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妆出土的大明王妃 ——宁靖王妃吴氏墓(下)

宁靖王妃

判定墓主身份最关键的墓志被老乡扛走作了磨刀石,踏破铁鞋,最终断定墓主身份。吴氏为宁靖王夫人……

根据发掘现场的要求,我们兵分数路,开始进行相关清理及保护工作。继续到工地完成墓葬形制的解剖以及墓志的寻找;与江西医学院解剖中心接洽女尸保护事宜;与中国丝绸博物馆联系丝织品清洗保护问题。

江西地区明墓墓志的放置有多种情况:一种置墓室内棺盖上,一种放在棺外墓门内;一种则放在封土之外。王墓多在墓室外封土内专门砌有圹志室。根据这些特点,我们既安排人员解剖墓圹封土(石灰糯米汁土),同时又对已搬运的墓外封土进行翻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运土车倒土的近千平方米的范围内,我们找到了一些圹志残件。出于对墓主身份急切了解的渴望,当扒出第一块带“皇明”字样残碑时,我们简直高兴得发狂!

是的,是“明”代的古墓!具有明代“皇”室血统!尔后对其余字拼对和猜测则颇费心神,“宁”仅剩宝盖头,“夫人”更是缺胳膊断腿。根据篆体“宁”的写法,我们认为它就是“宁王’之宁,该墓可以定性为宁王室成员墓葬。但是由于多数人起初对“宁王”说法不理解,普遍认为宁王即朱权,所以又有专家根据墓葬形制等特点否定其为宁王妃。一时间,社会上沸沸扬扬,略有认识的人则根据某些传闻,推定其为“镇国夫人”或“宁王之小妃”,更有热心教师写出了《交大明墓试考》;而末代宁王朱宸濠妃娄氏的后裔甚至从数百公里以外揣上族谱到南昌“认亲”……

至此,墓志成为决定因素,我们仍在努力寻找墓志。专家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资料,大家普遍推定墓主是王妃,而最有可能是靖王或康王妃。

江西农民特别喜欢随便拾块青石当作砺石,在乡间路旁、大树底下、水塘岸边,经常可以看到青石墓碑、青石磨碾上有一条条凹弧的光洁面,这些是砍柴老表们磨刀留下的杰作。南昌郊区某农民给我们开了个大玩笑,而墓志差点又成为一块磨刀石。当大家为墓葬定性忙碌时,昌北公安分局接到举报,12月3日,有人在交大基建工地扛走了一块青石板。这正是那方“众里寻她千百度”的墓志!

此墓志近方形,长约56、宽51厘米,四周刻缠枝纹,上面清楚地记载着,死者吴氏为宁靖王夫人,祖籍河北蓟州,生于正统己未年(1439)十一月,殁于弘治壬戌年(1502)九月,葬于弘治十七年(1504)春……

墓葬的发现,距离吴氏死亡的年代刚好整整五百年。

纺织品专家赵丰对出土丝绸有很高评价,展览引起轰动,相应研究继续进行。

对纺织品的鉴定加深了人们对该墓重要性的认识。12月7日,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赵丰博士一行如约赶到南昌。当他们看到保存如此之好,如此精美的服饰、匹料时,兴奋地说,这是继北京定陵以来的又一次重大发现;这批纺织品有缎、棉、绢、花绢、麻、绫、罗等品种,采用织金、妆金、压金等工艺,款式丰富,制作精细;

龟背锦服饰

折枝团花纹缎地夹袄

折枝团花纹缎裙

特别是一套参加册封、庆典活动的织金云凤纹冠服及素缎大衫的出土,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后妃礼服,堪称精品,即使在定陵万历皇帝两位皇后随葬物中也未见过。

素缎大衫

赵丰博士的独到见解,更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完全有理由将这批珍贵纺织品保存好。之后,他们还将如何清洗、保护提供了大量资料,并答应帮我们培训相关技术人员。

江西医学院的专家们发掘次日也关注着女尸的保护问题。当专家们在解剖室发现尸腹空瘪,腹膜紧贴脊椎并于尸阴肛间发现一道裂口时,他们惊呆了:女尸可能没有保存内脏……种种疑惑迫使我们决定进行解剖。

墓主身份终于水落石出,这位盛妆出土的老太太就是宁靖王妃吴氏!

宁靖王为第三代宁王,他是一个文人,且相当有成就。据《藩献记》说:宁靖王奠培,惠王子也。尤敏于学,才藻丰赡,一意修文辞,造语惊绝。著《仙谣》《却扫吟》《拟古诗》二百余篇,皆隽远有思致。尝撰《文章大格式》及《古今法书》各十余卷,《松石轩诗评》一卷。还著有《竹林漫稿》,通古琴。其书法矫洁遒劲,号曰“铁画银钩”。然性孤介寡,即诸父兄弟,小有不惬,动生猜疑。

另据记载,宁靖王共有4位妻妾,正妃(受封)、胡氏、郭氏、吴氏(即交大明墓主)。因吴氏有子,并封为王,所以母以子贵,享以受次妃待遇。因此,华东交大女墓主称宁王妃无可厚非。墓内出土随葬器物再现明藩王族奢靡生活。其中有金器、银器、玉器、凤冠及丝织锦缎75件。金器有金凤钗、金簪、金耳挖、金耳环、金戒指及金冥钱、金琀等。凤钗为金叶锤压而成,凤嘴衔“珠滴”连接金簪。霞披金坠子为錾金成形,双面饰飞凤,内置丝织香囊。金耳环用金丝缠绕成缠枝状,枝间串有四颗珍珠及一颗蓝宝石。金冥钱32枚,为金片剪成圆币状,素面无纹。银器有32枚银冥钱,它们与金冥钱置于尸身下,这也可能是表示吴氏的年纪,正好虚岁64岁。玉器有玉圭及玉佩。玉佩为一套两副,共有金钩两只,玉片、玉珠数近千。凤冠已残破,上饰点翠凤云纹博鬓、金钿花、金凤钗、金簪以及珍珠数千颗。出土衣物均完整,有压金彩绣云翟纹霞帔、团翟纹缎地妆金凤纹云肩袖襕襕褶折裙、团服、素缎大袍、妆金盘凤纹鞠衣、素缎夹袄及织金云凤膝翟纹缎地裙、团窠双龙戏珠暗花缎地裙等。8匹锦缎出土完整,有大云纹车合缎、缠枝花卉缎等。

在明代来说,大小配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我们从王妃墓葬出土的器物就可以看出。

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是一种服饰,现在,我们只有在古装戏中可以看到大致是什么样子,这种奢华的装饰,通常只在隆重庆典,如婚礼上才戴。直到今天都让世间女性浮想联翩、无限憧憬。在以前的时代,物质生活相对匮乏,能享受缨络垂旒、玉带蟒袍这一穿戴,又是多么荣耀!更重要的是它并不仅仅标示生活优越,还体现着一种社会地位。不像我们今天想穿就可以穿戴的。

凤冠:《明会典》说是“皇妃常服,花钗凤冠”。吴氏墓出土的凤冠,两侧插有金质凤鸟,鸟嘴刁有串珠,走路时晃来晃去,摇曳生辉。

霞帔:类似披肩,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

压金彩绣云霞翟纹霞帔

霞帔(局部)

据《明史·舆服志》一、二品命妇霞帔为蹙金绣云霞翟纹(翟:即长尾山雉),三、四品为金绣云霞孔雀纹,五品绣云霞鸳鸯纹,六、七品绣云霞练鹊纹,八、九品绣缠枝花纹。

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霞帔和定陵出土霞帔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霞帔为并列的两条带子,前部尖端缝合,有横襻可用来挂霞帔坠子。

玉圭

玉圭是明代极为重要的朝廷玉器,是在崇古思想影响下,琢制的一种仿古礼器。明朝规定,玉圭的尺寸皇帝为一尺二,皇后九寸二,亲王九寸,王妃七寸。该墓出土的玉圭为青玉质,长15.3厘米、宽5.3厘米、厚0.85厘米。玉圭两面刻有五行谷纹,谷纹颗粒饱满,直径0.5厘米,是用管钻法琢制,出土时放置在死者大衫内,冠服之上的置胸部,玉圭的末端外有一织凤纹的锦套。谷圭多出於明代帝王的嫔妃墓和藩王的夫人墓,一般两面布满排列有序的谷纹,取“谷圭以聘女”之意,复古风尚浓烈。

谷纹玉圭

玉组佩(也称“大佩”)

玉组佩是明代冠服制度中的组成部分,明代对何人佩戴何种玉组佩有明文规定。玉组佩在各地藩王墓中多有出土,江西的益王墓葬里也出土过风格不一的玉组佩。该墓出土玉组佩有两件,通高84.2厘米。青玉为主,由金鉤、玉珩、玉瑀、玉璜、玉踞、玉冲牙、玉滴等组成,部件上刻有朵云或云凤纹,刻纹内描金,各部件通过诸色玉珠串联,在行走时则玉件锵然相击,清脆悦耳。此玉组佩出土时佩於大衫外背侧垂肘旁。

大佩

中国人崇尚玉,使用玉器由来已久。早在距今8000年的内蒙隆洼遗址,就发现了成熟的玉器。玉器一进入人们的生活便同礼制产生了关系。夏商时期,玉器进入发展高峰。周代,人们赋予玉器更多的内涵。玉有温润、洁白无瑕的特点,作为一个谦谦君子,平时就必须佩戴玉,并且“无故玉不离身”,而且相信玉可以使人不朽,因此,在死后以大量的玉器随葬,以求达到与天地永存。

玉组佩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经过春秋的初步发展到战国趋於鼎盛,《周礼》中已有详细记载。明代的玉组佩摹仿古制,可是在部件雕琢上较为粗率,与战国时期精致不可同日而语,反映了所谓“粗大明”的明玉作风。

宁王世系

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出身贫寒,历经磨难的朱元璋登上了开国皇帝的宝座。为了加强对各地人民的统治,有力地监督地方官吏效忠朝廷,同时防止发生争夺皇位的斗争,维系并巩固朱家王朝的封建统治,将皇子皇孙分封为藩王,让他们到全国各地去建立“千秋伟业”,共同来“夹辅皇室”。

朱元璋众多的后妃为他生育了众多的子女,据《明史》记载,他共有子女42人,其中皇子26人。皇子中除长子朱标被立为皇太子,皇26子朱楠出生逾月即殇而未封外,其余24人皆封亲王。

明代分封在江西境内的有三藩:即南昌的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为首的宁藩王系,传五世五王,后因起兵叛国被革藩;鄱阳的明仁宗第七子淮靖王朱瞻墺为首的淮藩王系,传八世九王;南城的明宪宗第四子益端王朱祐槟为首的益藩王系,传七世七王。

朱权是朱元璋第16子,洪武十一年(1378年)五月生,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封为宁王。三年后就藩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宁在长城喜峰口外,是军事重镇,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骁勇善战”。朱权曾几次出塞作战,以善于谋略著称。燕王朱棣靖难兵起,朱权没有奉建文帝宣诏回到南京,后来被燕王用计骗入燕营,许以事成中分天下,宁府将帅全归燕师,朱权在军中时为朱棣起草檄文告示。燕王当上皇帝后,朱权当然不敢再谈“中分天下”,因为他知道这是一张空头支票,中分天下不可能,中分他的脑袋倒是很有可能的。于是他很务实地向朱棣提出,北方我不想去了,也不想掌握兵权,希望你能够把我封到苏州,过两天舒服日子。

朱棣回答是不行。

朱权说那就去钱塘一带吧,那里也不错。

还是不行,朱棣再次向他承诺:除了这两个地方,全国任你挑!

宁王朱权苦笑道:还敢再挑吗,你看着办吧。

于是朱权被分封到了南昌。一向争强好胜的他居然被人狠狠地鱼肉了一番,但是,这是朱棣精心挑选的地方。而被强行发配的朱权的心情想来是绝不会心服的。可是要向朱棣挑战也是不可能的,他只有寄情于山水、文学和道教。然而这种不满的情绪却如同一棵毒芽,在他的心中不断生长,并传给了他的子孙。

朱元璋在世时就估计到自己的儿子这么多,繁衍起来,可不得了,首先,命名就有可能重复。所以每一宗支都为其拟二十字(四句五言诗,这是中国传统延续谱系的方法)每一世,以一相同的字为上字,再加上以火、土、金、水、木为偏旁的不同的字为下字组成双名。朱权这一支是: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朱权五个儿子,都被封为郡王。长子朱磐烒封为宁惠王,次子朱磐烨封为临川康僖王;三子朱磐烑封为宜春安简王;四子朱磐炷封为新昌安僖王;五子朱磐火莫 封为信丰悼惠王。

嫡长子磐烒为世子,有贤名,很得父亲的信任。他还很年轻时,朱权因学道,就将王府的一些事情委托他去办,如让他代表自己入朝觐见等。(按《皇明祖训》规定,亲王60岁以后,入朝可由世子代替)。但他在正统二年先宁王去世,未能袭爵,谥曰“惠”。1448年朱权病故,谥号“献王”。这个第一代宁王也就是南昌王死后埋葬在他于正统七年(1442)即请敕营建的新建县缑岭生圹中,墓前原有南极长生宫,前有南极殿,左有泰元殿和冲霄楼,右有旋玑殿和凌江楼。宫前有醉仙亭和一对6.9米高的八棱形华表,上刻道家符篆。宫后墓室隐于山中。墓室结构仿明帝陵,为地下宫殿式的多室多门结构,卷门拱顶。全长31.7米,号称地下宫殿。1958年发掘时,朱权尸体腐而未溃,口含一枚金钱,体压大小金钱两行,每行六枚。此外,墓中还出土金簪、玉帛、道冠、铜暖锅和锡制鎏金器皿等物。

由于朱权的儿子磐烒先于父亲而去,宁王爵位由嫡长孙、磐烒之子奠培承袭。奠培做宁王的时间比较长,在位43年。虽然他很有文学才华,可是他却是一个性格有缺陷的人:内向,心胸狭隘,不能容人。奠培于弘治四年(1491年)卒。奠培死后,宁府和朝廷的矛盾继续加剧。

王位由奠培的儿子觐钧继承,他在位仅仅五年。弘治五年(1492年)觐钧卒,子上高王宸濠袭爵。

朱宸濠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作为宁王的子孙,他继承了祖先的仇恨和好勇斗狠的性格,同时他也看透了朱厚照不是一个安心做皇帝的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考量,他决定采取行动。在招兵买马时,曾招了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人做为他的军师,这个人就是唐伯虎。朱宸濠把唐伯虎找来首先是因为他的妃子娄妃爱好书画,娄妃是江西上饶人,名字叫做素珍,是成都训导、理学家娄谅之女。自幼秉性聪颖,博学多才,能诗善画,且颇有政治见地。当时娄妃居室为“碧梧书院”。唐伯虎每逢三、六日下午到娄妃住地教授绘画,往往是唐伯虎作一幅画,然后娄妃临摹。唐伯虎敬慕娄妃,曾为其作画《杏林春燕》并题诗两首:“燕子归来杏子红,红桥低影绿树斜。清明时节斜阳里,个个行人问酒家。”“红杏梢头挂酒旗,绿杨枝上啭黄鹂。鸟声花影留人处,不觉东风也是痴。”可惜的是唐伯虎只是一个才子,并没有孔明之智,除了教娄妃画画外,根本不知道行军打仗,同时他也看不惯朱宸濠的为人处事。为了摆脱这种局势,风流才子唐伯虎做了史上最风流的事——裸奔。他坚决一脱到底,光着身子四处走,看见大姑娘就上去傻笑,还高呼口号:我是宁王的贵客。无可奈何之下,宁王只好把这位才子送回苏州。

明朝正德十四年,娄妃知道朱宸濠想夺帝王之位时。曾写诗规劝其夫,诗曰:“妇语夫兮夫转听,采樵须知担头轻。昨霄雨过苍苔滑,莫向苍苔险处行。”可是,朱宸濠不听劝阻,依旧于同年举兵谋反, 称奉太后密旨入朝,且指斥武宗非朱氏血胤。宸濠初起时军容甚壮,但仅仅四十三天后,就被汀赣巡抚佥都御史王守仁率兵剿灭。次年被武宗由南京带回北京,在囚车中宸濠很是后悔没有听娄妃的话,他说“过去纣王因听信妇人的话而灭亡,我今日因为不听妇人的话也遭到灭亡。” 被斩于通州,宁王爵除,改由宁府建安、乐安、弋阳三郡王分治宁王子孙。朱宸濠事败后,娄妃投赣江而死,浑身用白绵纸绳紧裹,怀里揣着一首写得哀切动人的绝笔诗。王阳明念其义烈德贤,而命人在德胜门外赣江边对娄妃礼葬。乾隆初年,江西布政使彭家屏重新修筑娄妃墓,并亲笔题碑“前明宁王庶人宸濠娄妃在此”。“文革”期间,娄妃墓被破“四旧”而全部拆除,现已遗迹全无。
    朱宸濠的失败,使得从高祖朱权开始的宁王与皇帝间的虬结总算有了一个了结。就像地底能量积聚,经过一次剧烈地震方得释放,然后归于平静。这一支处于弱势但性格顽强的宗族,终于彻底安于眼前的地位和处境了。

宁王经历了四代,宁藩王世系如下:

宁献王 朱 权

宁惠王 朱磐烒(因早逝,没有袭爵位,死后赐)

宁靖王 朱奠培

宁康王 朱觐钧

宁 王 朱宸濠

不腐之因

宁靖王妃吴氏出土时尸体保存完好,随葬用品也没有毁坏,这和当时的防腐方法有关,在埋葬过程中有意识地采取了一系列防腐措施。吴氏在下葬前,先把容易导致身体腐烂的内脏去除,这和西藏处理喇嘛的方式,以及我们熟悉的埃及木乃伊一致。这就是我们在解剖时未发现吴氏内脏的原因。然后用一种特殊的香料清洗,这种香料含有中草药、水银、硫磺等成分;其次在棺材制造上极有讲究,楠木、樟木、松木、柏木、桐木都属上乘材料,有香味可防虫杀菌,吴氏的棺木材质为楠木并采用髹漆和拼合方式,增强了密封性和防虫杀菌功能;第三尸体身上裹着的丝织内衣在墓中会分解有机酸,抑制厌氧菌,这样有助于隔离空气和防止蚊蝇昆虫侵入尸体,带入细菌,还可以缩小棺内剩余空间,延缓尸体腐烂的速度;第四随葬品中的玉器既是身份的象征,同时也可防腐、杀菌;第五在棺内置放石灰包、灯芯草、绵纸、木炭等干燥剂及吸水物品,以吸收棺内及外界渗入的水分,抑制细菌生长;第六吴氏墓室被一层厚厚的石灰椁整个包裹起来。这石灰椁,用石灰、桐油、糯米混合而成,比现在的钢筋水泥还坚固,放置尸体的楠木棺材也被松香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并涂上厚厚的油漆层,石灰椁和松香都起到了很好的密封、防腐作用。

正是这些措施的采用,宁靖王夫人吴氏墓的尸体能够保存完好,大量原本极易锈蚀腐败的衣物、布料及纸质、金属质随葬品也得以在数百年后完整如新地与今人见面。

作者:徐长青

原文刊于李玉英:《故园寻踪:考古大发现》,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文章略有增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