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教育孩子不要攀比
看到发这位妈妈教育孩子不要攀比的视频,评论也是一片赞誉,我想谈点个人的理解,不代表正确,只是一种声音、一种选择、一种可能性。
1、有效的沟通是从接纳情绪、认同感受、承认愿望开始的。父母当然有权拒加孩子的要求,但孩子的每一种感受和愿望背后都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都该被看见、被接纳、被尊重。
2、“愿望”本身没有对错,否定和压制孩子的愿望只会阻碍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表达能力的提升。一个连自己想要什么都说不清楚或不敢说的人,是没有意识和能力去认识自我、追求目标、实现理想的。父母需要做的是教会孩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愿望,同时让孩子意识到不是自己所有的愿望都能被满足,而不是压制孩子对愿望的表达,告诉孩子他的愿望是错的。
3、父母尽可能不要跟孩子讲“我觉得你没有这个需要”,因为有没有需要只有提出需要的这个人自己知道。就像带孩子去医院打针,有些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勇敢,告诉孩子打针不疼一样,否定孩子的真实感受,本质上就是没拿孩子当人。拥有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恰恰是一个孩子构建自我的基础。父母之所以常常认为孩子不需要,是因为看到的只是孩子的行为和表现,而无法看到或者根本不关心孩子行为或需要背后的动机、原因和真实需求。比如,孩子总是哭闹,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渴望关注,也可能是缺乏恰当表达情绪的能力,需要的帮助,而不是责罚。再比如,孩子要一把刀,可能是出于好奇,也可能是作为制作手工的工具,也可能是炫耀等,我们先要去关注孩子表象背后的真实需求,即便不能满足孩子对刀的需要,至少要去帮助孩子解决他内心所面临的真实困惑和冲突,而不是去说教和训斥他。
4、父母希望孩子不攀比,当然是好的,但如何让孩子不攀比,敢于做自己?我认为恰恰是从看见和尊重孩子的愿望和需求开始的。这就同我们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爱心、懂得分享,恰恰是从尊重孩子的物权,不随意处置孩子的物品,不强迫孩子分享开始的。因为一个不懂什么是“我的”的孩子,永远不会懂什么是“你的”。所以希望孩子不攀比,恰恰是要允许孩子做自己,包括允许孩子攀比。其实,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因为别人有,自己也想有,是再正常不过的心理的。大人为此紧张,非要给自己加戏,上纲上线的教育孩子一顿,可以问问自己的内心,到底是恐惧什么?
5、孩子成长中每个阶段的身心需求是不同的,而此一阶段的充分满足,是下一阶段得以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的基础。那些总担心孩子一被满足就被惯坏的父母,可以静心问问自己到底在恐惧什么,是从小到大未满足的需求和掩藏在内心深处的创伤被触动,还是内在的匮乏感和自我禁锢让自己无法承受生命的丰盈和自由? 我们真正该担心的不是孩子物质上被满足会不会被惯坏,而是父母不要用物质上的满足,来逃避和弥补对孩子精神、情感、时间、思想上的滋养和陪伴。一个内在感受和真实需求能被父母看见并积极及时回应,精神上独立、情感上丰盈、思想上自由,内在有安全感和生命力的孩子,物质上如何满足都是惯不坏的。
6、“你今天是自己赚钱了,还是自己努力了?”,这样的话,父母最好不要跟孩子讲,因为这种居高临下的质问,会让孩子非常挫败和内疚,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未经允许,我们把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在他成年之前,好好的呵护他、照顾他、善待他、满足他,是我们做父母的基本的责任。我们基于自己的观念、原则或经济条件,可以不满足孩子的需求,但这与孩子赚不赚钱、努不努力没任何关系,更不是我们爱孩子、满足孩子的前提条件。
7、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在亲子沟通中,父母说话的方式和态度,比说什么更重要。我们用什么语气、表情、眼神,什么肢体动作,所传递的情感和信息,往往比语言更真实、更有影响力。视频中妈妈严肃的说教,让孩子无法关注到问题本身,而只关注到妈妈的情绪——妈妈生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