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肩挑四两为客”,下半句7个字提醒后人,有些忙没必要帮
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理即文章。”,我们需要明白一点,“世事洞明”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无法做到这一步,因为世间道理太多、太杂。
所以,在任何时候我们不能自傲,不能以为自己经历的多了、看得多了便觉得自己“事事洞明”了,事实上,经历再多的人也会遇到难堪之事。
俗语说:“肩挑四两为客,帮人一日为奴”,为何帮忙的人却成了奴?“难堪且难看”之事就在其中,快来看看你是否也中招过。
肩挑四两为客
先假设一个具体情景:
一日,你走在路上看见一老人挑着一担东西,秉承着热心好市民的原则你走上前去将老人挑的东西放在肩膀上,心里估计重量刚好四两。
在老人感恩的眼神中,你将货物送到老人家里,老人一家子将你当成贵客,非要留你吃饭。
情景先进行到这里。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做了好事,而我们在这做这件事之时秉承的也是“帮助他人”的观念。
同时,这位走在路上的老人作为“接受帮助方”,非常感激我们的帮助,并且将我们当作了客人对待。于是,主宾尽欢,大家想的都在一条线上。接着,我们将情景进行下去;
帮人一日为奴
在老人的热情挽留下我们留了下来,可这时老人提到一件事,“家里还有几亩地没有耕耘,自己这把老骨头实在干不动活了,你看……”
说完这句话,老人便殷切的看着咱们,这时怎么办?
倘若拒绝扭头走人,总觉得道德上有些损失,毕竟人家是老人家,身体确实不太好。然而留下来,我们就要为此付出劳动,而且还是无偿劳动,而自己家里还有一大箩筐的事要处理。
于是,我们诚恳地告诉了老人:“自己家里还有事要去忙,要不等我忙完了回来再帮你耕作田地?”
然而老人却坚定地摇头,说道:“既然你都愿意担货物走这么远的路,为什么就不能帮我耕耘几亩田地呢?你也太不像话了吧!”
相信很多人看到此处会很愤怒,这说明你还是清醒的。但需要明确一点,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是的确存在的,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太相同。
在声讨这位老人之前,我们先分析一下大家为什么愤怒?下半句7个字提醒后人:有些忙没必要帮。
升米恩,斗米仇
大多数人是有一颗愿意做好人好事的心,在看到别人处在危难的时候,愿意伸出自己的双手给他们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虽然很小,但好歹也是一份力量。
受到帮助的人会感激你,然而若你帮助过了头或者你给人帮助的太多,受帮助者就会形成依赖,一旦当你停止帮助,反而会心生怨恨。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升米恩,斗米仇。两个利益毫不相干的人,一旦有一方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另一个人作出贡献时,在开始阶段另一个人一定是感动的。
就比如上面情景中,老人第一次接受咱们的帮助时,我们想的是如何帮人(挑货),老人想的是如何感恩(请吃饭),大家始终在一条线上,所以我们没有矛盾。
在接下来的情景中,我们想的依然是“愿意帮人”,可彼时老人想的是“理所当然”。此时,矛盾产生了,因为我们想的已经不在一条线上,我们的好意被其当作理所当然。
奴与客
什么时候客?客人是要被优待的,也是被欢迎的,能够受到主人家的热情招待、以礼相称。那么,什么是奴?身为奴仆,主人说什么都是对的,要你做什么你都不能违抗,否则就是不忠。
奴与客,一字之差却谬之千里,暗含的世态炎凉却足以让人心酸,让人失望。所以,为了避免奴与客的转换,老祖宗留下了名言,告诉我们对人对事要有分寸。
老话说:“喂狗别喂饱,对人别太好”,话糙理不糙,你满怀热情地对待他人,换来的往往不是你想要的结果,甚至最后成了笑话。
结语
交际是门艺术,但其中也暗藏风险,这当然不是要我们处处小心,要人与人之间树立一道隔墙,最重要的在于方法以及实际情况。
对待不同的人,我们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就比如对待上述“老人”这种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告辞离去,别给自己增加负担,因为根本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