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纯电动飞机登场 我们这代人能赶上空中通勤吗?
近日,美国宇航局发布了有关X-57 Maxwell纯电动飞机的最终配置和外形设计。作为NASA二十年来的首款有人驾驶 X 系列机型,其全电动装置以Mod IV的形式与公众见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打算利用X-57突出电力在航空方面的潜在好处,提高效率,减少或消除飞行中的碳排放,以及为地面社区提供更安静的飞行环境。其实想想,电动飞机和飞行汽车好像有点相似之处。
图为X-57 Maxwell纯电动飞机
NASA的X系列机型是啥?
X系列机型其实原本是美国实验性质的飞机和火箭,用于测试新技术和空气动力学概念。对此,NASA给出的概念是X系列不是为了重新发明飞机,而是研究改进飞行的方法,减少噪音、降低燃油消耗和排放。
来看几个X系列著名的案例。
Bell X-1飞机于1945年创下首架以1马赫速度飞行的记录。
X-15飞机达到了6.7马赫和108千米的高度,是飞机行业速度和高度记录的保持者,在成为宇航员之前,海军飞行员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曾七次驾驶X-15。
X-29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第一架在水平飞行中以超音速飞行的前掠翼飞机。
X-57 Maxwell配置如何?
全电动X-57 Maxwell飞机是由常规轻型飞机 Tecnam P2006T 改型而来,其两台 Rotax 912S3 四缸活塞发动机被12台电动机取代。这架小型实验飞机有一个细长的机翼和一个大约1.5米的螺旋桨,其特点是能够从飞行涡流中回收能量。它定制的机翼很薄,可以通过降低飞行阻力来提高效率,并有可充电的锂离子电池提供动力。
起飞和着陆时,推力由机翼边缘的12个电动机获得,到达巡航高度后,推力由两个翼尖螺旋桨输出。为减少阻力,X-57还可将叶片折入机舱。着陆的时候,电机可再次打开叶片并重新发力。NASA表示,X-57飞机完全发展后,在巡航状态下效率将比传统飞机高出5倍,而且不会排放任何污染物,噪声也会小很多。
NASA还特别强调,这架飞机“不需要燃料,无需内燃机”,并且“它由尖端的分布式电力推进系统提供100%的动力”,是一架真正的全电动飞机。
来看视频了解一下
电动飞机 VS 飞行汽车
二者的应用场景相似。在复杂的都市交通环境中,解锁空中运输通道刻不容缓。想象一下,如果开通了固定的空中通道,紧急货物运输的问题是不是得到了解决。比如说正在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在A医院,捐赠的器官需要在固定时间内从B医院送到A医院,空中运输避免了交通堵塞,为病人手术争取了更多时间。如果二者实现了量产,生产成本降低,空中通勤的时代即将来临。
飞起来,动力的选择也是重中之重。传统的燃油可以保证较大续航,纯电驱动在当前情况下,鉴于电池的能量密度等原因迟迟没有革命性突破,基本无法满足超过100公里的续航。尽管燃油驱动在续航方面对纯电驱动形成了优势,但纯电驱动却在噪音控制、使用成本方面完胜燃油。
据NASA官网显示,X-57电动飞机采用锂电子电池,给电池充电时,电能会转换为存储的化学能。电路完成后,电能将释放以供使用,电池会失去电荷。两个400磅锂电子电池放置在位于机舱内的定制电池组中,为飞机提供23kw/h的能源,目前已经过全面的安全性、能源使用和重量测试。
说到局限性,二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一致。首先是噪音,在飞机启动发动机的声音约有140分贝,比雷声高六分之一。特斯拉CEO Elon Musk表示飞行汽车就是“被放大了1000倍而且噪音更大的无人机”。X-57设计之初的目的也是为了改进飞机噪音大的问题。在都市中,频繁起降产生的噪音不仅影响人们工作生活,而且长时间下来对人体有害,因此发动机噪音的问题必须要解决。
其次是垂直升降。解决城市交通堵塞就不能堵上添堵,修建一个长长的跑道给飞行器助力?好像不太现实,那么垂直升降又对电池动力、噪声控制提出进一步要求。
全球科技投资人王煜全对于飞行汽车的看法是,现阶段飞行汽车的目标是美国而不是中国。因为美国低空是开放的,而且美国有足够数量的飞行员,有很多人都有飞行执照,但是没有飞机。而且全美有6000多个机场,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机场没有固定的航班,就是那种小机场。美国人又经常做这种需要开车3到4个小时的商务旅行,这时候开车到附近的机场,然后飞过去,再到对方附近的机场降落,再开到对方的办公室,是最好的选择。
另外,下一阶段的飞行汽车就是自动驾驶,因为飞行的自动驾驶比地面上的要容易实现,所以我认为,当自动驾驶实现的时候,你不需要有飞机驾照也可以驾驶飞行汽车了。
所有这些技术都在不断融合和成熟。一旦人们意识到技术在他们的生活中可以做些什么,甚至可以克服公众认知等事情。最终,它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突然围绕它开始重新生活。就有点像横空出世的Uber,现在人们出行再也离不开它。未来的某一天,可能空中通勤会成为如今的Uber。
觉得有启发,点个“在看”,转给朋友们
欢迎你“留言”,把你的想法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