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函数的解题策略:面积问题与面积法

反比例函数策略(三)

——面积问题与面积法

今天只谈与反比例函数“自带”的“面积模型”和与反比例函数相关的“面积法”。

一、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模型

反比例函数是“自带”“面积模型”的!

常言:“龙生龙,凤生凤”,发比例函数一旦诞生,就“自带”贵族气质——“自带”“面积模型”。反比例函数就是这么“任性”!

(一)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坐标矩形与坐标三角形的面(以下部分内容选自《沙场秋点兵》)

1、如图1,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x/k,则;S矩形OBAC=|k|;

2、如图2,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x/k,则;S△OAB=1/2·|k|。

关于这两个结论的证明,自然不用赘述,关于这两个结论的灵活应用,则更是仪态万千,手头有《沙场秋点兵》的话,上面有许多练习,自己练练。也可从本公众号找到去年推送的文章——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问题》自己打印练习......

(二)反比例函数的三角形与等积梯形

1、如图3,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k/x,则;S△OAB=S梯形BCDA;

2、如图4,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k/x,则(1)S△OAB=S梯形CDEA;(2)

CD2=EB·EA;

这两个结论,其实是前面结论的更进一步,但是,已经有些同学不太好理解了。其证明如下:

1、如图3,易知S△BOC=S△AOD=1/2·|k|,∴S△AOM=S梯形ADCM,∴S△BOM+S△ABM=S梯形ADCM+S△ABM,即S△AOB=S梯形BCDA

2、如图4,易知S△COD=S△BOE=1/2·|k|,∴S△COM=S梯形BEDM,则(1)S△COM+S△梯形ABMC=S梯形BEDM+S梯形ABMC,即S△AOB=S梯形BEDM;(2)易知CD·OD=BE·OE,∴BE:CD=OD:OE=CD:AE,即CD2=EB·EA。

(三)双曲线上两点的矩形或直角三角形

如图5:

1、S△OAP=S△OPB=1/2(S矩形OCPD-|k|);

2、(1)PB:BD=PA:AC;(2)AB∥CD;

这两个结论的证明不算太难:

1、∵矩形PCOD,∴△PCO≌△PDO,则S△PCO=S△PDO,由(一)知,S△ACO=S△BDO=1/2·|k|,∴S△OAP=S△OPB=1/2(S矩形OCPD-|k|);

2、∵S△ACO=S△BDO,S△OAP=S△OBP,∴PB·OD=PA·OC,BD·OD=AC·OC;∴PB:PA=AC:BD=OC:AD,则PB:BD=PA:AC,∴AB∥CD;

二、面积法”在建立反比例函数线段模型中的作用

面积法”是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话题,从古老的“勾股定理”的证明,到现在的计算机证明,“面积法”有时候起着化腐朽为神奇的绝妙作用。有些题目,用常规解法比较麻烦,而用“面积法”则简洁明了。简单的来说:运用面积公式、面积之间的和差关系、积的不变性等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统称为面积法(若有时间,再单独探讨)。在解决反比例函数的相关问题时,灵活运用“面积法”,也能得出一些常见的线段基本模型。

(一)同一象限内反比例函数图像上两点连线的平行线

1、如图6,过反比例函数y=k/x上两点A、B,分别作坐标轴的垂线 ,垂足为C、D,则AB∥CD;

2、如图7,过反比例函数y=k/x图像上的点A、B分别向两条坐标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E、F、C、D,则AB∥CD∥EF;

对于1中的结论,可以仿照图5中2的证法。也可以在图7中,一次性予以证明。我们从证明中可以体会到“面积法”的神奇作用。

如图8,连接AF、BE、AC、BD,则S△ADC=S△BCD=1/2·|k|,∴AD·CM=BC·DM,即AD:DM=BC:CM,则AB∥CD;且易知∴S△BEF=S△AEF=1/2·|k|,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则△BEF和△AEFEF边上的高相等,则AB∥EF。∴AB∥CD∥EF。

根据这里两个结论,我们进而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二)一次函数被反比例函数所截得到的等线段

1、如图9,若一次函数y=k1x+b与反比例函数y=k2/x交于点A、B,与坐标轴交于点C、D,则AC=BD;

2、如图10,若一次函数y=k1x+b与反比例函数y=k2/x交于点A、B,与坐标轴交于C、D,则AC=BD;

如图11、图12,分别过点A、B作AM⊥y轴于点M,BN⊥x轴于点N,连接MN。运用面积法,仿照(一)中的证明方法,易证明MN∥AB,则易证明四边形BDMN和四边形ACNM是平行四边形,∴在图11中,AC=MN=BD。在图12中,AM=NC,DM=BN,则易证△ADM≌△CBN,则AD=BC。

三、“反比例函数的面积模型”和“面积法”在解决反比例函数问题中的作用

例1、如图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AB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与反比例函数y=k/x(k为常数,且k>0)在第一象限的图象交于点EF.过点EEMy轴于M,过点FFNx轴于N,直线EMFN交于点C.若BE:BF=1:mm为大于1的常数).记△CEF的面积为S1,△OEF的面积为S2,则S1:S2=______.(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选自《沙场秋点兵》反比例函数的常见模型

解析:易证明△BME∽△FCE∽△FNA,且易知BE=AF,则BE:EF=ME:MC=AF:EF=NF:FC,∵BE:BF=1:m,则BE:EF=1:(m-1);∴ME:EC=NF:FC=1:(m-1).如图14,作EH⊥x轴于点H,设NF=1,NC=EH=m,则FC=m-1,设EC=NH=n,易知S△EOF=S梯形EHNF,即S2=1/2·(FN+EH)·HN=1/2·(m+1)·n;,S1=1/2·FC·EC=1/2·(m-1)·n,∴S1:S2=(m-1):(m+1).

例2、如图15,已知梯形ABCO的底边AO在x轴上,BC∥AO,AB⊥AO,过点C的双曲线y=k/x交OB于D,且OD:DB=1:2,若△OBC的面积等于3,则k的值(  )——选自《沙场秋点兵》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问题

A. 2     B.3/4    C.24/4    D. 无法确定

解析:如图16,作DF⊥y轴于点F,DE⊥y轴于点E,则易知S△OBC=S梯形DFEB,∵OD:DB=1:2,∴OD:OB=1:3,则S△ODG:S△ODE=1:9,∴S△ODF:S梯形DFEB=1:8,即S△OCE:S△OBC=1:8,∴k/2:3=1:8,解得k=3/4选B。

例3、如图17,两个反比例函数y=k1/x和y=k2/x(其中k1>0>k2)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是C1,第二、四象限内的图象是C2,设点P在C1上,PC⊥x轴于点M,交C2于点C,PA⊥y轴于点N,交C2于点A,AB∥PC,CB∥AP相交于点B,则四边形ODBE的面积为(  )——选自《沙场秋点兵》——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问题

A. |k1﹣k2|      B.K1/|k2|        C. |k1·k2|      D. k22/k1

解析:设OM=a,PM=NO=b,MC=c,OE=d,∵OM·PM=ab=k1,OM·MC=OE·ON=ac=bd=-k2,∴c=-k2/a,d=-k2/b,∴S矩形ODBE=cd=

k22/ab = k22/k1,选D

三、关于反比例函数面积问题的一个最值问题

关于反比例函数的最后一个问题:

如图18,点P为反比例函数y=k/x的图像上一动点,经过点P作x、y轴的垂线PC、PD,当四边形PDOC为正方形时,周长最小

这个结论的证明,也很有意思。要用到一个不等式:a+b≥2√a·√b(你会证明吗?)。

我们知道,反比例函数图像上任意一点,向坐标轴“做双垂”构成的坐标矩形的面积为定值|k|。我们不妨设这个坐标矩形的长为a,宽为b,即a·b=|k|.根据a+b≥2√a·√b,即a+b≥2√k|,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当且仅当a=b是,a+b最小,即当矩形为正方形时,周长最小!

反比例函数和“面积”居然有如此多的的渊源啊!如果您对反比例函数的“策略一”和“策略二”还有印象的话,你会发现,“根据反比例函数图像上任一点的纵横坐标之积为定值”这一结论,居然如此之重要!既是“数形结合”,又是“构造方程”,还是“面积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