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砭镰
据考古发掘,1973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的3座商代遗址中,出土3件砭石,均作拱背凹刃,尖端圆纯,长度在20厘米左右,形似农用镰刀,也称砭镰,其中一件,被发现于墓主的左下方二层台上陪葬着的一只黑色朱彩、带盖扁长方体漆盒内。可见当时人们对这种器具是十分重视的。查几部古籍所载“砭”字,《说文解字》注:“以石刺病也”,指用于治疗的石头称为砭(biān)石;《黄帝内经·素问》说:“其病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旧注解释为:“砭石如玉,可以为针。” 《汉书·艺文志》云:“箴石汤火所施”,颜师古注:“箴,所以刺病也;石谓砭石,即石箴也,古者攻病则有砭。”宋镇豪先生著《夏商社会生活史》认为“凡针石、针、针石、砭石、石箴、砭针、砭、箴、箴石等,写法或称法不同,但均指同类性质的针疗器具,盖因取材不一之故。”可见古代人常用石砭镰施行医疗手术,最初这种石砭镰是用于切破肿疡、痈脓,排除瘀血,泻出脓血所用,相当于现在外科医生的手术刀。这反映了商代人在外科医学上具有较高的水平,对后世医学发展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如针灸就是在砭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砭石有“针灸之母”之称。后来,砭石疗法不断衍变创新,古人经常用砭术保健,对疏通经络、活跃气血、促进人体阴阳平衡有很好的作用,也对于一些疑难病、慢性病也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在秦汉时代砭术与针、灸、药和导引按跷并列为中医的五大医术。可能由于制作砭具的佳石匮乏等原因,砭术在东汉以后逐渐从古医籍中消失,但在民间仍有流传。有人从现今流传于民间的砭石疗法,总结出感、压、滚、擦、刺、划、叩、刮等十六法。由此推之,古代的石砭镰医疗方法是比较丰富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