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VS范增,谁才是秦末第一谋士
范增,居巢(今安徽巢湖市居巢区亚父乡)人,后来项羽尊他为“亚父”并不是因为他是亚父乡人。
所谓尊号“亚父”其实是尊敬他老人家而给的一个称号,俗称干爹,地位仅次于父亲。
范增出道时,年已七十,差不多是项羽加上他父亲的岁数。所以叫他干爹是项羽抬举他,按辈份项羽应该叫他干爷爷一点都不过分。
范增这位爷爷级人物,平时深居简出,他不喜欢养鸟喂虾,不爱喝老爸茶,也不喜欢打彩票。
他只有一个爱好,那就是研究兵法。老家伙几十年如一日的修练,没有练成一只狐狸精,反而修成了一个人精。范人精一肚子奇谋妙计,恰值天下大乱,正是走出家门为国家发挥余势的好时候,于是他来投奔项梁来了。
范增给项梁简述了不立他为王的几条理由:第一,陈胜举事失败完全是咎由自取。当初楚怀王被骗到秦国而没办法返回楚国,后秦灭楚,楚最无辜。所以楚人到现在还可怜楚王。而陈胜没有立楚王之后而自立为楚王,民望不归,理所当然失败。
第二,如今楚人争先恐后地归附你项梁,不是因为你能力过人,而是因为你项家祖上世世代代为楚将。
范人精最后总结陈词说道,唯有立六国时楚后为王,方可名至实归凝聚人心。楚南公曾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如果楚国人都团结反秦,必胜无疑。
姜还是老的辣。此言有理有据,不服还不行。项梁深以为然,决定立楚国之后为王。
可难题又来了,楚灭国多年,皇室贵族早各奔东西不知所归,如今天下大乱,恐怕楚后早死于匪兵之手,去哪寻一个活人来当这傀儡楚王?
项梁只好贴出广告,派人到处寻找楚王之后。
功夫不负有心人,项梁果然寻到了在民间替人放羊为生的楚怀王孙子芈心。
六月,选了一个良辰吉日,芈心被正式立为楚王。为迎合民意,尊他为楚怀王,定都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项梁自号为武信君。
新人新气象,项梁重组楚国楚字号公司成功,张良也想趁机把韩国韩字号这个又烂又小的公司重组上市。
张良对项梁游说道:祝贺您新公司成功上市。但是目前秦朝这个竞争者太厉害,仅凭楚国一家公司是无法与他竞争分割市场的。韩诸公子横阳君韩成最贤,您可立他为韩王,这样您就多了一位合作伙伴,那样就可以与秦国相与争锋了。
张良不愧没有白读《太史兵法》,说得一点都不比范增差。
项梁亦深以为然,让张良去找韩成,立他为韩王,张良为宰相(司徒)。张良祖辈二代辅佐过五世韩王,张良子承祖制,合情合理。多年以来,张良倾家荡产流亡异国他乡,为的就是有朝一天重归故国重现祖上荣光。他终于等来了这一天。
韩国很多城市都控制在秦军的手里,张良决定要把它们一一拿回来。但韩王成现在极是困窘,家底只有一千余兵。开什么玩笑,一千余兵就想从章邯几十万虎狼之师的嘴里夺食,那不是无异于比登天还难?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基点,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
张良说:给我一千兵,我也能把韩国的土地夺回来。
果然,熟读太史兵法的张良天勇敢地带着这一千余兵打回了老家,从秦兵手里抢回了几个城市。
可还没等他把屁股坐热,那些城市又被秦军夺回去了。你来我往,打来打去,张良没占到什么便宜,只好带着兄弟们潜伏在颍川(今禹州市)一带打游击。
张良流年不利,好不容易摇身一变成为韩字号公司总经理,一不留神就被人家打成了游击队。
其实,除了张良之外,刘邦也没什么好运气。他把借来的兵还回去后简直就一无所有了,根本就没有能力参加更大规模化的市场竞争。为了混口饭吃,他只好放弃个体经营户与项梁合伙,暂时做分公司的小头目。
话说回来张良和范增在谋略上谁更厉害呢?
其实张良早就说明了其中的真相,张良曾说过:“范增智谋三倍于我。”
张良这话的意思是说范增的智谋是自己的三倍。
既然范增比张良厉害,那为何最后得天下的是刘邦而不是项羽呢?
这就不得不说项羽和刘邦的差距了。
如果论带兵打仗,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但是在用人上面刘邦就甩了项羽几条街,不然萧何,韩信,张良这样的人又怎么会为刘邦所用。
后来,张良投效刘邦。
打败了秦朝之后,刘邦先行入关,并派兵把守函谷关。
项羽非常愤怒,打算第二天进攻刘邦。
范增对项羽说:“急击勿失”。
这根本不像是一个谋士说的话,完全是一副命令的口气。
鸿门宴上,项羽已经决定放过刘邦,可是范增不行,好几次给项羽递眼色、举玉佩示意杀了刘邦。
项羽没有表示,范增又擅自叫来项庄,要他舞剑刺杀刘邦。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谋臣该做的事情。
刘邦逃走,留下了白璧一双、玉斗一对,分别献给了项羽和范增。
项羽接过白璧放在了座位上,范增接过玉斗,扔到地上还用剑砍碎。这完全是在和项羽置气,把内部分歧公开化。
这样的谋士,真不知道他的智谋何在?
这个时候,刘邦、项羽都在关中,如果有足够的理由说服项羽,仍然可以消灭刘邦集团。
可是从此前的情况来看,范增说服项羽的理由是刘邦有天子之气!
还是在一个毛头小伙子的时候,项羽看见秦始皇就说:我要取而代之。一个在位皇帝他都敢取代,他还怕那点儿“气”?!这种蹩脚的说辞,怎能抵得过刘邦一个“义”字!
张良说服刘邦,先问:“是谁给您出的派兵守关这个主意?”
一下子就把刘邦的责任去掉了一半,面子留了一个全部。
在应战还是上门解释的问题上,张良先问刘邦:“估计您的兵力抵得过项王吗?”
刘邦清楚地知道,肯定不行,于是决定第二天赴鸿门宴。
这才是一个谋士和主公的关系,主意是我出的,决定是您做的;失败了是我这个主意不好,像前边的守关,成功了是您决策的正确。
后来,韩信要当代理齐王,刘邦勃然大怒,张良知道这时候阻止不了韩信称王,但他不明说,而是踩刘邦的脚,刘邦马上觉悟,直接封韩信为齐王,避免了汉家集团内部一场危机。
尤其是帮助吕后保住刘盈的太子地位,张良的主意是让他请来“商山四皓”。
这四个人是刘邦想得到的人,但是他请不来,刘盈请来了,太子之位保住了。
这件事情有后妃之争、未来的帝位之争,牵涉到夫妻关系、君臣关系、兄弟关系,此类事情闪现过多少刀光血影?到了张良这儿仅仅是一句话,该是多大的政治智慧,岂是一个范增可比?
司马迁给两人的评价也是高下分明。给范增的评价只有三个字“好奇计”,大概只能出一个计策,还上升不到谋略这个层次上吧!
而对于张良则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说刘邦得到这个人,有可能也是天意?!
《史记》没有为范增立传,并不是因为项羽集团的失败,项羽能够被列在《本纪》之中,说明司马迁没有以成败论英雄。
季布、栾布能够立传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这只能说明,范增在谋略方面,没有留下供后人效法的事例。
范增和张良相比,高下立分,陋劣立见,可以说,他和张良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