选举窝阔台大汗的继承人。
拔都下令全军东返。历时七年的长子西征,至此宣告结束,欧洲人长出了一口气。
2
为什么蒙古军队能够大获全胜?军事专家们给出了以下若干个理由:
1)天时
此时的蒙古帝国实力雄厚,内部空前统一。反观欧洲的东罗马帝国,正处于土崩瓦解的状态,欧洲各国内部矛盾重重,互相混战,几乎没有互相支援。
蒙古军队进攻保加尔和钦察时,罗斯诸公国没有援助他们;
蒙古军队进攻罗斯诸国时,各大公国之间也互不援助;
蒙古军队进攻东欧时,中欧不理;
蒙古聚堆进攻中欧时,西欧也“明哲保身”,坐视不理。
因此,蒙古军队可以从容地利用对方的矛盾,将其各个击破。
攻城的蒙古军队
2)“巧妙”利用俘虏
在这次西征中,蒙古军队不断吸纳补充被征服国家的俘虏,参加军事行动。在歼灭科罗契大主教乌古兰军队时,钦察人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合丹的军队在围攻瓦尔丁时,就以罗斯人、钦察人的顺序攻城,蒙古军则在后面督战。
要知道,蒙古军队出发时人数就比较有限,作战伤亡也比较大。通过俘虏的“补充”,有效弥补了蒙古军队人数上的不足,保证了远征的胜利。
蒙古军队中的罗斯附庸部队
3)先进的经济生产力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蒙古人的生产力就有了很大的发展。而蒙古军队对周围各国的占领,使得其拥有了更多可以“取之即用”的经济资源,进一步增强了战争潜力。
4)旺盛的战斗欲望和顽强的战斗意志
坦诚地说,蒙古西征是“不正义”的掠夺战争,但作为掠夺一方的的蒙古人,肯定会因为掠夺的诱惑而士气高涨。
波兰步兵在崩溃后,惨遭蒙古轻骑兵追杀
另外,蒙古军队单兵作战能力强,且纪律严明,不惧牺牲,意志品质极为坚定。前面提到的几次大规模战役,几乎都是以少胜多的全面胜利。倘若没有顽强的战斗意志,估计早就“未战先怯”了。
5)机动灵活的作战方法
蒙古军队尽管人数不足,但因为掌握了有效的作战方法,在欧洲作战中罕遭败绩。他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和敌人的情况,采取了机动灵活的作战方法。军事专家对蒙古人的作战方式,做出了极为贴切的“四字诀”总结:
了解敌情,判断准确;
长途奔袭,突然袭击;
两翼迂回,中间突破;
利用矛盾,各个击破;
切断援助,孤立敌人;
纵深突破,难点放弃;
诱敌深入,设伏歼灭;
不给喘息,连续进攻;
能打则打,不打则退;
机动作战,使敌被动;
冬季作战,夏季休整;
因时因地,解决补给。
6)高速集结,高速突击
所谓“兵贵神速”,速度在战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蒙古军队的最强优势,就是快速集结、快速突击,其集结和突击的快速,在世界战争史上是罕见的。
以“快速突击”为例:
攻占北罗斯只用了2个月零5天,每天推进85-90千米;
攻占南罗斯只用了2个月零10天,每天推进55-60千米;
攻占波兰和匈牙利一共只花了短短3个月时间,每天推进58-62千米。
攻城的蒙古军队
因为“快”,蒙古军队一直牢牢地掌握了战略主动权。骑兵高速推进,使其来不及组织防御,进而实施大规模分割突击,进行大纵深包抄,予以各个击破。
7)统帅高超的指挥艺术:
作为西征总指挥的拔都,本身就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作为“副手”的速不台,更是一位身经百战、深谋远虑的大将。
在进攻保加尔、钦察、罗斯诸国、波兰和匈牙利之前,蒙古军的将领们,不仅亲自在前线指挥作战,并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分析,细化了战争各阶段的战略目的,认真做好了组织准备。
8)优势的装备与超强的单兵作战能力
蒙古马虽然个头矮小,但是耐力好,体质健壮,行动快速,冲力大,而且不挑食,远比亚欧其他国家马匹优良。
至于弓箭,里面更是细节满满:
蒙古人使用的弓,选用的是弹性强的材料,弓弦使用的是坚韧的皮筋;
羽箭较之其任何对手都更长,箭头两边磨得很锐利,就像一把双刃剑,保证有很强的穿透力,士兵的箭袋旁边皆放有锉刀,用以磨利他们的箭。,
箭杆尾部有箭羽用于定向,保证“箭能够击中敌人于两百米至四百米之间”。
因此,蒙古军队密集的箭雨给予了对手极大的伤亡和心理震撼。
武装到牙齿的蒙古士兵
另外,蒙古人极为重视武器制造。对于炼钢和制造兵器的巧匠,除了向本国征用外,被征服国家的能工巧匠们也会被虏至国内,制造武器和攻城器材。因此,蒙古士兵的刀剑都十分锋利。
蒙古军队的单兵作战装备,也“武装到了牙齿:“每个人的进攻武器包括有两只弓,两个箭筒,一把弯刀,一把手斧,一根悬挂在马鞍上的铁棒,一支带有铁钩作拉人下马用的长矛,骑兵们还有一根马鬃制成而系有活结的绳子。”
欧洲步兵的防护能力,根本无法与蒙古军队相匹敌,《多桑蒙古史》中批评道:“夫以少数携重甲之骑士,及无数半裸露之乡民,不知战术,不知服从,统率不能一致,恃此军队以抗久经战阵习知战术之蒙古轻骑,故每战必败。”
13世纪的波兰军队中,精锐士兵比例有限
蒙古远征军还装备有完备的攻城机械:投掷器、投石器、放焰器、带轮的破门锤、火箭投射器和火炮,这些机械在当时,都是最先进的攻城武器。
蒙古人对投石机“情有独钟”,在攻城时大量集中使用。
在攻掠罗斯时,大量使用这些机械轰击木制的堡垒,击穿并烧毁了大量的城墙和木制建筑物。
在攻占匈牙利最坚固的城市斯托里戈尼和古兰时,合丹集团使用了30台投石机,轰击城墙,终于击破城墙攻占城市。
蒙古军队从金国“偷师”不少
能骑善射的蒙古士兵+健壮持久的蒙古马+精良的作战设备,造就了他们的辉煌战绩。
9)完备的后勤保障系统
距离遥远,时间跨度长的“长子西征”,之所以能大获全胜,与其完善的后勤系统,有着莫大的关系。
资料记载:
“(前锋军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并于一定距离之地,囤积粮草,沿途青草地,概经标明,以备大军到达时放牧。然后,满载战具及军需品之牛车,络绎跟进。同时又有大队中国技师,于管炮的炮队长统率之下,随后前进”。
“与武装部队同时前进者,尚有其他诸种勤务部队,有通译员担任各种繁杂语言之通译,有中医及蒙古医,道路管理员。掌印办事之长官,不论职之文武大小,或路,或府,或州县官,皆为大汗制造占领地区之财产目录。蒙古军中,甚至于有一类军官执行军需品、损失及调整部队之职务。在军队后方,有牧人及木工建造畜栏,和连络西方新占领地与本国牛马驿站的茅屋”。
“有若干妇女,乘坐于牛车之上,随军前进,在路上治理膳食,在四无市镇之西比尔荒原为军队服务。在宿营地中,有时且有戏剧上演,以娱乐士兵。演者带假须,着古装,歌唱听者所熟悉之歌曲”。
另外,蒙古军队还实行得利于敌、以战养战的军事政策。他们在征战中,取粮于敌, 取财于敌,取物于敌,取兵于敌,所以可以支持远征,而且越战人员越多,越战物资越丰。
蒙古士兵在侧翼射杀脱节的波兰骑兵
蒙古军队远征时有牛马随行,需要时就宰杀之作为给养。
每个蒙古骑士均有3—5匹马换乘,既利于快速机动,也可以在给养断绝时挤马乳为食。三匹马的马乳,就可以满足一个蒙古战士一天的食物需要;
在食物耗尽时,蒙古士兵还可以发挥特长,射猎野兽为食,继续远征到可以获得补给的地方。
正是依靠这些有利的条件,蒙古军队才能以不到15万之众横扫欧亚,铸就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通过这次战争,蒙古帝国的版图大为扩大,从太平洋至亚得里亚海,从北冰洋到波斯湾。这次西征,直接导致了西方对黄种人近乎于偏执的恐惧,间接导致了“黄祸论”的产生。
值得玩味的是,被金帐汗国奴役了200余年的罗斯人,深得蒙古人侵略思想的“真传”,大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架势。
在羽翼丰满后,他们沿着与蒙古征服者相反的方向,侵占了亚欧大片土地。即使在苏联解体后,依然是乌拉尔山以东的大片亚洲土地的所有者。
巅峰时期的俄罗斯帝国版图
这无疑印证了那句西方谚语:“剥开一个俄国人的皮,就会看到皮下蒙古人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