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达WWDC20:换用苹果芯片的Mac,都颠覆了些什么?

将「雷科技Lite」收藏为我的小程序,不再错过精彩内容

通过事前的小道消息我们知道,苹果很可能会放弃多年来的合作伙伴英特尔,在Mac电脑上转用自己的芯片。而随着WWDC20的召开,这一传言也被证实,而且有关自家芯片、苹果芯Mac电脑的介绍,更是占去了WWDC20近四分之一的时间,已经和iOS 14的篇幅差不多。
而有关“ARM芯片上Mac电脑”一事,直到WWDC20召开之前,小雷心中一直存在着疑问。很简单,常识告诉我们受制于功耗和架构,ARM芯片在绝对性能上是不如X86芯片的(同样的TDP下),而Mac电脑又是重要的生产力工具,用ARM架构的苹果A系列芯片取代英特尔芯片,这真的可行吗?
苹果就像是猜到了我们的小心思一样,通过WWDC上的各种实操演示,展示了A系列芯片(工程机用的事iPad Pro同款的A12Z芯片)Mac电脑的具体性能。而通过一系列办公工具(如微软Office全家桶)、轻生产力工具(Adobe Photoshop等)和重生产力工具(视频剪辑、3D建模)三个场景的演示,我们对性能的疑虑基本是彻底打消,苹果芯片的Mac电脑,似乎真的“很行”。

“苹果芯”Mac电脑,足以超越Intel PC?

苹果对自家芯片的性能相当有自信,但并不会通过跑分来展示具体性能(让我们暂时忘了iPhone 11发布会),而是不断地强调“体验”。按照苹果的想法,用“体验”来做例子显然更有说服力,毕竟性能本身就是要为体验服务的。
苹果芯Mac电脑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A12Z的性能很强,但由于平台和架构的不同,我们无法横向比较英特尔处理器,加上苹果没有放出任何官方跑分,所以我们也不知道在数值上到底是谁更胜一筹。
但从苹果的演示可以看到,搭载A12Z芯片的Mac电脑,似乎要比英特尔电脑更加出色。
简单的办公软件如Word等“苹果芯”Mac电脑自然是可以轻松胜任,不过这一场景的演示没有太多的说服力,充其量只能说明苹果早就和微软“通了气”,做好了软件适配。真正令人惊艳的是后面的演示环节,在演示中使用A12Z芯片的Mac电脑可以流畅运行包括Lightroom、Photoshop甚至Maya、Final Cut Pro等中高负载软件,而且在苹果的优化下似乎流畅度要比英特尔版本的Mac电脑更加出色。
只可惜,苹果没有向我们演示大型游戏的游玩情况,唯一出现的游戏画面,也是用来介绍配套的应用转译技术而已。况且演示的游戏画质比较一般,分辨率只有1080p,帧数也不太高的样子,似乎从侧面说明了A12Z芯片放在Mac上确实可以满足生产力运算的需求,但应付游戏、尤其是大型游戏依然十分勉强。
其实,这也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毕竟从来就没有人会寄望于使用Mac电脑来游玩3A大作,而就算是英特尔版本的Mac电脑,也不具备游玩大型游戏的计算能力。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苹果自家的A系列芯片在性能上真的超越英特尔芯片了吗?看来答案可以是“是”,也可以是“否”。
需要搞清楚的是,Mac电脑从一开始就是“生产力工具”,而不是“娱乐平台”。因此,苹果对性能的理解从来都是基于生产力的角度出发,苹果芯片的Mac电脑可以取代英特尔芯片的Mac电脑,指的是在办公软件、生产软件的支持上已经可以比肩英特尔平台,而非“包括游戏在内的性能表现,已经超过英特尔电脑”。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苹果的A系列芯片确实是首选:运算性能足够强悍,在专门的优化下运行专业的生产软件已经足够流畅和可靠,同时功耗更低、发热量也要低得多。
更不用说苹果的A系列芯片还可以用上最新的制程工艺来进一步提升性能和功耗表现,而英特尔芯片最多只能用上10纳米工艺,性能的瓶颈已经非常明显。

Mac电脑要成为苹果生态的“心脏”

在我们看来,Mac电脑使用苹果ARM架构芯片的意义已经在WWDC20上说得非常清楚,在苹果描述的开发场景中我们见到,现在开发者们可以直接在Mac电脑上开发软件,然后直接进行测试。
要是放在以前,开发者们在英特尔芯片的Mac电脑上开发软件,还得通过开发者渠道把软件传输到iOS专用开发机上进行测试,如此对比之下前者的开发流程简直省时省力得多。
而这一个“革命性”的改变,仅仅是源自于“Mac电脑改用苹果A系列芯片”这一点。
在一般的论调中,终端产品如iPhone、iPad才是苹果生态的核心,但从现在的开发流程来说,搭载苹果芯片的Mac电脑,更像是整个生态中的“心脏”。换用苹果自研芯片之后,Mac电脑摇身一变成为了苹果多平台软件开发的最佳硬件,没有之一。未来Mac电脑就像心脏一样为整个生态输送血液和养分,让生态可以快速成长、壮大。
对macOS开发者来说这是一次伟大的更新,软件的开发变得无法想象地轻松:不再需要为macOS平台开发另一版本的软件,现在只要开发iOS端的软件,就能直接用在iPad和Mac上。
在发布会中,我们从苹果的演示里可以看到,使用ARM芯片的Mac电脑可以直接运行iOS上的软件,注意,是“直接运行”,而不是通过应用转译或者虚拟机或其他手段。更重要的事,iOS端的软件在Mac上运行依然保持着出色的稳定性和流畅性,并不会因为终端的变化而让体验打折扣。
再加上苹果官方提供了多种辅助开发方案,例如Quick Start开发计划等等帮助开发者在短时间内完成苹果芯片版本的macOS软件开发,如今对苹果开发者来说,毫无疑问就是“最好的时代”。
然而,让Mac电脑用上iPad的芯片,又引起了我们的另外一番思考。在芯片完全相同的情况下,iPad Pro和Mac,在本质上不就变得完全一样了吗?
确实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甚至可以说,Mac电脑、iPad和iPhone这三大主力产品,现在已经在本质上变得一样了。而这个“本质”是什么?是苹果的体验和服务,是软硬件结合的形式。
采用苹果自研芯片后,Mac电脑和iPad、iPhone之间的差别仅存在于交互模式和工作场景,或许在苹果的构想中,他们正想要做的是搭建一个可以让消费者无缝切换的软硬件生态,苹果产品的综合体验、优质的服务,不会随着使用场景的变化而变化,不会出现任何的“割裂感”。
苹果早就在做生态整合,也在努力地尝试打通不同形态设备之间的“物理壁垒”,综合此前的种种动作来看,Mac电脑转用自研芯片是必然发生的一步,也是最接近最终答案的一步。
当然,苹果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想到做生态整合的科技公司,前有微软后有华为,他们都在做着差不多的工作。然而就体验和服务的完整性、生态整合的彻底性而言,苹果依然是做得最好、最有想法的一个。
Mac电脑换上苹果芯并非“蝴蝶效应”的第一步,而是苹果生态整合接近大成的信号。如果在苹果的推动下ARM芯片获得了足够的市场话语权,并倒逼软件开发商为其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和适配,那么X86芯片的体系很有可能会被动摇。
说到底,哪个阵型的产品数量足够多、用户群足够大,那么就能获得话语权优势,当初以X86为首的复杂指令集抢过“江山”,靠的也是声量优势而不是绝对的性能优势。苹果那庞大的体量,会是让天平倾斜的关键因素吗?我们不妨三五年后回头再看。
本文编辑:Wallace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