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降临:居然就是古代的亡国之兆啊!

毫无疑问,当今世界正在经历2021年的第一场“寒潮”侵袭。不论是中国北方的大幅度降温天气,还是肆虐西班牙导致交通、运输瘫痪的五十年一遇罕见大雪,抑或是在日本已经造成死伤近400人的暴风雪,似乎都预示着2021年也许并不是我们逃离苦难的一年。

在科幻小说《三体》里,“三颗飞星”的出现预示着漫长的严寒将至,这一次次地毁灭了三体人的文明。虽然在现实世界里,地球一年365天都绕着太阳运转,距离太阳不远不近,适宜生命生存,但严寒依然不是人类文明的好朋友。

在历史上,“寒潮”带来的问题可能更加严重,有时候,它甚至可以决定王朝的生与死——比如八个世纪前在中原大地降下的那场大雪。

公元1231年的夏天,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率四万蒙古铁骑绕过金军守备严密的“黄河防线”,借道南宋境内突入河南腹地(当时金国京城在今河南开封)。金哀宗孤注一掷,调动完颜合达、移剌蒲阿统帅的步骑大军十五万(其中骑兵两万)南下,与蒙古军决一死战。这支主力部队也是金朝最后可用的机动兵力,它的生死存亡关系着整个金朝的命运。

接下来就是著名的三峰山大战。此山位于河南省禹州境内西南,与中岳嵩山比邻,呈东西走向,绵延20公里,以东、中、西三座突兀山峰组成得名。虽说拥有骑兵机动优势的蒙古军抢先占领了山上险要之地,但金军人多势众,通过拼死血战逐次攻占山头,杀开一条血路。到公元1232年正月十五日,三峰山战场上蒙败金胜的结局已经逐渐明朗。蒙古军战败后被“金围之数匝”,故而“将士颇惧”。昔日横扫欧亚大陆而无畏惧的战士都开始惧敌,足见其时蒙古军战况处境之险恶。

偏偏此时,突如其来的鹅毛大雪铺天盖地落下,浓雾也随之弥漫山涧。这场日后被元人称为“天助”的大雪使拖雷原本无法实施的军事行动获得了成功。正是这场大雪天造成的严寒,导致主要由中原农民组成的金军“将士披甲胄僵立雪中,枪槊结冻如椽”,完全丧失战斗力。与之相反,围攻金军的三万蒙古军的日子则要好过得多,毕竟蒙古高原原本就是东亚寒潮的发源地之一,任何时候都可能遭受暴风雪侵袭。蒙古军将士早已熟悉了这种天气。

这场大雪扭转了蒙金战局。正月十六日,大雪渐止。拖雷深谙“围三厥一”的用兵之道,下令放开三峰山通往钧州(今河南禹州)的道路,金军发现蒙古军不见踪影,通往钧州的道路却就在眼前,纷纷争路突围,顾逃不顾战。突然,蒙古军伏兵四起,“如扑向羚羊群的狮子,扑向金军”,金军土崩瓦解,“声如山崩”。最后的健将精兵就这样在“六和乾坤一片雪”之后烟消云散,史载“自是金军不能复振”。三峰山一役之后,金朝不过是苟延时日,灭亡已不可避免了。

不过,自然是公平的。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朝因为一场寒潮注定了灭亡的命运,三个多世纪后,另一位女真英雄——努尔哈赤——则趁着“小冰期”开启了爱新觉罗氏的洪业。“小冰期”这个名词是美籍荷兰地质学家马休斯1939年创立的,指的是在中世纪温暖期后开始的寒冷时段,当时,年平均气温相比现在的低1℃至2℃。

从欧亚大陆的农业发展角度来看,这是一场巨大灾难。以谷物为中心的农业社会本就较为依赖温暖的气候。气候转冷,往往意味着秋天开始结霜的时间提前,以及春天继续结霜的寒冷时间延长,最终导致农作物生长时间的缩短。特别是秋霜的提前,会使正在生长的谷物一夜之间全部冻死,这就是中国史书所记载的“杀霜”。朝鲜李朝史料记录了更具体的说法:“已经插好秧的水稻和种在田里的各种农作物……遭遇早霜,到了秋天,田地里什么都收获不了。”

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的明朝就是如此。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就因此哀叹,普天之下,“民穷财尽”。更不幸的是,明朝在内忧之中又添外患。

气候温暖时,北方民族牧业兴旺,百姓生存无忧。既然能够安享太平,又有多少人愿意发动战争呢?明朝能够与鞑靼领袖俺答媾和几十年之久,也是借了气候的光。到气候转冷时,北方少数民族的日子开始变得艰难,而对原本是渔猎民族,并日益转向农耕的建州女真更是如此。

1615年,努尔哈赤已意识到明显变冷的气候导致农作物生长季缩短,产量减少,造成粮草供给危机(当时阳历10月松花江就开始结冰)。朝鲜《光海君日记》也记载,刚刚建立的后金政权“饥寒已极,老弱填壑,奴酋令去觅食”。故而,努尔哈赤选择在1618年,以极为牵强的“七大恨”为由对大明宣战,将民众的不满情绪引向明朝。通过战争掠夺以缓和后金的社会危机恐怕才是他的真实目的——或许,当时谁也不知道,这个女真人建立的“后金”政权会成为泱泱大明的“掘墓人”吧。

到了近代,虽然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能力显著增强,突如其来的“寒潮”仍然让人们猝不及防。1789年冬天的法国,就遭遇了突如其来的酷寒。大雪封锁了道路,河流都结了冰,多数商家停止营业。春季冰雪融水又淹没了数千公顷的农田。这一年,法国的面包价格达到了20年来的最高点。平民饥肠辘辘,却仍须缴纳重税。自然灾害加剧了民众的政治情绪。1793年1月21日,在“革命广场”上,在市民们“共和国万岁!自由万岁!”的呐喊声中,法王路易十六的头颅被闪着寒光的斜刃砍下……

“大革命”催生了拿破仑的军事帝国。1812年的夏天,在欧洲大陆获得了空前军事胜利的拿破仑意气风发地率领60万大军远征俄国。在他看来,再过三年,他就要成为世界的主人。尽管法军遭遇了顽强抵抗,他们还是在秋天占领了莫斯科(虽然当时俄国的首都在圣彼得堡)。

然而,俄国人等来了自己的忠实盟友——寒潮。10月13日,莫斯科开始降雪。察觉形势不利的拿破仑忍痛撤军,10月18日清晨,法军开始撤出莫斯科。天气恶劣,地面上全结了冰。夜间,天气更加寒冷,许多拉车的马被冻死,法军不得不把弹药箱和马车扔掉。

气温继续下降,天气越来越寒冷,一路上到处都躺着冻死、饿死和累死的士兵……最后60万大军只有3万士兵活着返回了法国。不服气的拿破仑只能认为这是“非战之罪”:“毁灭我们是俄国的冬天。我们是气候的牺牲品,那时的好天气欺骗了我。”无论如何,这次入侵俄国惨败,成为拿破仑王朝灭亡的开始。

当然,人们也不会忘记,大约130年后,纳粹独裁者希特勒重复了拿破仑的错误。他的侵苏大军在突如其来的寒潮(两小时内降温20度)侵袭下,与莫斯科失之交臂。纳粹德国的丧钟,同样是在莫斯科的“寒潮”里敲响的……

金军三峰山之役的覆灭、明朝的内忧外患、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惨败,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和天气看似偶然,却在其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在关键时刻决定了一个统治者、一个王朝、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命运。回望历史时,我们看到这些偶然的、不确定的、突然降临的因素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不禁令人唏嘘,而这或许也是历史最迷人的一面吧。

编辑说明

编校 / 欧皇喵

封面 / 姜博约

排版 / 火车便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