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目述评】杨丽萍的“十面埋伏”

杨丽萍是我关注多年的实力派舞蹈家,不管是早期的《雀之灵》还是后来原生态的《云南映象》都十分喜欢,不为别的,就两点:一是喜欢他身上独有的气质,二是感受她的灵魂之舞。

杨丽萍2013年推出的舞剧《孔雀》惊艳绝伦,集合了杨丽萍几十年的舞蹈成就,口碑票房双丰收,在国内的艺术舞台能如此的游刃有余也只有她能做到!之后,她逐渐淡出了舞台,转向幕后成为了一名的舞剧编导兼艺术总监。

杨丽萍看似一个弱不禁风的大理女子,可内在蕴含的丰富创作力是令人惊讶的,当我们还回味在《孔雀》缔造的巨大成功之下的时候,杨丽萍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又打磨出了另一部登峰造极的现代舞剧《十面埋伏》。2016年6月25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了甘肃大剧院,一睹舞剧的芳容,不想却中了杨丽萍精心设计的“埋伏圈”。

在大剧院偌大的舞台一阵叮叮当当的声音吸引了我的注意,仔细一看是千把寒光闪闪的剪刀悬挂在舞台的上方摇逸晃动,不觉让人倒吸一口冷气。舞台旁侧一位身着白衣的剪纸师在一堆纸屑中旁若无人的剪着纸,背景呈现的黑色氛围令人想到八个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我暗自想:“这么诡异的舞台,杨丽萍到底想玩点什么呢?”

随着剧情的展开,一幕杨丽萍的“十面埋伏”如雾里看花渐眯眼,纷纷扰扰意未尽。实话说,这是我看过的杨丽萍舞剧中很晦涩难懂的一部作品。十面埋伏的故事家喻户晓,杨丽萍在舞剧中大胆抽取了传统文化中的意象符号,诸如:密密麻麻的剪刀(意味剪不断理还乱)、从舞剧开始到结束一刻不停的剪纸师(隐喻时间、记录着、作茧自缚),抽象的京剧脸谱、王的面具、象形化的轿子、红绸、没有雉鸡翎确长满弓箭的武生头盔、大片如洪水般的红色羽毛,各种舞美道具极其简约、精美但视觉冲击力一点都不逊色《孔雀》。直觉告诉我,这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十面埋伏了,它更像是一部实验性极强的现代舞剧作品,完全颠覆了我们对这个历史故事的了解。杨丽萍这回玩儿大了……

杨丽萍近些年来出品的每一部作品我都没有失望过,十面埋伏也不例外,说她是舞者中的弗洛伊德一点也不为过,十面埋伏用舞剧的形式探讨人性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一群从剪刀群中穿梭的的黑衣人代表了历史长河中固有群体,他们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权术争斗,反衬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生存状态;用一黑一白,一阴一阳的人物构成了人格分裂的韩信,代表了人性中的善与恶,理智与欲望;一道白光将舞台一分为二形成楚河汉界,代表生与死,光明和黑暗;为爱而生的虞姬虽超然于战争之外,却最终死于战争的铁蹄下,暗喻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短暂且易碎;霸王项羽站立而死,刘邦谋取天下,数千把剪刀突然落下,埋葬了所有的人和事,比喻时间是淹没一切的机器,再是帝王将相也逃脱不了生死轮回,埋伏别人的人最终也将被时间埋伏。

个人感觉,杨丽萍在十面埋伏中蜕变成一个心理分析师,用舞蹈来剖析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重性,用一个已熟知的历史故事还原一个现代人眼中的刘邦、萧何、韩信、虞姬和楚霸王,舞剧的芯是古代的事,魂却是现代的人,舞者的一招一式都像是在演我们自己的故事,犹如一把利刃戳入观众心脏后的鲜血淋漓。

舞台上是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却无不考验舞台下观众的神经,因为进入了十面埋伏圈,每个人都是参与者、破坏者与构建者,都在不自觉的设局,布局,害人或者被人害,反反复复生死轮回。

尼采说过:“人和树一样,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杨丽萍以一个舞者非凡的勇气和胆量改编创新了十面埋伏,在舞剧中渗透了她的思考,她的疑问,她的观察,她的探索,如伸向地底的树根越是黑暗越是毫无畏惧的一往无前,直到吸取养分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杨丽萍的华丽转身,是灯火阑珊处的一抹最耀眼的红。其实,真实历史上的刘邦用十面埋伏阵除掉了项羽,自己后来也中了十面埋伏,跟他一起打下江山的那些开国功臣,纷纷倒戈谋反,使得刘邦晚年不得不忙于和那些昔日的战友兵戎相见,而最终差点要了他的老命的一箭,恰恰来自他的得力干将——英布。而十面埋伏阵的发明人韩信最终也没能逃脱吕后、萧何为他设下的埋伏,惨死在幕僚的手中。民间有传说,韩信在狱中百无聊赖之时,用琢磨十面埋伏的智慧发明了中间有一条鸿沟相阻隔的中国象棋上。那象棋一问世,就一直下到了今天,被发扬光大成两门学问:一门叫博弈论,一门叫厚黑学。古往今来,十面埋伏的带来的危机感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在。

作为现代的人的我们如何做人处事,如何安身立命,如何为自己的心找到栖息之地,你做好准备了吗?如没有,那就看看十面埋伏的故事吧,我们一起寻找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