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5种推广较广的超级稻品种有哪些特征特性?

就推广2000万亩以上的超级稻品种来看,目前多数品种对于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等病虫害抗性较低,易感病虫,所以栽培时需要注意防治,此外稻米品质方面普遍较优。

龙粳31号

亲本来源:龙粳13号(♀)  垦稻8号(♂)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完成人:潘国君; 刘传雪; 张淑华; 王瑞英; 张兰民; 关世武; 冯雅舒; 黄晓群

品种类型:粳型常规水稻

特征特性:粳稻品种。主茎11片叶,株高92厘米左右,穗长15.7厘米左右,每穗粒数86粒左右,千粒重26.3克左右。品质分析结果:出糙率81.1%~81.2%,整精米率71.6%~71.8%,垩白粒米率0.0%~2.0%,垩白度0.0%~0.1%,直链淀粉含量(干基)16.89%~17.43%,胶稠度70.5毫米~71.0毫米,食味品质79~82分。接种鉴定结果:叶瘟3~5级,穗颈瘟1~5级;耐冷性鉴定结果:处理空壳率11.39%~14.1%。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30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350℃左右。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165.4公斤,较对照品种空育131增产5.7%;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9139.8公斤,较对照品种空育131增产12.6%。

栽培技术要点:4月15~25日播种,5月15~25日插秧。插秧规格为30厘米×13.3厘米左右,每穴3~4株。中等肥力地块公顷施尿素200~250公斤,二铵100公斤,硫酸钾100~150公斤。花达水插秧,分蘖期浅水灌溉,分蘖末期晒田,后期湿润灌溉。成熟后及时收获。

注意事项: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及时预防和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

适应区域: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上限。

中嘉早17

亲本来源:中选181(♀)  嘉育253(♂)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完成人:胡培松; 唐绍清; 罗炬; 杨尧成; 焦桂爱; 邵高能

品种类型:籼型常规水稻

适种地区: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9.0天,比对照浙733长0.6天。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茎秆粗壮,叶片宽挺,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0.6万穗,株高88.4厘米,穗长18.0厘米,每穗总粒数122.5粒,结实率82.5%,千粒重26.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7%,长宽比2.2,垩白粒率96%,垩白度17.9%,胶稠度7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9%。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中熟早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1.40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10.50%(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03.88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7.7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7.64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9.12%,增产点比例91.2%;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7.88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14.71%。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塑料软盘育秧宜适当早播,大田每亩用种量3~3.5千克;地膜湿润育秧每亩大田用种量4.5~5千克。注意种子消毒处理,培育壮秧。直播掌握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3℃以上时播种。2.移栽:适时移栽,每亩插足基本苗10万苗以上;抛秧一般在3叶1心至4叶1心期,每亩抛栽2.5万株、基本苗10万苗以上。3.肥水管理:需肥量中等,宜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总用肥量每亩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比例为1:0.5:1。用有机肥作基肥,一般每亩施55~60担标准肥,并每亩配施钾肥7.5~10千克。合理管水,抛秧后应轻搁田1~2天促扎根立苗,抛、插秧后约5天施用除草剂并保持4~5天水层,当每亩苗数达到2万苗左右开始多次露田控苗促根,成熟收获前4~6天断水。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感白背飞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扬两优6号

亲本来源:广占63-4S(♀)  93-11(♂)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完成人:张洪熙; 孔祥斗; 戴正元; 刘广清; 李爱宏; 谭长乐; 赵步洪; 徐卯林; 夏广宏; 黄年生; 刘晓静; 刘晓斌; 郭勋斌; 韩燕

品种类型:籼型两系杂交水稻

适种地区: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1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7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稃尖带芒,后期转色好,株高120.6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6万穗,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67.5粒,结实率78.3%,千粒重28.1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8级,最高7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0%,长宽比3.0,垩白粒率14%,垩白度1.9%,胶稠度6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7%。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优质A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7.8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88%(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28.3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8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5.9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34%。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5.7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3.7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湿润育秧秧田每亩播种量10公斤,旱育秧秧田每亩播种量15公斤。2、移栽:一般秧龄35天左右移栽,适宜栽插密度1.8~2万穴,每穴4~5个基本茎蘖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12.5~14公斤,采用前重、中稳、后补平衡的策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适时搁田。孕穗至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阶段干湿交替。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较优,中抗白叶枯病,感稻瘟病。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Y优1号

亲本来源:Y58S(♀)  93-11(♂)

选育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完成人:邓启云

品种类型:籼型两系杂交水稻

适种地区: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及西南部、福建、重庆、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河南南部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60.8天,比对照Ⅱ优838长2.6天。株高108.2厘米,穗长24.7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5.8万穗,每穗总粒数181.2粒,结实率80.9%,千粒重26.1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2%,长宽比2.8,垩白粒率29.0%,垩白度4.3%,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2.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1.7%;2011年续试,平均亩产602.4千克,比Ⅱ优838增产3.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2.5千克,比Ⅱ优838增产2.6%。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9.5千克,比Ⅱ优838增产7.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大田亩用种量1~1.5千克。2.亩插1.1~1.3万穴、基本苗6~7万。3.中等偏上肥力水平地块栽培,施肥以基肥、有机肥为主,前期重施,早施追肥,后期看苗施穗粒肥。4.水分管理做到前期浅水,中期轻搁,后期干干湿湿灌溉,断水不宜过早。5.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072号,该品种还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及西南部、福建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以及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新两优6号

亲本来源:新安S(♀)  安选6号(♂)

选育单位:安徽荃银农业高科技研究所

 完成人:张从合; 陈金节; 王合勤; 刘兴江; 张云虎; 陈琳

品种类型:籼型两系杂交水稻

适种地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0.1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3.0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1万穗,株高118.7厘米,穗长23.2厘米,每穗总粒数169.5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7.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7%,长宽比3.0,垩白粒率38%,垩白度4.3%,胶稠度5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2%。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4.26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19%(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80.53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2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2.39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71%。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9.71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3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5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公斤,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30~35天移栽,合理密植,每亩栽插1.5万~2万穴,每穴栽插1~2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适施穗肥。大田每亩施纯氮10~13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6:1,磷肥和70%钾肥用作基肥,30%钾肥作保花肥,氮肥按5:2:2:1比例分别作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浅水栽秧、深水活棵、干干湿湿促分蘖,80%够苗搁田,扬花期保持浅水层,后期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高,米质较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天优998

亲本来源:天丰A(♀)  广恢99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完成人:李传国; 符福鸿; 梁世胡; 王丰; 陈友订; 陈志远; 刘振荣; 黄慧君; 李曙光; 喻愿传; 程俊彪; 孔清霓; 黄德娟; 廖亦龙; 陈荣彬

品种类型:籼型三系杂交水稻

适种地区:华南适合早、晚稻种植,长江流域适合作后季稻种植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7.7天,比对照汕优46早熟0.6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姿挺直,每亩有效穗数19.6万穗,株高98.0厘米,穗长21.1厘米,每穗总粒数136.5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5.2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3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90%;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7%,长宽比3.1,垩白粒率27%,垩白度2.5%,胶稠度5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4.81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5.39%(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10.44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7.2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2.62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6.28%。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8.44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4.57%。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双季晚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一般适宜播种期为6月10~20日,每亩秧田播种量12.5公斤,大田用种量0.75公斤。2.移栽:秧龄35~45天,栽插规格以16.7厘米×20厘米或16.7厘米×23.3厘米为宜,每穴栽插2粒谷苗,基本苗达到7万~8万苗。3.肥水管理:可参照汕优46。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五优308

亲本来源:五丰A(♀)  广恢30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类型:籼型三系杂交水稻

适种地区:江西、湖南、浙江、湖北和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2.2天,比对照金优207长1.7天,遇低温略有包颈。株型适中,每亩有效穗数19.4万穗,株高99.6厘米,穗长21.7厘米,每穗总粒数157.3粒,结实率73.3%,千粒重23.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抗性频率85%;白叶枯病平均6级,最高7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1%,长宽比2.9,垩白粒率6%,垩白度0.8%,胶稠度5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熟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2.0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9.48%(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497.0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3.9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4.5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6.68%,增产点比例80.8%。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1.7千克,比对照金优207增产0.2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0~12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1~1.5千克,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20天内或叶龄5.5叶龄移栽,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栽插规格以16.7厘米×20厘米或20厘米×20厘米为宜,每穴栽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中等偏上肥力水平栽培,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配施有机肥及磷、钾肥。水分管理上掌握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露晒田、复水抽穗、后期湿润灌溉的原则。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中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湖北和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吉粳88号

亲本来源:奥羽346(♀)  长白9号(♂)

选育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完成人:张三元; 张俊国; 赵国臣; 徐虹; 赵劲松; 全成哲; 杨春刚; 孙强; 苏君; 刘振蛟; 郭桂珍; 林秀云; 全东兴; 张学君; 李彻; 严光彬; 李朝峰

品种类型:粳型常规水稻

适种地区: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上限、吉林省中熟稻区、辽宁东北部、宁夏引黄灌区以及内蒙古赤峰、通辽南部、甘肃中北部及河西稻区

特征特性:1、植株性状:株高100~105厘米,株型紧凑,叶片坚挺上举,茎叶浅绿色,分蘖力中等,每穴有效穗22个左右;2、穗部性状:主穗长18厘米,半直立穗型,主蘖穗整齐,主穗粒数约220粒,平均粒数120粒,着粒密度适中,结实率95%以上;3、籽粒性状:粒型椭圆,颖及颖尖均黄色,稀间短芒,千粒重22.5克;4、品质分析:依据农业部NYl22—86《优质食用稻米》标准,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垩白米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等11项指标达到国家一级优质米标准

产量表现:2002年预备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151.0公斤,2003—2004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058.8公斤;2002—2004年区域试平均公顷产量8419.50公斤,比对照通35增产3.7%,达显著水平;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515.5公斤,比对照通35增产3.7%。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与插秧:稀播育壮秧,4月上旬播种,播种量每平方米催芽种子350克;5月中旬插秧;2、栽培密度:行株距30X16.5厘米,每穴3—4苗;3、施肥:氮、磷、钾配方施肥,每公顷施纯氮150~170公斤,按底肥3,分蘖肥4,补肥2,穗肥1的方式分期施用;纯磷60~70公斤,作为底肥;纯钾90~110公斤,分两次施,底肥70%,拔节期追30%;4、田间管理:水分管理采取分蘖期浅,孕穗期深,籽粒灌浆期浅的灌溉方法。7月上中旬注意防治二化螟。抽穗前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

深两优5814

亲本来源:Y58S(♀)  丙4114(♂)

选育单位: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

 完成人:武小金

品种类型:籼型两系杂交水稻

适种地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6.8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8天。株型适中,叶片挺直,谷粒有芒,每亩有效穗数17.2万穗,株高124.3厘米,穗长26.5厘米,每穗总粒数171.4粒,结实率84.1%,千粒重25.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5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8%,长宽比3.0,垩白粒率13%,垩白度2.0%,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5.6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24%(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88.7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2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7.19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22%,增产点比例68.8%;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7.9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1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每亩大田用种量1.5千克左右,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栽插密度以20厘米×20厘米或18厘米×25厘米为宜,每亩插足基本苗6万~8万苗。3.肥水管理:适宜中等偏上肥力水平栽培,施肥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前期重施,早施追肥,后期看苗施肥。后期采用干干湿湿灌溉,不宜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天优华占

亲本来源:天丰A(♀)  华占(♂)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完成人:朱旭东; 李家洋; 陈红旗; 倪深

品种类型:籼型三系杂交水稻

适种地区: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华南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3.1天,比对照天优998短0.1天。每亩有效穗数19.7万穗,株高96.3厘米,穗长20.9厘米,每穗总粒数141.1粒,结实率81.8%,千粒重24.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白背飞虱3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褐飞虱,中抗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0%,长宽比2.8,垩白粒率20%,垩白度4.5%,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华南早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3.4千克,比对照天优998增产5.6%;2010年续试,平均亩产471.7千克,比天优998增产8.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2.5千克,比天优998增产6.9%。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2.8千克,比天优998增产4.0%。

栽培技术要点:1.华南作早稻,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6千克,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25~30天,宽行窄株栽插为宜,栽插株行距13.3厘米×30厘米或16.7厘米×26.6厘米,双本栽插,亩基本苗8万左右。3.多施用有机肥,适当配施磷、钾肥,亩施复合肥20~25千克、碳铵20~30千克做底肥,移栽后早施追肥,尿素与氯化钾混合施用;穗粒肥依苗情适施或不施。4.浅水插秧活棵,薄水发根促蘖,亩总苗数达到16万时,排水重晒田,孕穗至齐穗期田间有水层,齐穗后间歇灌溉,湿润管理。5.重点防治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中南及西南,广西桂南和海南稻作区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655号,该品种还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白叶枯病轻发区和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中等肥力田块作一季中稻种植;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中浙优1号

亲本来源:中浙A(♀)  航恢570(♂)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种子公司

 完成人:章善庆; 童海军; 童汉华; 曹一平

品种类型:籼型三系杂交水稻

适种地区:浙江、湖南

特征特性:该组合株形紧凑,叶色深绿,剑叶挺直,穗大粒多,结实率高,丰产性好。全生育期136.8天左右,亩有效穗16.6万,每穗实粒数136.4粒,结实率91.0%,千粒重27.1克。据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2002年鉴定结果,叶瘟平均级0级,穗瘟平均级1.0级,穗瘟损失率0.6%,白叶枯病平均级4.3级。据2002-2003年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结果,整精米率47.1%,垩白粒率40.0%,垩白度8.8%,直链淀粉含量13.1%。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浙江省单季杂交籼稻区试,平均亩产535.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7%,达极显著水平。2003年浙江省单季杂交籼稻区试,平均亩产487.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9%,未达显著水平。两年平均亩产511.1公斤,比对照增产6.4%。2003年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2.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4.3%。

审定意见:该组合株形紧凑,叶色深绿,剑叶挺直,穗大粒多,结实率高,丰产性好,米饭口感软,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制种产量较高,适宜全省作单季稻种植。栽培上注意防止倒伏。

Q优6号

亲本来源:Q2A(♀)  R1005(♂)

选育单位:重庆市种子公司

 完成人:李贤勇; 王楚桃; 李顺武; 何永歆

品种类型:籼型三系杂交水稻

适种地区:云南、贵州、湖北、湖南、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7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8天。株型紧凑,叶色浓绿,每亩有效穗数16.0万穗,株高112.6厘米,穗长25.1厘米,每穗总粒数176.6粒,结实率77.2%,千粒重29.0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4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75.0%。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6%,长宽比3.0,垩白粒率22%,垩白度3.6%,胶稠度5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5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41%(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00.1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5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8.3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43%。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6.6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90%。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早播。2.移栽:秧龄40天左右移栽,采用宽行窄株栽插,每亩栽插1.2万~1.5万穴左右,每穴栽插2粒谷苗,保证每亩基本苗8万苗以上。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8公斤。磷肥全作基肥;氮肥60%作基肥、30%作追肥、10%作穗粒肥;钾肥60%作基肥、40%作穗粒肥。追肥在移栽后7~10天后施用,穗粒肥在拔节期施用。后期保持湿润,不可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宁粳4号

亲本来源:越光(♀)  镇稻99(♂)

选育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完成人:万建民; 刘世家; 刘喜; 陈亮明

品种类型:粳型常规水稻

适种地区: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6天,比对照豫粳6号晚熟2.6天。株高99.1厘米,穗长16.6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1.1万,每穗总粒数144.5粒,结实率82.8%,千粒重2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6,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7.7%,垩白米率33%,垩白度4%,直链淀粉含量16.7%,胶稠度83毫米。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1.4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3.3%(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601.2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0.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3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6.8%,增产点比例75%。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9.4千克,比对照9优418增产0.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一般4月底至5月初播种,播前用药剂浸种预防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湿润育秧净秧板播量20千克/亩左右,旱育秧净秧板播量30~40千克/亩,大田用种量3~4千克/亩。2.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栽插密度1.8万~2万穴/亩左右,基本苗6万~7万/亩。3.肥水管理:一般施纯氮14.6~18千克/亩,基肥与穗肥之比以6∶4为宜,基肥在整地前施入,穗肥宜促保兼顾。水浆管理上,薄水栽秧、寸水活棵、浅水分蘖、深水抽穗扬花、后期干湿交替,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根据当地病虫测报综合防治纹枯病、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较优,中抗稻瘟病。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Ⅱ优明86

亲本来源:Ⅱ-32A(♀)  明恢86(♂)

选育单位: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完成人:谢华安; 张建新; 郑家田; 罗家密

品种类型:籼型三系杂交水稻

适种地区: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浙江、上海以及安徽、江苏的长江流域和河南省南部、陕西汉中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特征特性:该组合系晚籼杂交稻新组合,作晚稻全生育期128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天左右,株高100~110厘米,株型集散适中,茎秆粗壮,剑叶直立。平均穗粒数134粒,结实率83~90%,千粒重27~28克,耐肥抗倒,后期转色好,适应性广。米质经检测,糙米率81.2%、精米率74.0%、整精米率70.0%、粒长6.3mm、长宽比2.4、垩白率32%、垩白度9.0%、透明度2级、碱消值6.2级、胶稠度37mm、直链淀粉含量23.4%、蛋白质含量8.8%。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为中抗稻瘟病。

产量表现:1998年参加省晚籼迟熟组区试,平均亩产485.1公斤,比对照1汕优63增产6.08%,比对照2汕优桂32增产8.04%,均达极显著,1999年参加省晚籼迟熟A组区试,平均亩产404.8公斤,比对照1汕优63增产4.22%,比对照2汕优桂32增产11.97%,均达极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稀播育壮秧,秧龄控制在35天以内;丛插二本;早插早管,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兼顾穗肥。

南粳910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