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是南宋袁枢编辑的纪事本末体史书,也是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凡四十二卷。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共1300多年。文字全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原文,只是撰写方式改易。取《资治通鉴》所记之事,区别门目,分类编排。专以记事为主,每一事详书始末,并自为标题,共记239事,另附录66事。开“纪事本末体”之先河。为了方便阅读,分为战国至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四部分。

《通鉴纪事本末》:是南宋袁枢依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编撰的一部史书。此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它开创了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先例

作者

《通鉴纪事本末》的作者是南宋的袁枢(1131—1205年),字机仲,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中进士,历任温州判官严州教授、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大理少卿、工部侍郎兼国学祭酒、右文殿修撰、江陵知府等职。他晚年喜易,著有《易学索引》、《周易辩异》等书。
袁枢为人正直,对政治腐败,朋党互争,压制人才等丑恶社会现象是很不满的。当他为国史院编修官,分配负责撰修《宋史》列传时,北宋哲宗时“奸相”章惇的子孙,以同乡关系请袁枢对章惇传加以“文饰”时,袁勃然大怒说:“子厚为相,负国欺君。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后世天下公议!”(《宋史·袁枢传》)宰相赵雄“总史事”听到后,即称赞他“无愧古良史”(同上)。
当时现实政治的直接刺激,是袁枢编纂《通鉴纪事本末》的原因之一,给内外交困的赵宋封建政权提供安邦治国的药方。另一个原因,是为了解决读《资治通鉴》的困难。由于《通鉴》记述了1300多年的史实,取材宏富,但它只是每年记述,对于一件事情连续好几年的,它未能连贯记述,如果要了解其全貌,就要翻阅好几卷,读者很不方便。
据说,《资治通鉴》修成后,司马光希望写作班子以外的有关人员再看一遍,但使他很失望,只有一个名叫王胜之的借去看了一遍,别的人面对这部巨著,有的只翻了几卷,有的只看了几页就不想再看了。由此可见,《通鉴》由于篇幅太大使人阅读困难。司马光本人也感觉到这一难处,他晚年时曾经想另写一部《资治通鉴举要历》,把《资治通鉴》简化一番,但他老了,已力不从心,结果没有完成。

通鉴纪事本末背景

袁枢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的重要史实,以事件为中心,按照《通鉴》原来的年次,分类编辑,抄上原文,把司马光的史论也抄上,每事标以醒目的题目,而袁氏本人没有发表意见,也没有加上一句话。这样,共编集了239个事目,始于《三家分晋》,终于《世宗征淮南》,记述了1300多年的史事,共42卷。袁氏虽然只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编写《通鉴纪事本末》,但他熟读《通鉴》却花了不知多少年的时间。他不但要熟读《通鉴》,了解其全部内容,还要吃透司马光的史学见解。袁枢跟司马光一样,始终恪守“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原则。因此他在编立标题,抄录史料时,对于灾异、符瑞图谶、占卜、鬼怪等绝少加以采用,即使稍有涉及,也是作为起警戒作用而引用的。这种反对天命论神学,而重视社会现实的史观,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
对于统治者袁枢是提出警告的,如袁枢在《通鉴纪事本末》卷三《武帝惑神怪》中抄录了“臣光曰”,批评了汉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由此可见,袁枢是有自己的政治见解的,这正如朱熹所说的,袁枢“其部居门目,始终离合之间,又皆曲有微意。”(《朱子大全》卷81)所谓“微意”,就是指袁枢的政治观点。袁枢把有关封建政治的主要问题,如杨万里(与袁枢同为太学官)所举的内容,“曰诸侯,曰大盗,曰女主,曰外戚,曰宦官,曰权臣,曰夷狄,曰藩镇”(《通鉴纪事本末叙》)之类,都作为全书的基本内容,使它成为当时及后世君臣的鉴戒。袁枢还十分重视汉族政权的恢复事业,对于“祖逖北伐”、“宋明帝北伐”等,大书特书,而对于进据中原及举兵南犯的少数民族上层统治分子,则视为“石勒寇河朔”,“赵魏乱中原”。当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到《通鉴纪事本末》一书时,立即推荐给宋孝宗。宋孝宗阅读时,赞叹地说:“治道尽在是矣。”(《宋史·袁枢传》)
孝宗命令摹印十部,以赐太子和江上诸帅,命熟读之;还提升袁枢为大宗正簿。
袁枢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以纪事为主的本末体,实现了史书编纂体的突破,从而出现了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足鼎立的体例。以“时”为中心的编年体和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各有千秋,而检索不便则是它们的共同缺点。而袁枢创立的以“事”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裁,却弥补了编年与纪传体的不足,因而丰富了史学内容,正如清代著名历史学家章学诚所评论的那样:“因事命篇,不为常格,……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故曰:'神奇化臭腐,而臭腐复化为神奇’。”(《文史通义·书教下》)章氏的评论是正确的,袁氏创立的纪事本末新体裁,的确是对中国历史编纂学的一大贡献。
虽然《通鉴纪事本末》原抄《资治通鉴》,但对《通鉴》的校勘却起了一定的作用。由于《通鉴》流传已久,传抄刻印,难免会有错误。所以我们读书时,可以把两书互相校勘。
清代的张敦仁曾经用《通鉴纪事本末》大字本(即湖州版本;严州版本字小,又叫小字本),和明代万历年间杭州所刻《资治通鉴》元注本互校,
校出异文3000多条,写成《资治通鉴刊本识误》3卷,后来章钰撰写《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时,把张敦仁校勘《资治通鉴》的异文而无别本资印证处,列为附录。1957年由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标点本《资治通鉴》,除了章钰书中重要校勘都收入本书做注文外,还选录了张敦仁书中的一些校勘做为注文。这就使标点本《资治通鉴》成为现有较好的一种版本。

通鉴纪事本末评价

《通鉴纪事本末》也有它的缺点。首先表现在取材上,因《资治通鉴》本来就是一部政治史,关于经济、文化方面的记载比较少。袁枢所取资料,不过是有关诸侯、“大盗”、女主、外戚、宦官、权臣、“夷狄”、藩镇之类,其他史事,多略而不书。这不能不是一个欠缺。另外,它囿于《资治通鉴》范围,多属照抄,没有自取的第一手材料。
总之,《通鉴》有的,它不一定都有,《通鉴》没有的,它也没有。其次,《通鉴纪事本末》记述的事与事之间没有联系,对于整个历史不能勾画出一个发展的线索,因此,它只能记述了“治乱兴衰”的现象。还有,《通鉴纪事本末》具有明显的敌视农民起义和大汉族主义的思想。例如,对于农民起义,多称为某某之乱(如“黄巾之乱”);汉族统治者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往往用“讨”、“平”一类的字样。
《通鉴纪事本末》,宋本共42卷,明末张溥(字天如,江苏太仓人,复社领袖)曾就《通鉴纪事本末》各篇,写成史论若干篇,附在各篇之后。这两种版本,一种有论,一种无论,还是容易区分的。
袁枢的影响下,明、清两代许多学者仿照他的体例编纂了不少纪事本末体史书。例如:《绎史》、《左传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通鉴纪事本末版本

资治通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但它采用编年体,事件分散,阅读起来头绪纷乱,难得完貌;南宋袁枢用完整记录事件本末的方式整编《资治通鉴》,编著了《通鉴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将1300多年的历史,转换为一个个完整连续的故事,给阅读带来极大方便。
                                                                    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

  • 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是由南宋史学家袁枢编写,这套史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全书共四十二卷,其内容以事为纲,将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记载的一千三百多年间重大史事归纳为二百三十九 ...

  • 读书札记2020年5月

    读书札记2020年5月 这是一个有望通过努力得到回报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个体有所要求的时代:每个人都必须成为社会的一员,必须创造自己的成绩,哪怕只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不成为遭人怀疑的对象.社会的蓬 ...

  • 纪事本末体是什么意思?

    纪事本末体是历代"别史"所采用的体裁之一.其以历史事件为纲,记事前后连贯,条理分明,由南宋袁枢始创. 谈纪事本末体,必要提及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 ...

  • [古籍书影]南宋赵与筹湖州刊本:通鉴纪事本末

    撰自 未曾/类目 中国史地, 史部, 宋辽金 /2020年10月22日此<通鉴纪事本末>由南宋史学家袁枢编,是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全书共四十二卷,其内容以事为纲,将司马光所著< ...

  • 熟读“纪事本末”体,不怕高考文言阅读题

    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落下帷幕,又到了大家茶余饭后热议考题的时间.语文卷向来受人瞩目,除了作文题常引发诸多网友的文思泉涌外,阅读题也是大家津津乐道的内容--毕竟在150分的卷子里,阅读占有60+,可谓考生 ...

  • 通鉴纪事本末

    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南宋袁枢撰.宋朝之前,中国史书不外两种,即编年.纪传二体.前者以年为纪,后者以人为主.虽各有所长,但都不善记事,"或一事而隔阅数卷";"或一事而 ...

  • 李致忠先生《通鉴纪事本末》简论

    <通鉴纪事本末>的纂修缘起 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序>中尝言:"先正温国司马文正公受诏编集<资治通鉴>,既成,又撮其精要之语,别为<目录>三十卷 ...

  • 《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 ...

  • 通俗故事:明太祖 朱元璋 《明史纪事本末》

    朱元璋小时候身体病弱,家里很穷.朱元璋十七岁的时候,进了庙里做了和尚. 天下人开始反抗元朝,朱元璋去问卦,卦象说起兵是大吉,于是朱元璋就去投靠郭子兴. 郭子兴见朱元璋相貌奇特,说话也投机,十分高兴,就 ...

  • 《平台纪事本末》弁言

    平台纪事本末系记台湾林爽文之乱及清军平乱之经过.按林爽文起事于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迨五十三年二月庄大田被擒,其乱始平.本书不仅按日详述乱事之发展与作战之情况,且更及于地势之险夷与人事之曲折,使览之者能 ...

  • 通俗故事:明建文帝 朱允炆 《明史纪事本末》

    关于朱允炆,传说众多.本文取自<明史纪事本末>. 朱元璋确定让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作为继位人,朱元璋的儿子们自恃是朱允炆的叔叔,对朱允炆很不尊重.朱允炆就问黄子澄如何应对,黄子澄讲了汉景帝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