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五星出东方”织锦遇到难题,意外出土了织机,终于完成任务

在新疆尼雅遗址中,考古学家们找到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它被彻底复原后,考古专家们再建奇功,于此基础上又复原了一架汉代织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汉代织机又为何会被誉为是汉代的“高科技”?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95年10月,在新疆和田民丰地区的尼雅遗址之内,一支考古团队,正在对遗址进行着紧张的发掘。几个月以来,考古队员们都在不懈的努力,可是仍然收效甚微,所发现的文物不仅数量较少,而且大部分没有太高价值。正是因为如此,不少考古队员们都有些灰心丧气,所幸团队中的东方教授及时给予大家鼓励,这才令发掘工作进入另一波高潮。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考古队员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他们偶然挖掘到了一座地下古墓,并确定,该古墓目前保存十分完好。在东方教授的带领之下,考古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将其挖开,随后他们惊讶地发现,该墓葬居然是一处夫妻合葬墓,并且从出土文物的造型与风格来看,两位墓主人应该是西汉时期的贵族。

棺椁内墓主人身上穿着独具特色的衣物,而其中最显眼的,则是缠绕在男尸右臂上的一块彩色织锦。该织锦不仅色彩绚烂无比,且其上文字激扬生动,考古人员未经太多辨认,便读出了其上所绣文字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在接下来的发掘中,考古专家们又发现了一块裤子状织锦的碎片,上有“讨南羌”文字。后经专家反复研究,确定两块织锦为同一整体,复原文字为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誅南羌四夷服單于降與天無極”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的发现,令考古专家们见识到了汉代织锦的高超技术,同时也展现了2000多年来蜀锦的发展与变化。此时考古专家们突然联想到,既然汉代织锦如此精致,现代人为何不将其彻底复原呢?这一问题,其实一直困扰着各位专家,因为在史籍资料中曾有记载,汉代织锦多是由织机织成,无论是质量还是花纹图案,均在当时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可遗憾的是,在现今所出土的任何汉代古墓中,都没有汉代织机的具体模型,所存在的参考,也只是壁画中一些简单的图案、以及墓室中简单仿造的的织机仿品,它们都不具备太多的研究价值。

织机虽然难住了考古人员,但事情总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在2012年7月时,四川省成都市老官山地铁3号线建筑工地处,有建筑工人偶然发现了一处汉代时期的古墓。经过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批准,考古专家们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

在这一次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们在老官山汉墓中,共抢救出文物620余件,其中包括漆器240件、陶器130件、木器140件、铜器100余件,此外还包括大量的古代简牍资料、医学铜人等特殊物品。最重要的是,在墓主人的墓室之中,赫然摆放着4部完整的西汉沟综提花织机(后被命名“老官山提花机”)模型,其制作之精巧、保存之完好、数量之繁多,竟令考古专家们一时呆立当场。

据考古专家们称,此次在老官山汉墓所发现的织机模型,其本身结构制作详细,几乎还原了汉代织机的原貌。只要考古专家们能够将其完整复原,便很有希望制造出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相同的织锦。

复原汉代织机的任务,落在了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肩上,馆内众多专家花费三年的时间,对汉代织机进行了完整的复原,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专家们曾对复原的汉代织机进行过详细的介绍,称织机本身的“程序”相当复杂,共由84片综片组成,每一片中片上都要穿过10000根丝线。正是靠着如此繁复的“程序”,操作者才会以最正确的操作方式,织造出“原汁原味”的汉代织锦。

汉代之机被复原完毕后,考古专家们首先利用它,织出另一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作为一件极具纪念性的艺术品,放置在博物馆中进行珍藏。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被再次“复原”,不仅诠释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更展现了现代考古学家们高超的文物复原技术。由此来看。相比于任何文物而言,考古学家们才是真正的“国之重宝”。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