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杨得志、李志民十九兵团刚入朝,就差点全军覆没?他们遇到了一件很离奇的事

1951年2月16日傍晚,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在司令员杨得志和政委李志民的率领下,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

次日拂晓,为了避免遭到敌军的轰炸,火车头将兵团机关乘坐的四节车厢推进了朝鲜定州南边的一处山洞里,准备傍晚时再出发。山洞里一片漆黑,同志们借助了车厢内几盏马灯发出的微弱亮光,有的在看书,有的在写家信,有的则在看地图,以熟悉朝鲜的地形地貌。

大家从白天一直待到傍晚,好不容易挨到出发的时候,这时,一件“离奇”的事情发生了——车厢突然动了起来,紧接着便开始缓缓驶出山洞!

车上的人员还以为是要出发了,一个个激动不已,心想,这下终于可以奔赴朝鲜前线,给朝鲜人民报仇雪恨了。然而,司令员杨得志并不这么认为!

因为此时,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再说也还没有下开车的命令,这车怎么就自己动了起来呢?杨得志和李志民越想越不对劲,而在朦胧之中,杨得志感到车不是被车头拉着往前走,而是在往后退!

紧接着,车速越来越快,车向前倾斜,小桌子上的茶缸、水壶和其他物件开始往下滑,相互撞击,叮当乱响。而车上的人员则被颠得东倒西歪,坐也坐不稳。

这时,兵团作战科副科长余震匆忙跑来向杨得志和李志民报告说:“糟了,我们的车厢没有车头了!”

杨得志和李志民不禁一惊,赶紧抓住左翼靠背探头往车窗外一探究竟。果然,车厢前后都没有车头,车厢正在顺着山势,由高向低,风驰电掣般地滑去。这时,政委李志民赶紧喊道:“快拉制动,快拉制动。”

但由于坡度太大,车速太快,制动闸已经无济于事,车厢仍然在高速地飞驰着,车窗外的树木、丘陵闪电般地向后退去……

当时车厢内除了兵团的负责同志,还有兵团机关的几乎全部人员,可以说,十九兵团的全部神经中枢都在这里了。倘若真的有什么事的话,那么十九兵团就算是“全军覆没”了,其后果不堪设想。

而就在这时,车厢内的一些机关干部开始大喊着:“跳车,跳车”!杨得志赶紧制止:“车速太快,不能跳车。”

片刻的惊慌失措之后格外肃静,杨得志也在安慰大家:“同志们,镇定,镇定!跳车太危险,等一等,看看情况再说。”同志们看到杨司令员如此镇定,原本紧张的心也渐渐平静了下来。所以你看,在危急时刻,领导者的沉稳是多么的重要!

但接下来,更危险的事情出现了!

车厢在狂奔了10多分钟后,驶进了定州车站,这里地势平坦,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那么车厢将会很快停下来。突然,大家发现车站内的轨道上迎面停放着一辆货车,此时,原本镇静下来的心又开始悬了起来,一旦车厢与货车相撞,必定是车毁人亡。

但即便如此,杨得志的脸上还是写满了镇定,他似乎早就预料到将会有人及时赶到,帮他们化险为夷。

果然,在此千钧一发之际,月台上突然冲出一个小男孩,他个子不高,但动作却极为熟练利索,他迅速将道岔扳开,避免了车厢与货车相撞的危险。而车厢也马上减慢了速度,缓缓地停在了另外一条铁轨上,多少悬挂的心总算是放了下来。

杨得志和李志民赶紧下车,去向这位小男孩道谢。而当他们走到眼前一看,不禁愣住了,原来这个勇敢抢救列车的竟然是个看起来只有十三四岁的孩子,他身材瘦小,穿得破破烂烂,小手被冻得通红通红的,胸前还斜挂着一支比他矮不了多少的美式冲锋枪。

虽然他只是一个孩子,但看起来就是一名成年人的面孔和姿态。由于语言不通,大家只能用手语表达各自的意思。

恰好,这时有一位略懂汉语的老者走了过来,他告诉杨得志一行人:这里的成年男人都去前线打仗去了,车站的工作大都是由妇女和儿童来承担,这位小男孩是跟他哥哥在这里当扳道工,还兼做车站警卫工作……

众人听后,皆感动不已,政委李志民赶紧握着这个朝鲜男孩已被冻得红彤彤的手说:“谢谢你,小朋友!”

这是第十九兵团入朝以来接触到的第一位朝鲜群众,他虽然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但他的气质,他的勇敢、机智,却让当时在场的所有成年人肃然起敬。

随后,杨得志便叫警卫员给他拿来一些吃的东西,他也很爽快地收下了,接着便叽叽咕咕地说了几句话,老者翻译说:“他说,谢谢志愿军东木(同志)。”

到了晚上8点钟左右,火车头才拉着几节平板车追了上来。这时,众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车厢之所以会自滑,是因为车头在进洞拉车厢的时候没有及时挂上钩,反侧撞击了一下,便导致车厢震动发生位移,接着便顺着山势向下滑走了。

后来谈起此事,大家还有些后怕,不过一想到当时那样的紧张样儿,又觉得好笑。随后,喜欢吟诗作赋的政委李志民随口吟道:“想起此事头发懵,无头火车擅自行。出师未捷先遇险,一险引得百人惊。”

正当李志民苦思下面几句怎样对的时候,副司令员郑维山随即附和道:“扳道工人好机警,指点列车定州停。”

李志民一听,不由拍手称好,接着便对杨得志说:“老杨,你也来两句,这首诗就成了。”

杨得志想了一下,说道:“遇险非险凶化吉,战场协力建奇功。”

这首由志愿军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副司令员郑维山和政委李志民,即事生情创作的纪实打油诗就这样完成了!看完以后,是不是很佩服革命先辈们这样豁达的性格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