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末不再施行征兵制?
两军交战,最基础的比对是双方兵力,士兵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在汉末是如何获取士兵的呢?募兵制。
汉代早期施行的是征兵制度,男子23岁到56岁之间都需要服役。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在地方服兵役,每年在本郡或本县服役1个月,被称为“更卒”,一整年服役被称为“正卒”。前往边疆戍守的称为“戍卒”,前往京师戍守的称为“卫士”,一般从受过一年训练的“正卒”中征调。
若想施行原有的征兵制度,首先就需要把户籍掌握在自己手里,户籍才是基础,没名单上哪要人去,好歹要知道百姓数量嘛。所以每年“仲秋之月”,也就是八月,各个县都要进行“案户比民”,这是很严格的稽查工作,但前提是社会稳定。
“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后汉书·礼仪志》
到了汉末,征兵制度名存实亡,这是由多种因素造就的。战乱四起,带来的社会动荡,碰上乱世流民大规模转移,很难进行户籍统计。战场刀剑无眼,疫病饥荒也来凑热闹,导致人口大幅减少,这也不适宜强行征调。
关键还在各个世家豪族,他们庇护或者说窝藏了大量人口,这是朝廷想统计又统计不到的,人家是靠武力讲道理的。地方豪强将人们聚在一起,形成了自保性质的“坞壁”,其核心自然是宗族、乡党。
如许褚在黄巾之乱时,就聚拢了数千家人,共作坚壁来抵御贼寇。满宠在出任汝南太守的时候,首先着手清理的就是当地的众多“坞壁”,因为汝南郡是袁绍的老家,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名声如雷贯耳,其门生故吏也遍地都是。
同宗、同乡结党,或者说搞了小团体,也被称作“宗贼”、“宗部”、“宗伍”,如刘表接任荆州刺史的时候,江南宗贼就很猖獗。华歆作为太守的时候更惨,鄱阳人自立“宗部”,聚集了几千家人,在上缭作“坞壁”,华歆一个人都召不来,自己也习以为常了。
满宠带人攻下了20多个“坞壁”,看看他的收获,百姓2万户,1户可不止1人,附带2000士兵,可见地方豪强控制了多少人口,这些都是朝廷无法触及的,也导致征兵制度难以维系。
因而,到了曹操这征兵用的就是“募兵制”了,招募跟征调是不一样的,百姓没有必须应征的义务。为了保证招募的效, 就需要诱之以利,简单来说就是给“准士兵们”发放薪水。肯自愿追随的同乡少年们,终究是少数。
这也需要有大量钱财支撑,曹家本来就是当地豪族,曹嵩能出一亿万钱买官,多多少少会有家财用于募兵,但以曹嵩跑到徐州避难的姿态来看,支持力度未必有多大,所幸还有好友卫兹的倾囊相助。曹操对此感触颇深,在为《孙子》作注时就写下了“军无财,士不来”,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当然,也有打着招募的旗号忽悠人的。比如袁谭,名义上是“招募”,实际上是强征,派将领率兵来到县里,肯贿赂的可以免于征调,不肯的那就军营见吧。以至于百姓们要流窜于山野之间,即使这样也没逃出袁谭的“魔爪”,他派士兵们四散搜捕,就像是在狩猎野兽一样..
.
征兵不是件容易事。
曹操:曹操:唯才是举这点事
曹操体重:你知道曹操的体重是多少吗?
看官如感兴趣,关注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