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方式探索(之一)
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方式探索
特约主持人说:地理实践力是高中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其核心内容是“基本活动经验”。这与杜威提出的关于教育的专门定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观”相一致。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学生的“活动经验”基本被剥夺。而在有限的地理实践活动中,地理实践教学也大都被视为“室外活动”和“课外活动”,导致地理实践教学贬值或者边缘化。在现实条件下,并考虑未来教育及学科的发展方向,高中地理学科应该更加重视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厘清或重新界定高中地理实践教学的概念与范畴,打通地理实践活动在室内与室外、校内与校外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探讨方式多样、切实可行的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如地理模拟实验、地理制作、地理宣传展览、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地理研学旅行、地理实践策划等等,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王啸(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热力环流”的模拟实验及拓展应用
文/徐艳军1 朱凤冠2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是一处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该难点的关键所在是,大气看不见,摸不到,对学生而言非常抽象。常规教学方式下,由于学生缺乏体验和感悟,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会存在概念混淆、思维模糊等问题。为突破该难点,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教学形式,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在做中学;此外,还可进一步通过绘制图示、项目创意设计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学中用,进一步将教学活动推向深入,使学生既能深入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能提升地理实践力。
一、模拟实验,直观观察
1.学习目标
动手操作并观察模拟实验,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理。
2.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为4个学习小组。
(2)材料:约50*40*20cm左右的无底玻璃缸、电炉(加蚊香)、冰块、纸片等。
(3)收集热力环流的现实案例。
3.学生活动
(1)点燃电炉(蚊香),放置冰块 。
(2)观察蚊香烟飘动和纸片吹动方向。
(3)根据烟和纸片的吹动状态,讨论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
4.设计意图
热力环流是大气的一种运动形式,大气无色无形,它的运动难以觉察,发现它,观察它,才可能更好地研究它。模拟实验中热的炉烟、冰块的冷气和小纸片的运动,将无形的空气运动变为可察。这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帮助学生找到了理解热力环流的突破口“热胀冷缩”。
这一环节从动手操作到实验观察再到原理探讨,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动手到动脑。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升了学生实践与理论联系的水平。
二、绘制图示,深刻理解
1.学习目标
绘制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图和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通过绘制过程,进一步加深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
2.学生活动
(1)根据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图。
(2)小组间分享课前收集的热力环流的案例。
(3)绘制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进行图示展示。
3.设计意图
绘图可以帮助学生理顺思维过程,提升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图既呈现了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又体现了学生的分析过程。思维是抽象的,当学生利用图示展示自己的逻辑思维过程时,把无形的思维转化为有形的展示,不仅有利于动手动脑,更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
对比模拟实验来绘制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既可以锻炼学生观察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推动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实践案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郊区温度低与绿地关系,为下一个环节创意设计留下铺垫。
这些图示的绘制,引导课堂不断走向深入,促进学生深刻思维的形成,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
三、创意设计,发散思维
以城郊间的热力环流规律为基础,通过项目设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1.学习目标
通过设计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项目,提升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
2.课前准备
(1)小组分工收集城市热岛的资料(原因、措施)。
(2)资料分享。
3.学生活动
小组事先收集资料,讨论提出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创意方案并展示说明。
4.设计意图
小组进行项目设计和展示,来解决“热岛效应”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借助上一环节中的城郊间热力环流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绿地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起利用自然规律来解决城市热岛问题。尊重规律、灵活运用规律,追求人地协调的理念不断根植学生心中。创意方案没有对错,只要学生是认真思考,尝试应用所学,言之有理就是好方案。
学生围绕热岛的原因、热力环流的原理展开多方面思考,绘图展示说明。不仅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充分表现,而且运用地理原理和地理思维解决城市“热岛”问题的实践能力也得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