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传统工艺漏粉条,六旬老人干三天手就肿了


进入寒冬,特别是气温降至零度以下后,山西永济土乐村的两个红薯粉条加工点就开始生火搭灶,用传统工艺为村民漏粉条。这两个加工点一个是家庭组合,一个是村里的几个手艺人临时组建,由于村民不喜欢吃外面出售的粉条,害怕有添加剂,都愿意用自家的红薯粉直接加工,加上春节临近,村民也在准备过节物资,所以两个加工点的生意都非常红火,每天均要加工一千多斤的红薯粉。

一些网友想购买这种手工的粉条,但经大河君联系,加工粉条的农户家里的红薯粉也不是很多,大都是自己吃,一般不出售,让网友们失望了......

裴来锁的加工点正在为村民加工粉条。

裴来锁正在将加工好的粉条捞出来。71岁的裴来锁是一位用传统方法加工粉条的老艺人,有着40多年的漏粉条经验。每年上冻后,他都在自家院子前砌上一个大灶,将女儿、女婿、侄子叫到一起,为村民们漏粉条。由于手艺好,漏出的粉条粗细均匀、口感筋道,且不加任何添加物,深受民众的信赖,方圆三五十里的人都拉着红薯粉到他这里加工。

裴来锁的侄子手拿漏瓢在操作。传统方式漏粉条最关键的工序就是“漏”,因为粉条是否粗细均匀全由手拿漏瓢者控制,细粉条需要把漏瓢举高,粗粉条则放低,如果一会高一会低,那么漏出的粉条就粗细不均了。

漏粉条不但需要技术,还需要体力,特别是臂力,操作前需要用布条将漏瓢绑在手腕处,以防长时间敲打时手劲减弱掉进滚烫的锅里。裴来锁年龄大,手劲不行了,这几年都是让壮年的儿子和侄子操作漏瓢。

用来漏粉条的漏瓢。和好的红薯粉装满这样的漏瓢,总重量大约有三四斤左右,长时间端着非常的累人。

漏完一盆面后,裴来锁的儿子换着拿漏瓢,接续进行第二锅。漏粉时一只手端着漏瓢,另一只手均匀地敲打漏瓢边缘,粉面就源源不断地漏进滚烫的锅里。一瓢即将漏完时,边上的人会将一团面再放进瓢里,以保证粉条的长度。

漏出的粉条由专人用一根细棍串起来,然后搭到加工点的旁边架子上将水控掉。

在另一个加工点,65岁的薛羊圈正握着漏瓢忙着为村民漏粉。老薛被村民称为铁手,别看他已经是六旬高龄,却拥有着强健的臂力,可以连续举着漏瓢将一盆几十斤的面团漏完,中间不休息,所以他们这个加工点的加工速度相对要快很多。

薛羊圈连续干了三天以后,长时间端漏瓢的左手因为血流不畅累肿了,鼓鼓的手背如同一块面包。

薛羊圈左手端漏瓢,右手敲击,细细的粉条均匀地漏进大锅里。

两个加工点漏粉条的原料都是村民自家提供,他们只收取每斤红薯粉1.2元的加工费。一天加工一千斤左右的话,五人的组合每人每天可以收入200多元。

村民在家门口晾晒的红薯粉条。据村民讲,颜色特别白或者特别黄的红薯粉条都不是好粉条,纯正的红薯粉条在集市上要8块钱一斤,根本不降价。


如想及时获取更多图文信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