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框架,成就渴望人生
“就像”框架:个体或群体表现得“就像”所渴望的目标已经实现了,或者假装自己就是其他人或其他实体。
“就像”框架在帮助人们识别和丰富对世界和未来湯求状态的理解上,非常有力。
它帮助人们克服限制性信念、克服前行阻力方面,大有可为。
生活中可以充分利用“就像”框架强化正向信念和预期。
“就像框架”运用了我们天生的想像和假装的能力。
它使得我们超越了个人历史,信念系统和“自我”的边界。
例如,在创立目标,结果、梦想的过程中,我们表现得“就像”它们是可以实现的。
我们用心灵的眼睛来创造它们的视觉化图像,并给予这些图像我们渴望的特性,而后我们将梦想变为现实;
我们表现得“就像”我们在体验符合这些梦想与目标的感觉,在执行符合这些梦想与目标的行动。
“就像”框架的重要性在于创造空间让我们得以激发支持我们实现目标的身心能量。
艾瑞克森说过许多次;“你可以假装任何事,而后就会掌握它。”
就像”框架是咨询师、家长、老师们的核心工具之一。经常使用来帮助人们超越限制性信念。
弗兰克尔,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
弗兰克尔有一天在集中营劳动的时候,他脚下的鞋子破掉了。大家知道在集中营里如果鞋子破了,人基本就快死了,因为鞋破了你走路就会慢,慢就会被人拖过来枪毙,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
他觉得完了,鞋子破了,脚特别疼,浑身充满了疲惫,没有人给他水喝,烈日炎炎之下在那儿不断地干活。他说今天死定了,今天可能活不下去了。然而就在那一刻,他突然之间产生了自我分离。
他说:“我在坚持不下去,快要死掉的那一刻,我脑子里边突然产生了一个画面,我在出席一个国际心理学论坛,然后穿着西装笔挺的衣服,在国际心理学论坛上,我在给大家发言,讲的就是我今天劳动的场景。”
你看,就是当他开始人格自我分离,去观察自己的时候,他眼前所遭受的这段痛苦变成了他人生的素材。
他在想,我到时候跟别人再讲这段生活,那这段生活真是太有意义了。然后他就开始体会那种痛苦,我到时候怎么说,这儿还有什么细节,那儿还有什么细节。
这个“就像.....”的过程,帮助他度过了这段最困难的生活。集中营里边有人鞋带断了就放声痛哭,因为他已经失去了求生的动力,基本就死去了。
但是当弗兰克尔能够把它当做人生的素材,知道终有一天,这些悲惨的遭遇会成为人生的财富,可以成为演讲的素材,苦反而变成了资源。
“就像”框架经常通过创造反例或替代性选择,来桃战限制性信念。
例如,如果有人说:“我做不了销售”或“做销售根本不可能”。
那么可以用“就像”框架来问他:如果你能做销售会发生什么?”或者“表现得就像你能做销售,那会怎么样?”或者“如果你(已经)能做销售了,你会怎么做?”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无法描述清楚对未来的渴求是什么,父母可以说;“想像在10年以后,长大的你跟现在有什么不同?你是什么样子?”
让孩子描绘出一个未来的场景,“就像”是已经发生了一样。
再比如
有些人怀疑自己实现目标的能力,总会被一些制性信念困扰,即“我没有能力......”等等。
问:
1、“如果你有能力,会发生什么?”
2、“表现得就像你有能力,那会怎样?”
3、“想像你已经能够处理跟你的信念你没有能力有关的所有问题,那么你所想的、所做的、所相信的会有怎样的不同?”
4、如果当事人还有其他困惑或困难,导师可以继续问:
“表现得“就像”你已经处理了这个困惑或困难,你的回应会有什么不同?”
表现得“就像”那样,使人们放下现实限制性信念,充分运用想象力,利用鼓舞性信念,走向更加成功快乐的人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