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11月23日,贵州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全国832个贫困县脱贫摘帽。绝对贫困的问题得到解决,但并不意味着贫困不会再出现,尤其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十四五”期间,将把巩固脱贫成果和防止返贫作为重点,脱贫攻坚战将向常态化转变。那么,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医药卫生制度如何从健康扶贫转变为健康防贫呢?
根据民政部的数据来看,因病致贫占现在农村贫困人口的40%左右,偏远山区的占比更是远远超过这个比例。因此,健康扶贫是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我国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多项制度推动落实精准扶贫工作。而为了搬掉疾病这块阻碍困难群众致富的“绊脚石”,不仅国家在行动,很多医务工作者也加入其中。
刘海鹰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每逢周末或是休息时间,刘海鹰就会和他的团队一起到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地区进行义诊。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说:“这几年来会同相关部门一起开展了县级医院的对口支援,截止到现在组织了1007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832个贫困县的1172个县级医院,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截止到2019年底,大概有8万余人次的医务人员支援了贫困地区的县级医院的管理和诊疗,组织了80万基层医疗人员来去摸清贫困群众患病情况,提出了‘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就是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还有就是重症兜底保障一批。”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提高人民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贫困地区健康促进三年攻坚行动方案》,明确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健康教育全覆盖。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让健康维护的关口前移。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说:“主要是贯彻落实卫生工作的方针,预防为主。近些年,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还有城乡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工作,让群众逐步养成一些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从源头上来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蟠龙社区是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1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最大的安置点,这里入住了来自全县25个乡镇的2157户易地搬迁户,共8504人。搬迁到安置点后,据卫健部门2018年做的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蟠龙社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较高,居民卫生意识较差、生活习惯不良等影响健康的问题广泛存在。
对于这些从大山深处搬来的群众来说,光治病看病有保障还不够,从长远来看,要稳得住,还得加强健康管理,从预防着手。而要真正从农民变为新市民,首先就是要摒弃过去旧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今年68岁的搬迁户蒋发祥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和癫痫病,身体一直不好。医生发现,蒋发祥的这些疾病跟他之前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抽烟喝酒,喜欢吃麻辣的。
而在四川广元,开展健康促进和教育不仅仅只依靠医生和干部,当地的卫健部门通过培训村民,让他们成为“健康明白人”,然后再向乡亲们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除此之外,各地还组织群众积极参与到健身行列中来,在江西吉安杉溪村,原先村民们闲暇时就喜欢聚在一起打牌,既不健康也容易产生矛盾。如今每天的一早一晚,在安置小区的舞台上,就会聚集起一群跳广场舞的村民。
贵州遵义市桐梓县委宣传部长李思维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市民健康新生活的创建,使群众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新高度。2019贵州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5.63%,桐梓县蟠龙社区安置点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21.30%,高于同期贵州省同期水平的5.67个百分点,健康的生活方式真正融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的生活之中。”
由于疾病本身的不确定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也将长期存在。随着健康促进和教育的不断深入,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来源:央视新闻
责编:张明宇
编审:陈卫平 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