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讲 温病的治疗(1)四法
同学们,今天咱们讲温病的治疗。温病的治疗和其它病的治疗一样,都离不开辨证论治,这是总的前提。
(图形演示00:33)
图1
那么辨证论治啊,首先要分析证候,通过分析证候,找出病因。中医病因学说怎么形成的呢?——审证求因。病因是通过分析证候,分析出来的。那么治疗就根据导致疾病的原因进行治疗,所以归根结底是审因论治,针对着病因的进行治疗。温病的病因很简单——温邪,但是温邪也不是一种啊,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这些类型都不一样啊,所以治法也不相同。
(图形演示1:48)
温病的治法就比较广泛。叶天士和吴鞠通分别提出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关于卫气营血各个阶段的治疗,叶天士提得很清楚,(“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这四句话呀,就明确提出来,“在卫(分)汗之可也,到气(分)才可清气”,用清气法,“入营犹可透热转气”,那就是说呀,除了用清营养阴之外,还可以透热转气。那就是说,它是一种辅助手段。主要手段是清营,要清营养阴,还可以配合透热转气法。“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四个阶段的大法,提得很明确。
吴鞠通提出来三焦辨证,他也提出来三焦的治法: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吴鞠通提出来三焦辨证,他也提出来三焦的治法。(“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三焦温病的治法,“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没有具体说药物,他是举例,上焦如羽,要轻,治上集要用轻扬宣透的药,举邪外出,“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要调整中焦脾胃的平衡,使它保持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的功能健全,这样呢就平安,所以强调一个“如衡”,强调一个“平”,保持中焦升降的平衡。 “治下焦如权”,沉重,“非重不沉”,那就是说,要用沉降的药,因为沉降才能入下焦,指的是补肝肾,重镇潜阳。
这两段话(叶天士和吴鞠通所说两段话),说得很明确,都是大纲大法,所谓大纲大法是指出了治疗的原则,它并没有具体谈哪一个证候,用哪一个方剂,是提出了大法。把这个内容在临床上加以验证,特别是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还有后世的一些著作,把各类证候的治疗经验加以总结,可以归纳为具体的十个大法。
1.温病的主要治法
首先哪谈温病的主要治法,那还有次要治法吗?有。因为温病过程中它也可以形成一些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也要治疗啊,那就是附带的治疗,就不是主要的。到温病后期,邪气退了,正气没有恢复,你还要善后调理呀,那也不是主要的治法。主要治法是指各种温病在病变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出现不同的证候,分别采取什么治法,可以分成十类:
①解表法
(图形演示8:26)
图2
第一类,解表法。解表法,祛除表邪,解除表证的方法,这就是解表法。它是通过疏通气机,宣通腠理,疏通腠理的气机,来使邪气外达。因为邪在表,它(解表法)让它(邪气)从外解。八法里面没有叫解表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它属于哪一法呢?笼统地说它可以归纳为八法里的汗法,但是要注意,温病的解表和伤寒不一样,伤寒的麻黄汤肯定是汗法,这个绝对是没有问题,在温病里边是不是发汗,脑子里不要想着发汗,它可以出汗,但是你不要想发汗,这个问题咱们以前讲过,所以说它是汗法,通过出汗而祛邪,这个原则上不算错,但是在温病里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邪气导致的不同病种,采取的解表法也不一样。
(1)疏风透热法
第一(种)类(型),疏风透热法。所谓疏风透热法,就是用轻扬宣透的药,质地轻能够宣透的药物,组成辛凉解表之剂,叶天士叫“辛凉轻剂”,辛味、凉性、轻宣,能够疏散热邪,疏散风邪,使风热邪气向外透,解除表邪。它用于风温初起,外感风热,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或者有轻微的咳,口微渴,舌苔薄白,边尖红,脉浮数,这一类的证候。
代表方剂,银翘散。
(2)解表清暑
第二(种)类(型),解表清暑。它用于外感寒邪,内蕴暑湿的病变,是冒暑。冒暑是夏季感受了寒邪,但是呢体内又有暑湿内蕴,所以它的表现呢实际上是表里同病,表是寒,里是暑湿,恶寒重,无汗,发热,心烦,口渴,尿黄,脉数,这一系列的表现。
那么既要解除表寒,又要清化在内的暑湿。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温病条辨》的新加香薷饮。不是香薷饮的原方,是新加香薷饮,用香薷代麻黄,解表散寒,其它的药清化在内的暑湿。
(3)宣表化湿
第三(种)类(型),(宣表化湿)。外感湿热邪气,初起以湿邪为主,热蕴湿中,湿明显,热不明显。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所以叫身热不扬,口不渴,舌苔白腻,脉濡。
病因病机
寒重热轻,但是它不是外感寒邪,它是外感湿邪,因为它有周身沉重,舌苔腻,脉濡,这一类的表现。
治疗
所以治疗呢,要宣表。怎么宣表?辛宣芳化法,辛温芳香的药,宣透在表的湿浊。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也属于这一类。总归,离不开辛温芳香的药,宣化在表的湿浊。
(4)疏表润燥
第四种类型,疏表润燥。所谓疏表就是透表,使邪气从体表透出。但是呢因为它是外感温燥邪气,光解除表邪,津液伤恢复不了。因为它是外感温燥邪气,损伤了肺津,所以治疗呢,一方面要疏表,一方面要润燥,但是不能当阴虚看,不能用大剂量的滋补。在疏表的同时用甘寒的药。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桑杏汤。
温病的表证一般来说,风热邪气(疏风透热),暑天感寒(解表清暑),湿热邪气,以湿为主(宣表化湿),再一个燥热邪气(疏表润燥),就这么四类。它们的治法都通过宣透的药物来解表,但是方剂的组成并不一样,因为邪气的性质不同,特别是兼有湿邪的和风热就不一样。总的来说呢,解表法就这么几类。
注意事项:
这个汗的问题请大家注意,一定不要考虑麻黄汤的那个发汗。
解表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两个:
第一个,温病是外感温热邪气,不管哪一种,都不是伤寒的寒邪,所以不能用辛温解表,像麻黄汤、桂枝汤,这个是绝对的禁忌。
第二个问题,表证已解,解除之后,药物就停止使用,就(是)中病即止,发表的药啊,不能说我吃了两付体温退了,挺好,再来两付巩固巩固吧。没有必要。解了就解了,所以中病即止。
就注意这么两个问题。
②清气法
(图形演示:15:34)
图3
(第二类)清气法,顾名思义呀,它属于八法里面的清法,它适用于温病里面的气分证。所谓气分证,是热邪入里。这个入里啊,包括脏腑和胸腔、腹腔,不包括血脉之中,如果入血脉之中,就是营分证、血分证。热邪既不在表,又没有深入血脉,就都是气分证,各个部位都可以。所以气分证的范围在温病里面是最广,这是它的一个特点,范围广。
第二个特点,在气分阶段,邪气盛,正气不衰,正邪相争有力,非常激烈。所以这个阶段叫温病的极期。高热期、极期,它决定着发展趋势和预后。如果治疗得及时,采取的措施得法,邪气很快就能解除,因为它正气不衰。如果(治疗)不及时、不得法,它就深入发展,或者向气分的虚证发展,虚脱了。或者是向营分、血分深入。那都是危重证。所以清气呀是关键。归纳起来,清气法一般来说有这么三种类型:
(1)轻清宣气
(第一种类型,轻清宣气)。气分证的初起,邪不很盛,病情也不重,身热不高,心胸烦闷,懊憹,郁郁微烦。轻证,邪不重,所以用药也要轻,轻清宣气。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栀子䜴汤。
(2)辛寒清气法
第二个类型,辛寒清气法。就是使用辛味、寒凉的药物。辛味、寒凉还得入气分。丹皮也辛寒,却不行。薄荷也辛凉,也不行。所谓辛味、寒性,是入气分的辛寒药,代表药就是石膏,大清气热,因为它既能清气热,它因为是辛味,又能够达热出表,使热邪向外散。这种情况,气分的热邪,它的趋势是自己由里向外蒸中,叫蒸腾之热。
治疗
所以治疗呢,因势利导,选用辛寒,内清外达,使邪气外解。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以石膏为君药的白虎汤。
大家掌握(辛寒清气)这个特点,这个类型热是从里向外达,怎么知道?蒸蒸大热,高热,面红,气粗,大汗,向外冒热气,所以知道热是向外走。
(3)苦寒直折法
第三种类型,苦寒直折法,就是选用苦寒的药物。怎么叫直折呢?折是使热往下降,折热。(苦寒直折)这个法和辛寒清气法不一样,辛寒它是热邪自己在向外发越,因势利导,清的同时使它向外出,内清外透。(苦寒直折)这种治疗方法,所针对的证候,热很重,但是它郁于里。(辛寒清气法)这种属于蒸热,(苦寒直折法)这种就不是了,属于郁热,热邪郁于里,里热很重,但是它不向外发,它不蒸,你因势利导,导不出来,它郁在里边。
治疗
所以治疗就要用苦寒的药清热,使热邪下行,当然要配上宣通气机的药。你不宣通气机,热散不出去。
代表方剂
这个代表方剂呀很难找,选取哪个都不是典型的。你说辛寒清气,代表方剂典型的白虎汤,是,这没二话,一点争议都没有。说在温病里面找一个绝对就是纯用苦寒的药组成的方剂,没有,黄连解毒汤是,但是温病里边不用,不单独用它,为什么?吴鞠通讲得很清楚,“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说苦寒药,它泻火清热,不错,很好,但是它伤津。温病本身就是热邪伤津,所以使用苦寒(药)一定要慎重,要配伍其它的药。
《温病条辨》里面的黄连黄芩汤勉强可以算,它用黄连、黄芩、郁金、豆豉,四个药宣郁清热,用郁金、豆豉宣通气机,宣郁,用黄连、黄芩降热,治疗热郁少阳,这个还勉强可以算,但它也不是纯用苦寒。
再一个,凉膈散。大黄、芒硝、栀子、连翘,这个里面用了苦寒药,但也不是纯用苦寒。
所以呀,苦寒直折这个方剂,这一类的药物组成的方剂,在温病里面比较难找,它一般都要配上甘寒,保津液。
图4
温病气分证治疗,常用的这几类(轻清宣气、辛寒清气、苦寒直折)药物组成方剂。但是呢因为气分证的范围广,邪气盛正气不衰,涉及的脏腑也挺多。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气分本身之外,或者是某一个脏腑之外,它还容易出现其他的表现,这个脏腑影响到那个脏腑,或者是由气分又出现了别的表现,比如说,一个类型啊,热邪壅肺,这是个典型的气分证,但是呢,热邪壅滞不散,壅住了。(清气宣肺),清嘛固然是好,但是光清,它不一定能散开呀,所以这种类型(热邪壅肺)配上清气(药)的同时配宣肺的药,既能清气热,又宣通肺气,使热邪容易发散,有出路——麻杏石甘汤是吧?石膏和麻黄同用,用石膏来清肺,用麻黄发散,这是清热宣肺法。
(清气解毒)。有的时候呢,它还出现热毒的表现,比如说大头瘟,满面、头面部整个红肿,咽喉肿,甚至于目不能开,痄腮,两腮肿,这都是热毒的表现,是不是气分证?是气分证,但是又有热毒,用一般的清气法,解毒的作用不好,所以治疗呢要配清气解毒的药,既能清气又能解毒,代表方剂,普济消毒饮。
(清气生津)再一种情况,气分证又有津气两伤,由于气分的高热,消耗了阳气和津液,津、气不足,特别是津液,口干舌燥。怎么办?既要清气,又要生津,或者是生津还要兼益气。代表方剂,王孟英的清暑益气汤,或者是白虎加人参汤,这一类的(方剂),既能够清气又能够生津。
(清气宣表)如果说在邪气由表入里的过程中,卫分证未罢,气分高热已起,有没有这种可能?卫气同病。那么你要在清气的同时,还要配合宣表,气分的高热已经起来了,表证并没有完全解除,要配合宣表的药,比如说银翘散合白虎汤,银翘白虎汤,既能清气又能宣表。
注意事项
气分证啊因为它范围广,所以呢它出现的兼证也多,治疗的时候呢各个方面都要考虑到,气分证的治疗要注意几个问题,最主要的(是),“到气才可清气”,如果是表证,表热,因为邪不在里,过早使用寒凉,损伤阳气,遏阻气机,反而使邪气凝滞不解。所以不能早用寒凉,这是一。
第二,湿热病的病人,湿热胶结难解,汗出热减,继而伏(复)热,心烦、口渴,看起来热也很高,但是因为有湿,要在化湿的情况下清热,这个不能单纯用清气法。
再一个问题,体质虚的人,阳气不足的(人),使用清气法,该用的时候必须得用,但是要慎重,剂量要轻,中病即止,要考虑体质。
③和解法
(图形演示:27:38)
图5
(第三类)和解法,属于八法里面的和法,和法的范围很广,它有和解少阳,它有调和肝脾,和解法不光用于少阳病啊,逍遥散也属于和解法呀,在《方剂学》里面是不是放在和解剂里面?它并不是治少阳病,为什么算在和解法(里面)?——调和肝脾。所以我理解,什么叫和法?调和气机。和解法的治疗作用,重点在于调和气机。外感病里面的少阳病,枢机不利,那还不是气机不畅吗?小柴胡汤也好、蒿芩清胆汤也好,都用来调和气机。内伤病里肝脾不和,木旺乘土,或者是土壅木郁,总而言之,肝脾不和了,不也是气机不通吗?用逍遥散,疏肝、健脾、养血,还不是在于调和气机吗?所以和法实际上重点和的是什么?——是气机,是调气。在温病里面,和解法当然是用来祛除外邪的,有这么几类:
(1)清透少阳
第一(种)类(型),清透少阳。这个类型用于治疗温热病初起,比如说春温初起,热邪发于少阳,伏热从里向外发,发于少阳,表现为往来寒热,热重寒轻,胸胁苦满,甚至于胁痛,恶心,口苦,纳呆,心烦,溲赤,热象很重,舌红苔黄,脉弦数,就是不出汗,为什么呢?少阳的枢机不利,热邪郁于里而不能发越于外,在这种情况下你就要疏透,既要清少阳之热,又要疏通气机,透邪。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大家想想,用什么方?——黄芩汤,这个方对吗?黄芩汤是《伤寒》方,它不属于和解剂,它不是和法,黄芩、白芍、大枣、甘草,它和谁去呀?它不是和解剂,但是它是一个法,后世对这个方呢就加减,加减以后呢可以把它变成和解剂。比如说咱们讲这个方(黄芩汤),后世是怎么加减?(雷少逸)加什么?加这两个药,加豆豉和元参,把这个方剂就作为邪伏少阴,请同学们注意,它不是指少阳,是伏邪在少阴的治疗的主方,它(豆豉)能透少阴肾的伏邪,它(元参)能够滋阴,一个滋阴,一个透邪,这边(黄芩汤)是清热养阴。这还不能算和解剂。柳宝诒又说,如果少阴的伏邪发于少阳,加俩药,同学们还记得吗?再加柴胡、山栀。这回行了,这就是典型的和解剂。(黄芩)清少阳半里之热,(柴胡)透少阳半表之邪,从里边清,向外透。(黄芩、柴胡为君)这是不是就是小柴胡汤的法了?一加柴胡,就不是黄芩汤的法了,黄芩汤是清热剂,一加上柴胡之后,这不是小柴胡汤的君药吗?就变成和解剂了。但是它不是伤寒,是温病,是伏温从里向外发。邪已化热,则邪热燎原哪。阴液一伤,则变证蜂起。所以治伏热温病,当步步顾其津液,柳宝诒说得很清楚。用它(柴胡)伤不伤津液?燥啊,所以怎么办?古人哪用这种柴胡,都加鳖血拌炒。什么意思呢,拿鳖血把柴胡拌完了以后炒一炒,把这个鳖血的作用炒到柴胡里面去了,鳖血是滋阴的呀。这样既有柴胡的发散作用,疏透少阳的作用,又不伤阴。《红楼梦》大家都看过吧,看过没有?这个没问题,《红楼梦》里面林黛玉的病案,学医的关心没关心?那个病案写得非常好,非常漂亮,请王太医给林黛玉来看病,她什么病啊?肺痨咳血,开的是什么方呢?王太医坐那号完了脉以后,把脉案写出来了,“六脉弦迟,素由积郁,左寸无力,心气已衰,关脉独洪,肝邪偏旺,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饮食无味,甚至胜所不胜,肺金病定受其殃”。底下来这么两句啊,病机:(“气不流精,凝而为痰,血随气涌,自然咳吐”),十六个字,把这个痰和血,咳痰、咳血的原因说得多清楚!“气不流精,凝而为痰”,什么意思?这个气是什么气?——脾气。脾气不能散精,水谷精微不能布散,凝聚就成了痰,就这么来的。开始是怎么着呢?“六脉弦迟,素由积郁”,她这个病是由于郁闷伤肝造成的,肝就乘脾,脾就不能布散水谷精微,就形成了痰,“气不流精,凝而为痰”。“血随气涌,自然咳吐”,血怎么来的?——肝郁化火,上灼肺金,“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这是对它(脾)来说。然后“肺金定受其殃”,木郁化火乘肺,就导致肺络伤,就咳血,痰、血就这么来的。咳痰,吐痰;咳血,吐血。怎么治疗?(逍遥散)这方子,他最后怎么说呢?“理宜疏肝保肺,涵养心脾,虽有补剂,未可骤施”。你别看她咳血,不能补,“姑拟黑逍遥以开其先,复用归肺固金以继其后”。先用逍遥散,而且是黑逍遥,黑逍遥是什么?——逍遥散加生地。这方子就写完了。七味药及引子写下来之后,贾琏就说了,说是,王太医呀,这个逍遥散里面柴胡能用吗?王太医就给他解释了。说,二爷你知道柴胡劫阴,这个是对的,但是你没看我用的是什么柴胡吗?我用鳖血拌炒。鳖血拌炒是什么原因呢?王太医是这么解释的,柴胡用鳖血拌炒是“假周勃以安刘”,是这么个法。这句话(“假周勃以安刘”)是什么意思?周勃是汉高祖刘邦的大将啊,刘邦死了以后,诸吕造反,谁也制不了,最后周勃把他们给平了。就是吕后那群堂兄弟们造反,周勃给平的,安定了刘氏的天下,几百年。“假周勃以安刘”,什么意思呢?柴胡要用,但是它劫阴,用鳖血拌炒以后,鳖血就制约了它,就等于周勃制约了诸吕,保障了刘氏一样。鳖血制约了柴胡的燥性,使它发挥作用,而不产生副作用,他举这么个例。非用它不可,别的药不能代替,但是它又燥,就这么炮制。现在呢鳖血炒的没有了,用醋(炒)的,醋炒的有,或者在右上角写上(柴胡)“醋炒”,或者是在前面写“醋柴胡”,都可以。这个一定要注意。这个方剂呀(黄芩汤加豆豉、元参、[醋]柴胡、山栀),属于和解法,清透少阳的热邪。
(2)分消走泄法
第二(种)类(型),分消走泄法。走,是指宣通气机,行气。泄和消,都是指向外排除邪气。消和泄,排除的是什么邪气?——是痰湿邪气。在温病里面,往往是由于湿邪过重,困阻脾土,脾不健运,聚湿成痰。它是先有湿,由于湿困了脾,脾不能运化,慢慢凝聚、凝聚、凝聚,包括水谷精微在内,运化不出去,“气不流精,凝而为痰”嘛,再加上这个湿浊,聚而成痰,就变成了痰湿阻滞在体内。那如果说有热邪裹在痰湿里面,它也没有出路啊,也不容易外解啊,所以就用分消走泄的方法。
治疗
(化痰祛湿,宣通气机)。
用哪类的药呢?具体地说,化痰药,祛湿药,半夏、茯苓这一类的嘛。化痰祛湿的药、行气的药,用这一类的药,使蕴聚在体内的痰湿邪气分道而消。分消,那就不是走一条道。一方面从里面燥,燥湿化痰;一方面从下面利,淡渗利湿。使它从里面燥,从下面泄,叫分消走泄法。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温胆汤。通过化痰祛湿,气机通畅了,痰湿没有了,郁热也就散了。所以它可以给胆降温。温胆汤是清胆方,使胆恢复到温和的本性,所以叫温胆汤。再有,(杏、朴、苓等类)叶天士讲,如温胆汤或近杏、朴、苓等类,杏仁、厚朴、茯苓,也属于分消走泄的药。他点的这几个药点得很好啊,就三个药,杏仁开上,厚朴畅中,茯苓不仅健脾,(而且)渗下。开肺气,畅中焦,渗湿浊,温胆汤是这么个作用,用杏、朴、苓这一类的药,也是这一类的作用,总而言之,使蕴聚在体内的湿浊、痰湿分道而消。
(3)透泄少阳
第三种类型,透泄少阳。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既要宣透,又要分消走泄,是宣透和分消走泄两个法合起来使用。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蒿芩清胆汤。青蒿、黄芩是透。黄芩清少阳之热,青蒿呢透化湿浊。这是小柴胡汤里面柴胡黄芩两味药的改造。(蒿、芩)透邪,是疏通足少阳胆的枢机,出入的枢机,用温胆汤加减,清胆汤不是温胆汤的加减吗?来分消走泄,通利三焦。这样,升降出入整个平衡了,透和泄是疏透少阳和分消走泄法合用,这两个都属于和解法,合起来还是和解法呀。
(4)开达募原
(第四种类型),开达募原。湿热邪气从口、鼻而入,直达募原,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去表不远,附近于胃,在胸腔、腹腔、背后,表里之半。
代表方剂
怎么办?和解表里,用什么方?吴又可的达原散,雷少逸的(雷氏)宣透膜原法。达原散或者是雷氏宣透膜原法,都可以,他是使用辛苦的燥烈药,辛味、苦味、辛温、苦温,燥烈的药物,使药物的作用直达募原,使邪气溃散外达。燥湿宣通气机呀,就是燥湿宣气,使邪气溃散外达,这么个法。那是不是和解法?它这应该也是往来寒热呀,枢机不利呀,通过燥湿化浊使邪气外达,宣畅气机,就表解里和了。
这几个(和解四法)法都适用于湿热病,当然哪,这个(清透少阳)是(用于)温热病,后面这几个大部分都是(用于)湿热。所以使用的时候要注意,这些药都偏燥,如果是热重伤阴的,不行。热重伤阴的不能使用,主要是后面这几个。后面这三类:分消走泄法、透泄少阳法、开达募原法,它们重点都在于祛湿,所以热盛,特别是阴伤的不能用。
再有,这些个(和)法,都包括在内吧,它们虽然是治温病,但毕竟清热力量不够,如果说是气分的热盛,别用和解法,和解法适用于少阳病,气机不通。那么按卫气营血辨证来说,它(和解法)属于哪个阶段呢?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哪个阶段?属于气分。属于气分,和清气法又有所不同,这两个法要区分开。
④祛湿法
(第四类),祛湿法。祛湿法在八法里面可没有,没这一说,它是选用辛宣芳化、辛开苦降或者淡渗利湿的药物,祛除湿浊,宣通气机,调理脾胃,通调水道,而达到邪去病解的目的,是这么一个法。总而言之吧,使用各种祛湿药,祛除湿邪,达到调理脾胃,通调水道,宣通气机,这么一个目的。祛湿法,它的作用很广。具体来说选用哪类药物?根据湿邪所在的不同部位,(使用不同的药物)。
(1)宣气化湿(辛宣芳化)
第一个类型啊,是宣气化湿。它适用于湿邪在上焦,上焦湿重。因为上焦是肺,以上焦为中心,所以要通过宣化的方法开肺气,开通肺气来宣化湿浊,使湿邪外解。
代表方剂
这个方剂呀,代表方是《温病条辨》的三仁汤,吴鞠通说,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轻开,通过开肺气而通调水道,使邪有出路。但是作为湿热病初起,以湿为主的在上焦的话,三仁汤,它化湿的力量毕竟不够,它还是偏于中焦、下焦的药多,就一个杏仁开上焦的药,所以里面应该配入辛宣芳化的药,比如说藿香、佩兰、苏叶、白芷这一类的药,增强它开上焦的作用。三仁汤偏于畅中和渗下,开上就一个杏仁,这个作用应该说是不强的。加上辛宣芳化的药,增强开上的力量,效果就更好。这是一类。
(2)辛开苦降
第二(种)类(型),辛开苦降法。适用于湿重于热,邪在中焦。
药物组成:
药物组成:辛温、苦温,湿重的话就这个(苦温)。如果湿热并重,再加苦寒。这三类药。总而言之,是辛和苦,所以叫辛开苦降,辛能开湿郁,苦能燥湿降浊。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就分两类了,一类是湿重于热,湿重的,雷氏芳香化浊法,还有吴鞠通《温病条辨》的,一加减正气散,二加减正气散,三加减正气散,都是这一类的代表。
如果湿也重热也重,(湿热)并重,(雷氏芳香化浊法)不行了,它都是温燥药,再配上苦寒。王孟英的连朴饮,是湿热并重的。
(3)淡渗利湿
(第三种类型,淡渗利湿)。如果湿邪在下焦,因势利导,导邪从小便而出,用淡渗利湿的药,组成的方剂,以吴鞠通《温病条辨》的茯苓皮汤为代表,茯苓、猪苓、苡仁、通草,这一类的药,导湿从小便而去。这个祛湿呀,因为大家都比较熟悉,反复讲,讲得多了,所以咱们今天就不再多说,总而言之,这一类的药大家要注意,它重点在于祛湿,选药的时候,一要看准部位,上焦、中焦、下焦选药不一样,要有重点,但是呢也要兼顾三焦,这是一个问题,要注意。
第二,要分清,湿重、湿热并重、和热重这三种类型,湿重的,那还是大量的辛温、苦温,燥没关系。湿热并重的就要加苦寒了。热重的不能那么用。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再有,有阴虚的,在淡渗利尿的时候要注意,因为什么?利尿就伤阴,阴虚体质的要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