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玉的爱情之路:原生家庭的痛,真能毁掉一个人的爱情和婚姻?

永远别把孩子当成报复工具

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内心健康人格稳定才是最大的财富。

成年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人格,而孩子的人格和内心健康,则每一分钟都在被塑造之中。

一段美满的婚配不单单是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其乐融融,并且在这种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也会快乐、阳光,热爱生活。

一段不幸的婚姻,把两个相爱的人逐渐打磨成路人,许多时后,孩子会成为这段不幸婚姻的牺牲品。

在伊十岁的时候,她爸妈就离婚了,她跟着妈妈一起生活。

自从与爸爸分开之后,伊的妈妈就整天在她告诉她爸爸那边的人都很坏,不要和他们接触,不然会被欺负的。

本来伊已经和爸爸生活了十年了,一直都觉得爸爸和奶奶他们对她很好,但妈妈每天都这么告诉她,让伊心里对爸爸那边的人都产生了很不好的印象。

可能也是和妈妈待在一起的时间长了,她已经对爸爸产生了恨,决定以后再也不见爸爸了。

过了几年,伊上了高中,在学校里她见到了熟悉的身影,是她姑姑的孩子,比她大一岁的表哥。

表哥也看到了伊,脸上洋溢着笑容,向伊走去,因为他们小时候关系很好,伊还是很喜欢这个表哥的。

看着表哥向自己走来,伊很高兴,但脑子里突然想起了妈妈说的话:

你爸爸的家族那边,没有一个好人。

于是,伊就装作没有看见一样,从另一个方向走了,表哥脸上的微笑也变僵了。

本想着,虽然在一个学校,但不在一个年级,只要看到表哥,怎么着都能躲过表哥。

可有一天早上,伊因为起床起晚了,就没来得及吃早饭,在课间做操的时候,一下晕倒了。

等她醒过来,就已经在医务室了,和她同在医务室的除了校医外,还有表哥。

校医告诉伊,她有些低血糖,吃点东西就好了,她谢过校医,正打算走。

表哥拦住了伊,说:你现在这儿别动,我去小卖部给你买点东西,你吃了再回教室,我和你班主任也说过了。

伊不知怎的,那一刻还真就乖乖的坐下了,等着表哥给她买东西,她吃过之后,才在表哥的陪同下,回了教室。

晚上放学回到家,伊想着白天的事,还感到有些温暖,表哥并没有那么坏,反而还关心她呢。

正想着呢,伊的嘴角不禁向上扬了起来,妈妈看到了,就问她因为什么事这么开心。

伊愣了一下,想着决不能让妈妈知道,表哥帮助她的事,就以成绩有进步,被老师夸奖了为理由,给瞒过去了。

后来,伊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妈妈很为她高兴,就请了娘家的亲戚庆祝。

伊觉得这种场面,要是爸爸也能来就好了,她小心翼翼的和妈妈提了一下,结果妈妈却有些生气的说:我不是告诉过你,你爸爸那边的人都是坏人吗?

听到妈妈这么说,伊只得作罢,其实她知道,爸爸曾来家里找过她,只是妈妈没让他进门,也没收爸爸送给她的东西。

在伊快要去学校的前几天,她和朋友逛街,买些去学校用的东西,在路上碰到了爸爸。

那个在自己印象中,高大帅气的爸爸,此刻脸上有些沧桑感,看到伊的一瞬间,他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

看到这种情况,伊让朋友先回家,而她决定和爸爸好好聊聊。

和爸爸进行了一番深刻的聊天之后,伊觉得爸爸并不是妈妈说的那么坏,而且能从爸爸的眼神中看出,他是真的爱伊。

爸爸趁热打铁的问伊,愿不愿意去奶奶家看看,伊想了一下,便跟爸爸去了,当然,这件事她是不会告诉妈妈的。

奶奶看到伊的时候,眼泪都要出来了,时隔八年,她终于又见到了自己的孙女。

姑姑和叔叔听说她来了,也来看她了,伊小时候很讨人喜欢,姑姑和叔叔也很喜欢她,这么多年没见了,也是很想她了。

看着爸爸这边的亲戚们,都这么热情的对待自己,伊觉得妈妈当初给自己灌输的思想是不对的,要不是因为妈妈,她也不会从小就讨厌爸爸和奶奶他们了。

她偷偷的留下了爸爸他们的联系方式,并决定以后不再疏远他们了。

再后来,伊要结婚了,她不顾妈妈的反对,将爸爸那边的亲戚都请来了,她觉得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婚礼,有所有家人的见证,真的很好。

其实当伊醒悟过来,是妈妈的思想,控制了她对爸爸那边的人讨厌时,她是有些怪妈妈的,不然的话,她还能享受到更多的亲情。

所以,当伊有个朋友离婚之后,带着孩子,死活不让他爸爸见他,还说爸爸那边人的坏话时,伊就以亲身经历劝了朋友。

这之后,朋友也试着让孩子接触爸爸,结果发现孩子的笑容比以前更多了,这一点她还是很感谢伊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女人生孩子,不是为了挽救婚姻,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再不然就是成为父母互相报复的工具。

在这之中,孩子不但没有享受到亲情,还要被多种感情拉扯,没有人在乎他的想法,他们只是为了自己而已。

两个人结合在一起,有了孩子以后,离婚就不仅仅是夫妻两个人的事情。

家庭的破碎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无可避免的,双方做出这个决定的同时,是否也能想一想,如何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因为离异而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呢?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孩子三者之间是一个稳定的三角关系,当父母关系濒临破灭时,那么整个家庭关系也岌岌可危。

“父母离婚的话,我该怎么办?”

对于未知的事件,知道家庭不再完整,孩子会不知所措,会产生一种感觉:无望感。

无望感是精神上的漏洞,生命力会从这里流失。

离婚虽然看似是两个人的事情,但是孩子却是隐形的受害者

孩子会自以为然的感觉到很恐惧、无助,离婚意味着孩子将失去父母的爱和照料。

更深层的潜意识产生的是愤怒,父母关系的破裂,连带着孩子和父母的纽带也会出现裂缝。

近年来,国内的结婚率持续走低,离婚率却越来越高,由此也造成了数量众多的单亲家庭。

父母离婚对孩子带来的影响,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有孩子的家庭对于离婚的确需要谨慎再谨慎。

如果是因为出轨、家暴等无解的问题,离婚是最好的选择,那么就针对孩子的养育问题做好更妥善的处理。

养育,不仅仅是生养,更重要的是育,特别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谢弗的《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提到,根据大量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

离婚并不仅仅是某一时间点的特定事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父母之间的争吵开始,到最后法律上的分离。

随着时间的变化,孩子对其的反应也随之变化,并不能把这个过程中某一时间段的发现推广到其他时段。

大多数儿童在父母离婚后的几个月出现问题。

这些问题有很多形式,主要取决于孩子的年龄,并没有更容易受伤害的特定年龄段。

2、

父母离婚的孩子出现显著调节不良的可能性比父母没离婚的儿童高2-3倍。

从长远来看,大多数儿童显示出相当大的灵活性,他们可以适应相当大范围的新的家庭环境。

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已经消失的问题会重新出现,尤其在青春期,或者以新的形式出现,如行为不良。

许多因素影响到调节的过程:孩子的年龄、性别、以前与父母的关系、父母协商的责任、单亲家庭的生活质量、父母的再婚,等等。

在夫妻婚姻破裂的情况下,孩子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成了:

我不能让父母离婚,那么他的所有生长发育需求都会被砍掉,他唯一存在的目的就成了:我不能让父母离婚。

一旦这种价值观形成时,离婚跟孩子牵扯太深时,孩子就被绑在了父母离婚这件事上,一旦父母真的离婚了,对孩子来说就像整个人存在的意义都被砍掉了。

当一个人的存在感和希望消失了,有时候也意味着,生命的意义没有了。

著名演员张曼玉曾经在回忆起童年生活时说:“我从出世那天起父母就吵架,直到离婚,我没有见过他们快乐过一刻。

这影响了我看待婚姻的态度。”

她的感情之路说是坎坷一点也不为过

如今54岁的张曼玉,经历了大大小小11段感情

其中不乏导演、歌手甚至建筑师、发型师…

然而每一次,无不是飞蛾扑火。

1964年,张曼玉出生在香港。

8岁时,随家人移民英国。

父亲经商,家境还算优越。

但是妈妈管教她很严厉,一旦发现她调皮捣蛋,就要藤条侍候。

张曼玉因此学会了讨价还价:一鞭?两鞭?

结果,往往一挨就是五鞭。

她成长的过程中,无论背负再多光环,始终感觉到内心那份阴影的存在,那便是来自童年时期的不安全感。

成年人有一个误区,以为不离婚,是为了照顾孩子,但实际上这样我们就把经营婚姻的压力传递给了孩子,压力来源于:

本来父母离婚是父母自己的事情,一旦把孩子牵扯进来,孩子这弱小的个体,发自内心的“父母不能离婚”的动力被激发了,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怎么能够仅仅离婚,而不拿孩子当垫背,将伤害降到最低?

怎么能够仅仅解除你和对方的夫妻关系,而让孩子继续做一个心理意义上父母健全的孩子?

这里要强调一个重要的原则:离不离婚请父母自己承担起来,放下孩子。

离不离婚从来都是成年人(父母)自己的事,跟孩子无关,一旦孩子不需要承担父母分开的这部分压力,不论夫妻离婚与否,孩子就没有那么大压力,夫妻也可以去更好的思考自己的婚姻、需求。

然而,现在的成年人很搞笑,自己无法化解婚姻的难题,于是把这个难题推给了孩子。

边界清晰了问题才会不纠葛。

这就是我们家庭系统中常用的“隔离法则”。

如果在婚姻男人辜负了女人,那自然是有怨恨的,但面对孩子,你就是一位妈妈,你的责任就应该让孩子健康的成长,而不是将他当成工具。

能将孩子的利益放在首位的,才是父母应该做的,不要将你的仇恨强加在孩子身上。

当你能让孩子享受到TA应得的爱时,TA才会真正的尊重你和爱你,TA才能健康的成长起来。

作为父母的你,面对婚姻不想再继续,请告诉你的孩子,是因为父母之间的问题需要分开,不是孩子的错。

你必须向孩子强调这一点,并明确,不管孩子是由谁抚养孩子,爸爸妈妈和他(她)的关系并没有发生改变,并没有失去爸爸妈妈中的某一方,抚养方应允许另一方随时可以探望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哪怕是父母的关系变了,但有一点:父母对他的爱,始终都没有改变,孩子的内心才会完整。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