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德国对付犹太人,大部分德国人为何支持?
转自地图帝
二战前德国对付犹太人,赶的赶,抓的抓,杀的杀,关的关。德国也有小部分人同情犹太人,但大部分德国人似乎对犹太人没有什么好感,希特勒能够快速崛起,一个重要原因,他对犹太人的政策与民众的心态不谋而合。
1918年,德国代表在法国福煦元帅的列车包厢内向协约国方面递交了投降书,第一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然而消息传回国内,许多德国人却表示不敢接受事实,因为一战期间德国的领土几乎没有战火波及,相反德军在东西两线均取得了骄人战绩,尤其是同苏联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使得德国领土呈现倍数级增长。与此同时由于东线已无战事,大批军队得以返回西线与英法厮杀,增加了德国取胜的砝码,如今民众却突然被告知祖国投降了,不敢接受事实。
然而事实就是事实,既然德国已经投降,签署投降书的魏玛共和国成为替罪羊,而协助魏玛共和国成立的犹太人则成为幕后黑手。实事求是地说,直到德国放下武器的那一刻,德军依然在各个方向上保持着进攻势头,数以百万的德国军队驻扎在法国北部,也就是说德国的失败绝不是军事上的失利,相反是后方出了问题。由于连年征战,无论德国还是英法的本土资源都趋近枯竭,但英法好在有大量殖民地在后方输血,而德国却只能依靠欧洲本部。
一战与此前和此后的战争都有所不同,在这四年的战事里,防御型武器发挥出很大的威力,堑壕、铁丝网加上机枪将阵地正面防卫地水泄不通,而进攻一方却只能端着步枪以血肉之躯向前冲锋。虽然英国在战争后期发明出坦克,但由于技术的不成熟,这种武器能够发挥的效能实在有限。进攻不足而防御有余的结果就是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消耗战,接下来就看谁能撑得更久,而正如前文所说,缺乏殖民地的德国更为不利。
伴随着食物短缺和物价飞涨,德国普通百姓越来越感觉活不下去了,而恰在此时犹太商人却依然在囤积居奇,他们不仅哄抬物价,甚至连过期的食物也不愿意卖给市民。国内的形势每况愈下,没有活路的民众只能起来抗拒,结果就是工厂停工、供给断绝,德皇威廉二世从未感觉像现在这般压力沉重。一方面前线等着后方供应武器弹药,另一方面后院起火。
图-德国人
1918年11月3日,基尔军港的水兵公然与德皇作对,德国皇室大势已去。主张投降的共和党人极力劝导皇帝退位,而后便匆匆向协约国递交了投降书,期间时间之短、效率之高无不令后世感到瞠目结舌。投降以后,共和党人在魏玛成立共和国,主导者正是犹太人,一连串的操作不得不使广大德国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这群利己主义者为了守住口袋里的财富,通过哄骗的手段将德国的胜利葬送,否则德国不可能败得这样迅速、这样不甘。
图-以色列人
事实上在整个一战期间,犹太人的表现确实令人咂舌,他们不仅发战争财,而且在1000多万的双方参战人员当中,只有9万犹太人。在协约国通过《凡尔赛条约》榨干德国的最后一滴血之后,德国社会普遍对犹太人产生强烈的仇视和报复心理,这也是纳粹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取广泛民意基础的原因。然而不管怎么说,把账算在犹太人头上是不公平的,毕竟德国皇帝才是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
不过犹太人因为二战站在德国的对立面,因此得以建国。如今以色列领土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实际控制面积约2.78万平方公里,还包括:巴勒斯坦领土面积约1.12万平方公里,耶路撒冷面积约0.0176万平方公里,戈兰高地面积约0.12万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