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华||《桂湖的自信》之六:文学伉俪 才艺冠绝
2020年第127期||总第558期
黄峨塑像
文学伉俪 才艺冠绝
——《桂湖的自信》之六
王长华
黄峨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继李清照、朱淑真之后又一位成就卓著的文坛才女。
黄峨能文工诗,更擅词曲,这早见于与之同时代而略晚的朱孟震《续玉笥诗谈》:“博通经史,能诗文,善书札。”但诗不多作,亦不存稿。而其词曲,则比诗作为多。她的许多诗还辗转传抄,分别散搜于明、清集中。至于黄峨作品以集名,则有《杨状元妻诗集》一卷、《杨夫人乐府词余》五卷、《杨夫人词曲》五卷、《杨夫人曲》三卷、《杨升庵夫妇散曲》三卷、《升庵夫妇乐府》、《杨夫人乐府》等。黄峨的文学作品,历来受到后代学者的高度评价。明万历版《杨夫人乐府词余》序中,称她“才情甚富,不让易安(即宋代李清照)、淑真(即南宋朱淑真)”。明代文学家徐渭称赞她“旨趣闲雅,风致翩翩,填词用韵,天然合律。”“积雨酿春寒”这阙《黄莺儿》,被明代骚隐居士《衡曲廛谈》誉为“字字绝佳”。明代文学家、“后七子”领袖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寄外》(一作《寄夫》)一律和《黄莺儿》一词,“升庵别和三词,俱不能胜。”
郭沫若题写的“桂湖”
黄峨的才德都堪称颂,人品高尚。明末清初的学者钱谦益在《历朝诗集小传》中说她“闺门肃穆,用修亦敬惮”。故升庵为她祝寿,有“女洙泗、闺邹鲁”之辞。洙泗、邹鲁,代指孔孟。升庵是把她作为孔孟来尊敬的。升庵有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夫人,又何止“郎才女貌”?明代文学家徐渭赞颂他们夫妇“著述甲士林”,“才艺冠女班(即东汉才女班昭)”,实为历史上所罕见。
升庵一生四娶。正德八年(1513)娶王氏,十三年(1518)王氏病故于新都,没有留下子嗣。次年续娶黄峨,没有留下一男半女。求子心切的升庵在云南流放期间再娶周氏,生子同仁。后又娶曹氏,生子宁仁。升庵一生不仅仕途多坎坷,子息也不厚实。两个儿子中的同仁,居然又先他而去,死时年仅二十二岁,虽娶而未及生子。真是命运不济,令人唏嘘。但升庵却与黄峨演绎了一段美满动人的婚姻佳话。
正德十二年(1517),正德帝“微行出居庸关,幸宣府”,升庵“上疏切谏,不报”,遂称病告假,偕原配王夫人回到家乡新都。正德十三年(1518)七月七日,王夫人病故。因王夫人没有留下子嗣,正德十四年(1519),家中又为升庵续娶黄峨为妻。黄峨(1498——1569),字秀眉。父亲黄珂,字鸣玉,四川遂宁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官至工部尚书;母亲亦出自名门,知书知礼。黄峨为黄珂的第二女,幼习诗书,知书达礼,她的兴趣爱好、志向性格、气质修养,与升庵都是那么的接近,以至婚嫁之后两人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杨黄两家的先人都是由麻城移居于蜀。杨廷和与黄珂又“少为道义之交”,两家早有通家之好。这门婚姻这可谓是郎才女貌,门当户对,天作之合。
升庵和黄峨在新都城西的上升街旧宅举行了婚礼,婚后居住在桂湖之滨的榴阁。夫妻经常的湖边散步,赋诗填词,互相酬答,过着诗情画意般的爱情生活。这年夏天,黄峨以榴树巧作比喻,即兴赋出《庭榴》诗,表达了她对这段姻缘的看法和对升庵的深情:
移来西域种原奇
第一绯英上苑姿
不到秋深丹结实
独于夏午艳垂枝
已嫌桃李开何早
略笑芙蓉发亦迟
万点落霞明照眼
彩衣金屋正相宜
不久,黄峨的公公杨廷和函催升庵归京复官,升庵偕夫人黄峨还京。到京后,升庵仍任翰林院修撰,次年担任经筵讲官,为嘉靖帝讲书。黄峨居家理事,成为升庵在事业上的贤内助。
黄峨在北京仅过了五年顺境生活,便遭逢升庵谪戍云南的极大打击,从此遂一生坎坷。嘉靖三年(1524)九月,在秋风萧瑟中,黄峨率仆人护送着升庵向云南永昌进发。他们乘小舟由运河南下,经江西上洞庭。行至江陵驿(今湖北江陵),黄峨将继续乘舟独上西陵渡回川,而升庵却要登陆孤身去戍所了。升庵在《恩遣戍滇纪行》诗中写道:“江陵初解帆,仓惶理征衫。家人从此别,容泪不须缄。腾装首滇路,问愁程楚岩。”若在平时,升庵写诗填词,黄峨总是要唱和的。但这次,她实在无力提起千钧之笔,只好以眼泪相答。夫妻在江陵驿依依不舍,凄然离别。黄峨乘舟去后,升庵久久伫立在江边,望着远去的归帆,心里感到十分凄凉悲伤,写下了《临江仙·戍云南江陵别内》:
楚塞巴山横渡口,
行人莫上江楼。
征骖去棹两悠悠。
相看临远水,
独自上孤舟。
却羡多情沙上鸟,
双飞双宿沙洲。
今宵明月为谁留?
团团清影好,
偏照别离愁。
黄峨在江陵与升庵离别后,随同仆人溯江而上,于年底回到了新都。她茹苦含辛,撑持家务,为被迫还乡的公公杨廷和随侍汤药。嘉靖五年(1526)六月,升庵惊闻父病,乞准归蜀,匹马间道,疾驰十九日,从昭通古僰道返家。杨廷和见爱子归来,病竟痊愈。七月,黄峨随升庵同往云南戍所,成为升庵讲学、著书的得力助手。嘉靖八年(1529)六月二十一日,升庵父亲杨廷和病故。升庵惊闻病讣,乞回籍终制,不允。升庵乃泣血述情,奔告巡抚欧阳子重,疏上得归襄事。夫妻双双自滇南返川奔丧。
黄峨纪念馆
办理完父亲杨廷和丧事,升庵于当年十一月返滇,黄峨独留新都,主持家政,孝敬公婆,教哺子侄。从此,黄峨与升庵天各一方,度日如年,愁肠欲断。她盼夫遇赦而不能,忧愤之中,给远方的丈夫写下一首情愁无限、声泪俱下,并为后世传诵的《寄夫》诗:
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昭风烟君断肠。
日归日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全诗用典故不露痕迹,典雅宏深,哀婉真切,催人泪下。升庵读罢,五内俱焚,一口气给爱妻写了三首《青蛉行寄内》 ,其中一首云:
青蛉绝塞怨离居,金雁桥头几岁除。
易求海上琼枝树,难得闺中锦字书。
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六日,升庵病逝于云南昆明高峣寓所。噩耗传来,黄峨悲痛难禁,泣不成声。她“徒步奔丧,至泸州遇柩”,并把次子宁仁携归抚教。升庵棺柩运回新都后,于次年冬祔葬于新都城西其父杨廷和之墓侧。升庵去世后八年(1567)正月,诏赠恤建言已故诸臣。升庵恢复原官,追赠为光禄寺少卿,谥庄介。黄峨也由安人晋封为宜人。五月,前大学士杨廷和复官;七月,加杨廷和太保,赐谥号为文忠,荫一孙宁仁为尚宝司丞,一孙有仁入国子监,遣官祭葬。隆庆三年(1569),黄峨寡居十年后郁闷病故。葬与升庵同穴,实现了与丈夫“生同心,死同穴”的誓愿。
王长华,甘肃陇
西人,中国报告文学
学会会员,甘肃省作
家协会会员,甘肃省
杂文学会会员,现供
职于一家媒体。
题 签:魏新河
执行编辑:程 遥 微信号:gslxcys
编 委:静悟斋 微信号:wbz201611
投稿邮箱:11cys@163.com
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内容,均系作者原创,且经作者授权,其它任何媒体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依法追责。特此声明。
征稿启事
本微信平台长期征集文学、书法、绘画、摄影原创作品,欢迎惠赐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