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推荐】画家孙海峰:天界之渡
孙海峰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嘉兴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文化部中国画学会理事
文化部青联美术委员会委员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理事
浙江赛丽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委员
与海峰 同入藏
文/池沙鸿
《圣路晓月》180x160cm 2010年
一
2003年认识海峰,见面熟,那年,他被聘为浙江画院第一批研究员。此后招呼他,重未连名带姓过。不久,在画院会议的正式场合,我在随口说出“孙海峰”后,居然瞬间怀疑自己是否把海峰的姓氏说错了。就像儿时玩大的皮孩,小名叫惯了,反而将大名模糊了。
很早就知道海峰去过西藏。他曾有一幅作品,描绘青藏铁路的建设,那条铁路被称为“天路”。一轮圆月,满纸星空,画幅低处是接天雪山和未完成的路桥。神静气凝,仿佛置身天际。
《喜马拉雅之水》220x122cm 2004年
进藏之于我,大概从儿时的电影《农奴》《昆仑山上一棵草》《金沙江畔》 以及黄胄早年的巨幅作品《洪荒飞雪》便有萌芽。年龄随着才旦卓玛的歌声变老,我仅随队去过云南的中甸和川西的康定,丹巴一线。自从学会开车,心内又生出自驾入藏的想法。而固定念头的最后一锤子,来自海峰。他送我2006年第10期的《中国国家地理》,是介绍中国人的景观大道318国道的珍藏版,我俩约定一起驾车领略一路风情。
《雅鲁藏布》122x244cm 2015年
2012年,我买了一辆黑色的RAV4。2014 年,夫人提早退休,我终于不顾一切,自己制作从318国道入藏,317 国道出藏的路书,准备从繁杂事务中抽出二十多天,驾车入藏。
从计划起,响应者甚众,足让我却步。因按一车三人或四人,大部分自驾,小部分租车的测算,需要十辆车左右才能成行。这个责任太重,面对高原反应,天灾险路,治安不稳等种种传说,我夫妇俩菜鸟能否完车走全程都不好说,还要与一大批初行者同道。好在随着时光临近,退却的人陆续挥手,我渐生信心。
《天界之渡》244x122cm 2015年
差一个月时,不去的人如塌方一般增加,另一种担心袭来。我和夫人都做好了单车进藏一搏的准备。直到2015年决定出发的前几天,终于落定六人同行。卫英和许军坐飞机去成都租车。海峰、汪新宇与我夫妇驾车前往雅安与他们会合。其中只有海峰有西藏驾车经历。
从计划公布起,自始至终,海峰一直在询问行程、装备、行车细节等,我甚至怀疑他担心我放弃。我每每翻阅那本杂志时,就感觉海峰心存企盼,饱含热情,因去过西藏却未能深入,太多缺憾随着时间渐渐转化成纵缰奔驰前的聚力。
《青藏系列之梦见佛塔》96x51cm 2004年
二
西藏在众人心目中是神圣、自然纯洁的象征。高原之上,雪山冰川触摸天际、与灵对话。我选择自驾,其中包含一个念想:劳动筋骨,以虔诚之心和自己的车轮丈量那方圣土。而这种仪式感在海峰那里更为隆重。他梳理了一头长发,把下颌剃得光光。车出杭州时,郑重其事地告诉我,他准备回家前不剃胡子了,他把这一路看作朝圣。
《加拉白垒》96x60cm 2017年
海峰健谈,走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书,自然对我的路书也提出一些建议。最大的建议是不赶时间,尽情玩,最好是走到哪里算哪里。按他的节奏,大概走上两个月才过瘾。这也许是我们这一路唯一不尽一致的地方。我们走得太快,放掉许多应该去一探究竟的地方。一是我从大堆工作中挤出有限的时间窗口,必须按期返回。二是害怕大家太劳累,任何一个人被高原反应击倒,我都必须担主要责任。看着他不舍的神情,我生出同情却很无奈。
《南迦巴瓦》96x60cm 2017年
我们每天都在惊奇、激荡、辛劳、未知和期待中走走停停。我乐于当局外人,用相机记录所有。海峰则喜于投入,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垭口留下蹦跳的身影,在318国道许多特殊号码的里程碑前做造型,在河水冲刷的路面开车来回溅起几米高的水浪……当然,也会在超大的玛尼堆中沉浸在藏文的特殊美感中,在大法会中与藏民一起向讲经的活佛叩拜,漫行于田野藏居间细品青稞灌浆的香味,随着藏民在大昭寺转经,在德格印经院抚摸如墙堆积的经版,与强巴林寺收取贡品的喇嘛闲聊。
《可可西里》150x120cm 2017年
我们最为合拍的是都喜欢体验驾驶的艰险和惊喜。互相换把开车,走过无数难忘的里程:飞跃大河高山的雅西高速,入藏后通麦天险不像路的路,雀儿山几百米落差的窄径,几乎能摸到怒江奔腾水浪的峭壁山路,漫天飞雪的巅峰垭口,七十二拐爬不完的发卡弯,巨石泥泞夹杂几乎让人无望的漫漫夜道,朗朗大路上星罗棋布无法躲避的炸弹坑。一黑一白的两辆车,却常常变成统一的泥黄色,曾经在雅砻江边和72道弯山脚洗过车,但没多久依然泥浆满车身,过后干脆打消洗车的想法。泥石湿滑的高山险路上与大车交会时小车必须行走外侧,眼瞥山下,巨型货车如蚁蹒跚盘旋,即便没有恐高症也会手心冒汗。当一切成为传说后,会有些许后怕,旋即又对往后的道路燃起幻想。
《光辉岁月》122x244cm 2013年
海峰写日记。只要一有空闲便在大本子上疾书,有时会望着远方发呆,消化着几乎无法接招的各种新鲜故事。两车同行我们这辆总是拖后,因为有太多的东西勾住我们的注意力。海峰有时会突然对已经走过的一段情境发出感叹,过后如有时间,他一定会很快掏出笔和本子,一路上我们基本没有时间速写,只有海峰在拉萨的布达拉宫广场勾下了这一路纪念性的画作。一路上很多的感受可能很难成为画面,但留下的文字已经值得一辈子细细回味。
《梦佛系列》120x240cm 2015年
三
二十多天在外,起伏跌宕,万事迎面而来。只有一件事,海峰是每天必做的。每天下午四点到五点多的时间段,给他父亲打个电话。告诉父亲今天到了哪一站玩了哪个点,说几个新鲜的见闻。至于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半夜赶路艰险困苦等西藏特色不露半字。若是在电话对面,几乎能得出孝顺儿子旅游散心乐不思蜀的印象。
同车的我们能听到他父亲在电话那头的宽慰的语声。
《知己知彼》65x110cm 2015年
海峰带上一大箱旧衣裤,沿途送给他认为有需要的藏民。这样做缘于他对高原藏民的敬仰和情感,也是他前几次西藏行旅后的选择。出发前有一些老驴友奉劝我不要给藏民尤其是藏孩零钱,那会带坏风气。然而,总是有一种不安的情愫萦绕着。我夫妇最终还是带上一些文具和一大包大白兔奶糖。最终文具发放完毕,奶糖也基本发完,我才感觉海峰送衣物的行为相对合理,实在。一路走去,碰上无数藏民,他们与那片土地合而为一,无时不感受到他们中间浓烈而虔诚的宗教气氛,更显出人与天际超近的距离。我完全将理性的评判搁置边,默默欣赏他的行为。
《生存环境》190x190cm 2018年
画画的人到任何地方都会以画的眼光在体验人文和自然之外加上自己的审美评判。我最终不敢贸然开画西藏形象,是因为我实在没有很深的感受。于是,我们全体回来后一起做了一个题为“触摸天际”的摄影展,算有个交代。展览是海峰和新宇操办的。
《生存环境系列之二》168x96cm 2012年
2016年夏,我与夫人单车从青藏线经唐古拉山一路走到珠峰大本营,海峰和新宇因工作缘故未能成行。我还随省委宣传部组队到青海玉树一线采风。2017年的正月十五,我夫妇与朋友一起到甘南与晒大佛、踩花街的藏民共度良辰。然而,我还是未能开画西藏形象。冥冥中,感觉似乎还应该再往西藏走。因为情未到深处。
《夜山》68x68cm 2017年
2018年初,海峰又来询问新的入藏计划,并告知欲将入藏日记《天界之渡》与新疆、云南的二次艺术采风之旅合集出版以作新藏之旅,从新疆入藏,经日土、噶尔、冈仁波齐、阿里地区、沿冈底斯山脉到拉萨的祭祀,嘱我作文。看海峰如此真切,欣而为之。
《日课》190cmx480cm 2020年(草图)
大概我们有同一种感觉,所以,有同一种愿望。
池沙鸿
浙江画院副院长
2018/10/11
作品赏析
《青藏系列之玄牝之门》47x47cm 2016年
《青藏系列之宝顶晨曦》47x47cm 2016年
《青藏系列之升腾往复》47x47cm 2016年
《青藏系列之然乌精灵》47x47cm 2016年
《青藏系列之梦回尼羊》47x47cm 2016年
《青藏系列之春桃花开》47x47cm 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