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黎:给家长的九条建议

合格的家长,是灯火,亦是路标

——给家长的九条建议

文‖安黎

但凡熟悉我的亲朋,都知晓我有爱管闲事的毛病。

写这部书,无疑就属于管闲事——把目光瞅向别人的窗户,为别人家的孩子操心,立足于别人家的幸福和执著于为他人指点迷津。

爱管闲事,赞之者谓之“热心肠”,贬之者谓之“吃饱了撑的”。

就我的天性而言,我并非那种“打听生日吃满月”的好事之徒,甚至曾经不止一次幻想和憧憬着能过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遁隐生活。然而现实世界不是烂漫的童话,也不是抒情的诗文,而是油盐酱醋的,是吃喝拉撒的,是曲里拐弯的,是山重水复的,是坑洼不平的,是趋炎附势的,是美丑毕现的……作为在现实世界里呼吸和行走的个体,我难以对眼前发生的各等悲喜和苦乐置若罔闻,并袖手旁观。一颗不忍的柔软之心,驱使我总是被搅缠进各种闲事中而无法抽身。管闲事,我是受之于我内心的逼迫和驱动,怪罪不了别人。

我管过的闲事,杂七杂八,不胜枚举,比如给人介绍对象、为人联系医院、为人联系贷款、助人落实项目资金、帮人办理特殊行业营业执照、帮人修改并发表文章,帮人获取宅基地证和领取结婚证,甚至还帮人升官加爵等。其中,做公益性的心理辅导,是我的日常“闲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闲事”。如果说其他“闲事”,源于迫不得已而为之,但这项“闲事”,却为我的主动选择。

“闲事”不闲,也不轻,它像一件沉重的货物,被我扛在自己的肩上。

管闲事,有苦有乐,有失有得。最大的失去,是对时间的挥霍和浪费;而最大的得到,则是从管闲事中,洞察到社会的气象,勘探到生活的原色,触摸到人心的温度。不潜入大海的深处,即使在海边徘徊和观望千年,也难以真正地了解大海。

在做公益性的心理辅导中,我接触到大量眼神凄迷精神恍惚的孩子和家长,他们在耳鬓厮磨的互动中,悄然地形成了一种很奇异的共处模式:一个是另一个的痛苦根源。孩子因为家长而痛苦万状,家长因为孩子而愁肠百结,于是就相互敌视着,相互折磨着,彼此间的关系仿佛一个挽起的死结那样,靠自身的能力绝然无法将其解开。

客观而论,孩子的问题,无一不是家长的问题;世间本就没有所谓的“坏孩子”,唯有教育方式不当的家长和教师。因此,我的结论是:要教育孩子,先要教育家长;欲救救孩子,先要救救家长。多少可爱的孩子,都是被深爱他们的父母葬送和活埋的。于是教育家长,给家长们指一指路,让他们迷途知返,如此这般,既是在拯救孩子,也是在拯救家长,甚至是铺垫未来中国社会的霞光。基于这等善良的初衷,我开始了这部书的写作。

套用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开篇的话语,那就是:优秀的家长是形似的,糟糕的家长各有各的糟糕。优秀的家长,他除却关爱,还一定懂得尊重、倾听和循循善诱,而不是或时而糖果,时而棍棒,以一种仆人的顺从和征服者的蛮横,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的头上。

很多家长津津乐道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岂不知,这句口号的本身,就是荒谬绝伦的,是值得大加讨伐的。

就我而言,曾经从事过教育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站立讲台六七载。后来尽管离开学校,但从未减弱过对教育的观察和思考。在各类报刊,我撰写过有关教育的文章,数以百计。加之,又业余时间从事公益性心理辅导,因此可以肯定的是,我对中国的教育形状是了解的,对中国家长望子成龙的焦虑是洞悉的,对孩子们的压力和苦痛也是了然于胸的。

中国当代的孩子,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度丰裕的年代,不再像他们的祖辈或父辈那样,为一瓢食一缕衣而愁眉不展;但同时又是不幸的,他们一出世,就被父母抛进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双管齐下的竞技场,像一个一个的小马驹那样,在父母的鞭策下和社会的加油声中,沿着一条看不见的赛道撒腿奔跑,连停歇和喘息的机会都没有。他们的童年被挤占,玩乐被没收,被过早地纳入了比拼学习成绩和比拼各种技能的赛道,担当起振兴家庭光耀宗族的责任。他们是人,却被赋予龙和凤的期待;他们是孩子,却领受到攀登高峰的任务。

家长的拳拳之心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有多少家长懂得教育?有多少家长深谙孩子成长的规律?孩子和树木一样,成长皆有周期,既不可任其荒长,又不可胡乱修剪。我们的家长,或受限于接受教育的不足,或即使接受过高等教育,也因为专业的错位,而对教育懵懂无知。然而他们,每个人又都充当着孩子启蒙的老师和日常的驯兽师。不懂教育,却要担当教育的职责,于是在教育孩子时,极易跟风,像抢购某种短缺商品似的,一听到吆喝声,就一哄而上,唯恐把自己挤出队外。

邻居的孩子怎样,我的孩子就怎样;同事的孩子如何,我的孩子就如何——在我接触的案例中,这等向左看齐向右看齐的家长一抓一大把,比比皆是。有的打工者家长,起早贪黑地辛苦一年,才挣五六万元,但却在孩子教育方面像土豪一样地挥金如土,同时给孩子报名多达十几个辅导班,孩子戴着一副圈圈套圈圈的厚镜片眼镜,这个辅导班出,那个辅导班进,单薄而又困乏的身姿,看起来无比地让人心疼。与他们聊,他们说正因为自己才小学毕业,出来找工作也只能干一些力气活,不是在货场里搞搬运,就是在饭店里端盘子,因此,为避免孩子重复他们的命运,才如此不惜血本地猛下赌注。孩子,是他们的筹码,他们则是赌红眼的赌客。有的家长,一年搬迁三四回家,只为孩子能进入传说中的好学校就读。他们忍受着学区房节节攀升的高房价,也完全不用顾及搬来搬去的震荡,给孩子造成的不稳定感,只图自个脸面上的光彩和心理上的慰藉。有的家长,天天跑书店,给孩子买回来的各种复习资料垒起来像群山逶迤,并逼着孩子读这个演练那个……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开始透支身体,既没有时间锻炼,又睡眠严重不足。

在一场看不见的高强度的暗自较劲的长跑比赛中,没有哪位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掉队。他们为孩子增加各种补给品,为孩子承担起力所能及的家庭义务,为孩子购买五花八门的参考书,为孩子报名乱七八糟的培训班以及请来走马灯一般鱼贯而入鱼贯而出的家教……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加油跑,使劲跑,以超越更多的孩子。然而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类同,其成长的规律性不可违抗,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违反自然属性栽培的树木,成活率很低,即使得以存活,也是既很难结出甜果,也很难长得挺拔,更很难最终成为栋梁之材。任何速成品,必然速朽。人亦莫不如此,性急煮不熟饭,以野蛮的方式培养孩子,必然带来孩子成长途中的节外生枝——以为给孩子制造天堂,岂不知却将孩子抛向了地狱;以为在给孩子酿制甜蜜,岂不知却让孩子喝了一肚子的毒液。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也是孩子的刽子手。不恰当的爱,失却尺度的教育,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葬埋。

要教育孩子,先要教育父母——这是我一以贯之坚持的观点。

要救救孩子,先要救救家长——这也是我一以贯之秉持的观点。

好孩子都是鼓励出来的——这更是我,也是众多教育专家持之以恒的观念。

诸多的家长,都是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的,力求于孩子的完美,容不得孩子有些许的短缺和犯错。为达到目的,他们像初来乍到的饲养员那样,不管三七二十一,只是毫不间断地给他们的嘴里填充饲料,喝奶的年龄给喂养柔韧的面条,喝粥的年龄给喂养大块的排骨,其结果,要么会喂养出一个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臃肿不堪的胖子,要么会致使其消化不良疾病丛生。

世界上没有一个坏孩子,只有教育方式不当的父母和老师——这也是我矢志不移坚持的论点。

任何一个孩子精神世界的炎症,都是社会病症的投影;任何一个孩子的跌倒,都源于领路者的误导。孩子一经出现问题,既是家庭的不幸,也是社会的不幸,更是孩子自身的不幸。

我们的家长,真的应该扪心自问:我是一个合格家长吗?

当然,家长像赶牛一样地挥动鞭子,也不能全怪家长,与社会整体教育方向的位移,与社会浮躁的人心,都密不可分。该反思的,还不仅是家长,还有教育框架和教学大纲的设计者。

那么,家长如何做才是科学有效的呢?

我的建议之一是,家长要教育好孩子,先要读懂自己的孩子,理解孩子之间的差异性,并对其从心理上予以承认和接受。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姚明和郑海霞的,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比尔.盖兹和马云的,更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爱因斯坦和牛顿的。有的孩子是苍劲的松树,有的孩子是蓬勃的杉树,有的孩子是沉默但繁硕的柿子树,有的孩子是花朵妖娆但不结果实的桐树,甚至有的孩子就是一根野草,一支芦苇,或一丛荆棘。

要读懂孩子,先要观察孩子,留意他在哪些方面有兴趣有特长。必须承认的是,孩子并不千篇一律,而是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包括天资、禀赋、个性、兴趣等,皆千差万别。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良方。力图于将所有的石头,都当玉石雕琢,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妄想。

有的孩子,总爱摆弄家里的物件,将其拆卸了再安装,安装了再拆卸,并在这方面表现出明显异于其他孩子的天赋,也许他将来会成为卓有造诣的物理学家或优异的工程师;但有的孩子对物件毫无兴趣,却对音乐的急缓起伏格外敏感,并自觉不自觉地随节拍而手足舞蹈,也许他会将来成为演奏家和歌唱家;有的孩子天生就多愁善感,心理细腻,善于察言观色,并拥有良好的悟性,且在书面语言的书写方面颇为游刃有余,也许他将来会成为出色的文学家;有的孩子对烹饪无比热心,对其演示一遍他就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也许他将来会成为杰出的烹饪大师……孩子犹如小动物,每类动物都有其优长,赶着鸭子上鸡架,或拽着猴子去拉车,或逼着母猪去爬树,注定徒劳无效。发现自己孩子天赋的倾向性,加以因势利导,才能事倍功半。

我的建议二是,要把孩子当独立的个体,而不要当作你可以任意摆布的私人专属物品。孩子一经脱离母腹,就属于父母之间的第三人,有独立的肉身,有独立的头脑,有独立的个性,有独立的人格,既不是父母的附庸,也不是父母可以随意处置的私有物品。父母不要像保姆那样对孩子的一切事务进行包办,也不要像监狱长那样喝令孩子必须服从和听从自己。凡涉及孩子的事情,事先要与孩子沟通和协商,多倾听孩子的意见,如此做出的决定,孩子必然会认真执行。

我的建议之三是,要允许孩子调皮、好动,甚至犯错,包容孩子的缺点。有人说,世间之人,只有两类人不会犯错:一是尚未出生的人,一是已经过世的人。凡为人,包括圣人,包括成年人,当然也包括那些对孩子百般挑剔与苛求的家长,皆难以十全十美,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也会有这样那样的过失和错误。很多家长向我控诉孩子顽皮好动,打碎这个,弄坏那个,你推搡我,我追逐你,放着宽阔的路不走,偏要在某个坎棱上摇晃而过或从某个窄缝里侧身穿行。我告诉他,孩子不调皮,不好动,那一定是身体或健康出现了某种症状。孩子不调皮谁调皮?孩子不好动谁好动?调皮与好动,之于孩子,是一种极其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是一个年龄阶段的必然产物。当孩子十五六岁过后,大人让他乱动他也未必肯动,让他喊叫他也未必发声。

很多家长,一遇孩子犯错,哪怕是微小之错,不问三七二十一,就拳脚相向,其惩罚的烈度与力度,远超于孩子犯错的程度。某天我在路边的一个小面馆吃面,坐在餐馆门口开票的老板,是位中年女性。时值中午放学,她十二三岁的儿子与同班同学结伴来到餐馆。那个同学告诉老板,她的儿子早上被老师罚站了。正确的处置方式,应该是等无人时,问问儿子问什么老师要罚站,搞清楚儿子究竟犯了那些错,然后给儿子以开导和规劝。但这位老板倒好,那个告密的同学话音未落,她就抬起右脚,朝面朝外站立的儿子的后腰,狠狠地猛踹过去。未有提防的儿子,飞身扑爬在冰冷而僵硬的水泥地板上,嘴唇被道沿上刻出一道血口子。看着孩子遭受这样的虐待,我于心不忍,本想劝戒母亲几句,但因怕引起她的反弹,就作罢。我当时心里的条件反射是:做这等低素质人的孩子,真的是一种命运的不幸。

很多家长说:我是给他好心不给他好脸。而我则认为,既要给好心,也要给好脸。只给好心,等于给了一半的好,好并不完整。别小看了好脸,它能直接影响孩子心情的阴晴。家长的脸上阳光灿烂,孩子的心宇也会莺歌燕舞;家长的脸上阴云笼罩,孩子的心宇必然雾霾重重。一天到晚垂吊着一张冰冻三尺的长脸,说话的口气或如匕首锋利,或如生铁冷硬,孩子的情绪能好吗?没有良好的情绪,又如何能静心读书与琢磨?换位思考,即使是家长自己,天天面对的是他人僵硬的表情,能不感到心情压抑?

我的建议之四是,要学会倾听,搞清楚孩子之所想与所求。很多家长自顾自地说话,一副高高在上劳苦功高的架势,视自己无所不能,视孩子幼稚无知。这样的家庭,时常母亲抱怨唠叨,喋喋不休;父亲发号施令,语气粗暴武断。共同之处在于,父母都没有耐心,甚至没有念想俯下身子,像密友那样地与孩子掏心掏肺地聊天,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搞明白孩子究竟在喜欢什么,在厌恶什么。在家里,孩子基本上没有发言权,他(她)刚一吱声,就会被喝止声拦腰截断。事实上,每一个人,包括低龄的孩子,一旦以人的姿态站立,就有了相对独立的意识和摇曳的心旌。这样的意识和心灵自成体系,且自我封闭,与父母毫无关联与瓜葛。父母之喜,并非他之喜;父母之爱,并非他之爱,父母之怒,并非他之怒,父母之忧,并非他之忧。在这样一个自我的世界里,他蓄积着自己未曾出口的话语,掩藏着自己不肯外泄的秘密,即使面对父母,他也不会轻易把心房的锁子开启,以避免遭到来自父母的横加干涉和无端惩戒。一般情况下,父母越是粗暴,孩子心灵的袋口扎得越紧。很多父母,不是想着以自己的和蔼诚恳,赢得孩子的信任,从而促使孩子自觉自愿地袒露心迹,而是或像逼供的刑警,以凌厉的口吻,喝令孩子将自己心中之私藏与私密,和盘托出;或像偷窥的密探,蹑手蹑脚,鬼鬼祟祟,从孩子的细微末节和闪烁其词中,猜测和刺探孩子心灵的情报。其实,要真正地了解孩子,完全不必那样拐弯抹角。作为涉世未深的孩子,他们比起城府极深的大人来,无疑要相对单纯和透明许多。家长需要做的,就是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以爱换爱,从而把自己与孩子相处成亲昵无间的知心朋友,既无尊卑之别,又无话不谈,同时要能容忍孩子的撒娇,还能体谅孩子偶尔情绪失控时的蛮不讲理。

只要父母取信于孩子,孩子就会愿意把自己的喜怒与好恶毫无保留地倾诉给父母听。父母听完孩子的内心道白,不要急于得出“这样是对的”、“那样是错的”的结论,而是要和孩子耐心沟通,告诉他从哪个角度思考问题或面对问题时怎样的处置方式才更为合理,并对孩子的偏执和偏颇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剖析和预判。

父母不仅是孩子的衣食父母,更应当是孩子的精神伙伴。当孩子的心灵掉入冰窟的时候,父母是他的救赎者,给他以捞救,给他以温暖;当孩子的心灵沉入黑暗的时候,父母是他的擎灯者,给他以光明,给他以勇气;当孩子的心灵误入歧途的时候,父母是他的导航者,给他以指引,给他以勇气;当孩子的心灵陷入迷惘的时候,父母是他的陪伴者,给他以抚慰,给他以鼓励……当父母愿意倾听孩子心声的时候,孩子才愿意倾听父母的建议,也才能接纳父母的批评。父母若高高在上,剥夺孩子发声的权力,那么,他们即使言语再泛滥成灾,即使再苦口婆心,但到了孩子那里,皆会化为耳旁之风。

父母唯有和孩子建立起良好而亲昵的互动关系,孩子才愿意敞开耳朵与心田,毫无阻拦地接纳父母的建议和督促。于是父母的各等劝告,才能渐渐凝固为孩子心中认同和遵循的律条。盛气凌人的姿态、命令式的腔调、呵斥式的责骂,很容易激起彼此间的情绪对立,致使双方忘却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把焦点和注意力,皆转向情绪的此消彼长之中。

孩子在成长中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偷懒、撒谎、偷窃、暴虐等,父母最好的处置方式,则是把孩子叫至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以保护孩子的尊严,并以和善的语气与之沟通,帮助孩子分析形成此等症结的原因,并向其指出长此以往的后果。如果孩子回心转意,就鼓励他努力地去改正,并告诉孩子:人都会犯错,犯错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知错不改——我坚信你会努力地改掉自己的这些不足,成为一个在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很糟糕的处置方式,则是那种雷霆式的怒吼和责骂。而最坏的处置方式,则是要么把孩子逐出家门,不给吃亦不让住;要么就是将其拉过来一顿暴打,使其皮开肉绽。暴力,包括语言暴力和肢体暴力,从来都是处理问题等而下之的下策,它可以使人暂时后缩与臣服,却难以使人真正地心悦诚服。心中的根须未曾拔除,割草就沦为了权宜之计,一遇适宜之机,毒草还会在心里悄然疯长。

孩子一旦与父母离心离德,就会与父母渐行渐远。尤其是那些在父母看来屡教不改的孩子,一旦流落社会,就会重新寻找自己的安全屏障和精神依托,于是很容易受到由不良青年组成的团伙的引诱,并混迹其中。他以那个团伙为新的巢穴,给羸弱的自己寻求力量,以抵御潜在的伤害;以那个团伙为靠山,给孤独的自己寻找傍依,以抵御被世界的抛弃。虎狼少群居,那是因为虎狼自身足够强大,但人却有所不同——人天生就是群居动物,在群体中呼吸,在群体中显示成就,也依靠群体来排解寂寞和疗治悲伤。

在这方面,父母尤其要严加警惕。我们眼中的不良少年,其实都是一些在成长中遭遇不幸的可怜孩子——要么是家庭破碎,他们得不到基本的关爱;要么是父母教育不当,他们负气出走;要么是父母习惯使用暴力,他们自暴自弃。他们结伙谋生,抱团取暖,究其实质,其实是一种弱者的自助模式。当别人都厌弃他们的时候,被厌弃的他们不相互厌弃;当主流世界都看不起他们的时候,被看不起的他们却彼此看得起。他们以兄弟相称,面临困难共同解决,面对侵害同仇敌忾,一块面包共同分享,一杯热水轮流共饮。

我的建议之五是,要学会向孩子认错和道歉,不要摆出一贯正确的姿态。世间之人,没有谁能一贯正确,包括家长。专横的家长,习惯于自以为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错的几率极大,比如冤枉孩子,比如滥用暴力,再比如过度惩戒等。有的家长,记忆中放在某处的钞票不见了,想当然地推定孩子偷窃无疑,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对孩子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拳打脚踢。孩子不承认,换来的,不是他的立刻住手,以及“是不是搞错了”的内心反省和忏悔,而是更为加剧和强化的暴力。孩子承认要打他,不承认更要打他,一边打,还一边不许孩子为自己申辩,视申辩为态度顽固的恶劣表现。很多这样的例子,事后证明皆为冤案。然而真相已昭然若揭,大白于天下,父母却或基于一己的面子,或基于一己的疏忽,并不向孩子道歉和认错,以为是小事一桩,过去就过去了。岂不知,孩子的心理阴影已经成型,若不及时驱散,阴影会陪伴他的一生,在他今后的回忆中,时不时地浮现而出。父母只是顾及自己的面子,却从来没有顾及过孩子的面子;只是图自己一时的痛快淋漓,却丝毫未曾体谅孩子的感受。

即使是小狗,你瞪其一眼,踢其一脚,它也会憎恶你,仇视你,并以报复的姿态朝你狂吠,何况孩子呢?孩子是人,他们即使年龄又小,却也有面子,也有尊严,更有人格。哪怕是父母,也无权对其面子进行剥夺,对其尊严进行蹂躏,对其人格进行践踏。

小心翼翼地保全孩子的面子,尽心尽力地维护孩子的尊严,极尽所能地成全孩子的人格,是天下每位父母都应完成的日常功课。

认错和道歉,是家长和孩子相处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父母不总是是对的,也不总是是有理的。一旦误解或冤枉孩子,就应立刻放下身段,向孩子诚恳认错,如此,才能驱散孩子心头的阴霾,并打通孩子与自己之间的阻隔,重新获得孩子的信任,并促使孩子的心和自己的心相互的贴靠与相依。

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就是:当孩子情绪低落,郁郁寡欢,他能伏案专心学习吗?他即使装模作样地貌似在学习,但实际上,早已魂不守舍,心飘游而去。

建议之六是,要给孩子以应有的自由,不要在他们的脖子上拴绳索,在腰上系紧束带。很多父母,视孩子为自己的裹兜,一寸不离地紧贴着孩子,一则是在关心着孩子的冷暖,一则是在严密检视着孩子。这种情态,完全忽略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本该拥有的基本自由。家长可以扪心自问地想一想:假如你被他人寸步不离地贴靠着,被他人无处不在地监视着,你的感受何如?能感觉到舒服和惬意吗?

孩子做作业,母亲坐于一旁,目不转睛地盯着他,连他打几个呵欠和摆弄一下钢笔,都要提醒甚至直至,他又如何能学好作业?孩子想吃什么不吃什么,想和那些朋友玩不和那些朋友玩,都要遭到批准和管控,他如何能愉快?

正确的做法应是:要给孩子预留出能让他自由活动的空间,可供他自由支配自己的一切,爱蹦跳就蹦跳,爱打滚就打滚,而父母,则远远地望着你,以防止受到侵害;只要他行驶于正常的轨道,不栽跟斗,不滑倒在地,就仿佛隐身一般地不予干预;但当他一旦走偏,或面临困难时,父母则能立刻现身于他的面前,给他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抚慰。

建议之七是,切勿用否定性的语言评价孩子,更不能当着外人的面数落孩子。我在做孩子的心理辅导时发现,要矫正父母的偏执,远比矫正孩子存在的问题要艰难许多。没有父母的改变,孩子即使想改变也改变不了——孩子心中刚被点燃的火苗,猛不丁就会被父母泼来的一瓢冷水,硬生生地浇灭。

有位母亲,怨妇一般,一提起他的儿子就摇头不止,逢人絮叨不休,把自己的儿子说得一无是处,似乎孩子的身上,体无完肤般地毫无优点,没有任何值得她欣赏和肯定的地方。我接触孩子后,感觉孩子并非如她所言。孩子天资聪明,之前学习也很上进与努力。但无论他在父母面前怎样竭力表现,都难以被肯定,反而得到的,是母亲事无巨细地抱怨与斥责。久而久之,他躲进网吧逃避,并滋生出网瘾,三天五天地不回家,学习成绩自然也就一落千丈。我劝导孩子数次,其父母传递给我的信息是,孩子的表现,有着明显地变化,比如不再去网吧,而把心思放在弥补由于逃课造成的学习差额上;再比如也懂得了自己在家中的责任,学习之余自己动手拖地板和洗自己的脏衣服等。

耳闻此消息,我自是欣然。但有回我去他家,亲眼目睹到的一则景象,却让我为其母亲的冥顽不化而忧心不已:孩子刚拖完地,正准备把拖把往卫生间里放,卫生间的房门敞开着。母亲一见到我,就指着孩子数落起来:你看看他那个怂式子,拖个地都敷衍了事的,这儿抹一下,那儿划一道,地像地图一样花花拉拉的。孩子闻听此言,把拖把使劲往卫生间门口一抛,转身进了自己的屋子,并狠狠地拌了一下屋门,门发出咣当一声巨响。母亲努努嘴,说:他叔呀,你看看,看看他那个架势,你还说能把他教育过来,今个儿你算亲眼看到了,看看他到底改变了没有?

我坐在沙发上,对这位母亲进行了一番不留情面地批评。我问她孩子过去拖过地吗?她说哪还拖地呀?连自己的袜子都从来不洗的。我说:他今天拖地,据你说也开始自己洗自己的袜子,难道这不是改变又是什么吗?你想让他一步登天,转瞬间就变得完美无瑕,有这种可能吗?任何进步,都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他今天往前走一步,明天就有可能走三步,重要的是他在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在迈步,这比什么都重要。作为母亲,你最应做的,是要能敏锐地觉察到儿子的点滴进步,并为他鼓掌,而不是泼冷水。你冷水一泼,他刚迈出的腿,就又会重新缩回去。假如你今天大声地表扬了他,并对他不尽人意之处予以委婉提醒,我相信明天他拖起地来,会越发地仔细和认真。如果他明天拖地的质量有所提升,哪怕提升的幅度不大,你依然要继续高声地表扬他,后天他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的……每个孩子,都有着极希望被自己父母大加肯定的精神需求。如果孩子无论怎样努力地表现,父母反馈给他的,都是一种否定性的评价,甚至于不无冷嘲热讽,无奈的他,也只有破罐子破摔了。

就是这个孩子,由于我不懈地推动,其心理变化近乎于天翻地覆,由过去的吊儿郎当,转向在学习上的刻苦用功。令人称奇的是,期末考试,他的综合排名,竟然从昔日倒数的位置,一跃成为全年级的第一名。期末的总结会,邀请全体家长参加,而他像明星一样地在会议上光彩夺目。在校长的总结报告里,他数度被点名表扬。在接下来的颁奖中,他不但第一个上台领奖,而且代表中奖者登台发言。但即使是这样一个让他风光无限的场合,他的父母却无一参会。当别的家长都陪伴儿女左右的时候,他身旁的椅子,却空空荡荡。事后,他母亲给我打来电话,控诉他的羊羔疯又犯了。我问怎么啦?他母亲说他领奖回来,飞起一脚,把屋门踢烂了。我问她为何要缺席孩子的家长会?她说她和自己的几个姐妹,早已约定要去购买打折的化妆品,时间上冲突了。我问化妆品重要,还是孩子的成长重要?她说过了这个村就没有了这个店,关键是就在那天,化妆品打五折,谁又能不心动?家长会,去也是白去,带不来啥收益的。我问孩子的父亲——当地一位成功的私营企业主——为何也没去?她说他中午喝多了酒,一觉睡起来,把开家长会的事竟然给忘了。我苦笑,并带有情绪地说:你们辜负了孩子,还反过来说孩子辜负了你们!孩子踢烂屋门,我觉得理所当然。孩子拼死拼活地狠下功夫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想把自己的鸡变凤凰,展示给你们看,从而让你们知道,他并非就是你们口中不可救药的浪子,而是一个优秀的能为你们脸上增光的人。可你们倒好,这个去买化妆品,那个睡觉,你们不觉得羞愧吗?你们盼望着改变孩子,重塑孩子,可你们有所改变吗?

建议之八是,哪怕再难,理由再充分,都要多陪伴孩子。家长要矢志牢记的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就是陪伴。家长是富翁也罢,乞丐也罢,只要能让孩子依偎于身边,孩子就是幸福的;否则,哪怕金山银山,锦衣玉食,之于孩子,皆毫无意义,形同废墟。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名义,远离孩子而去,使孩子滋生出被抛弃的幻象,使孩子深刻体味着彻骨的孤独和无助的恐惧,其结果非但不能让孩子感受到幸福,反而在孩子的心中,深埋下不幸的祸根。一个孩子少年时期形成的伤痛,终其一生,都没无法治愈。

肌肤之亲,不是简单化地给予,而是耳鬓厮磨地依偎,是日日相见地守望,是手牵手地同舟共济,是心连心地不离不弃。

我接触过大量有心理问题的少年,其中,他们中的不少人,因为触犯法律,已被关押在看守所。看到这些孩子,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我无比地痛惜。分析他们心理症结的成因,他们的父母,无疑逃不脱干系。很多都是留守儿童,迫于生计,他们刚一出生,尚未脱离襁褓,就被父母弃扔于故乡,与风烛残年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他们的哭嚎,无人抚慰;他们的思念,无人慰藉;他们的跌打损伤,无人关怀;他们的孤苦无助,无人帮扶……久而久之,他们由怯懦走向叛逆,以叛逆抗议父母的久别不归,以叛逆抗议自己的不公命运,以叛逆抵御莫测的伤害,以叛逆宣示自己醒目的存在。叛逆过度,又由于从小就缺乏规训的熏陶,于是就变得像脱缰的野马,及至于踏入犯罪的泥淖。

很多经商者,殚精竭虑,疲于奔命,以自身的劳苦打拼,执著于给儿孙积攒更为充裕的财富,以使儿孙能躺在自己亲手编织的安乐窝里享受清福。受这种动机的支配,他们早出晚归,以一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架势,不是被套牢于酒场推杯交盏,就是在奔波的路途下高铁上飞机。他们为攀附上某个权势人物而欣然,为疏通某个环节而自得,为签订某个合同而兴奋,却唯独忘却自己年幼的孩子,因为缺失父母的陪伴而郁郁寡欢。对于孩子来说,父母财富的多寡与有无,和自己并无太大的关系。他们唯有长大成人,步入社会,才能意识到财富的价值,而在此之前,层叠的山珍海味,琳琅的名贵珍品,在他们眼里皆如粪土,远不如父母的陪伴,让他们更拥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当一门心思赚钱的父母,在赚得锅满瓢溢之际,再掉过头来给予孩子以倾城之爱,就会发现一切都为之已晚。孩子的人格形态与心理状态一旦定型,再要重新塑造,不比登天容易。错失了最佳时机,孩子已经在孤独中偏离人生的正常轨道,于是厚积的财富,不但不能如父母所愿,助其过上更为殷实更为风光的生活,反过来还很有可能成为其跌向深渊的有力推手。金钱,并非一定就能造福于人,关键是要看操持在谁的手里——若操持在思维出现症状的人手里,它很有可能谋害余人。

研究表明,就童年的感受而言,富翁的儿女,并不见得比乞丐的儿女更为幸福。很多乞丐,哪怕走乡串户地沿门乞讨,都绝不丢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不问。乞丐的孩子若得到父母的日夜陪护和强力庇护,其心理健康的程度,远胜于那些一年到头日思夜想却难以见上父母的富翁的孩子。

很多出外打工者,把孩子弃扔于遥远的家乡,委托爷爷奶奶照料。打工者的“一把辛酸泪”,我们已有所目睹并见惯不惯。他们为生计所迫的无奈,为改变生存环境的辛劳,我们心有戚戚并能为之理解。但在“熊掌和鱼不可兼得”的时候,他们择“熊掌”而弃“鱼”,还是令人颇为惋惜的。大量的留守儿童,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日月中,度过了寂寞寥落的童年,从而在既缺少关爱又缺少指引的迷惘中,走向人生的失控和毁灭。留守儿童的犯罪率,是正常家庭儿童的数十倍。父母再难,都不要忘却和忽略孩子的醒目存在,更不要以“为了孩子”的名义葬送孩子。“为了孩子”,不是单纯给予他以物质的应有尽有,就万事大吉。逐末舍本,必然要吞咽苦果。孤独的心灵,难免会催生孵化出孤僻的性格和偏执的人格。

建议之九是,父母不要唯分数论,以分数的高低来评判孩子的优劣。为分数是瞻,以分数论高下,当然不仅是家长的思维模型,而是整个社会的心理病灶。只要能考取高分,就一俊遮百丑,仿佛所有的缺点都不存在;考取低分,就一票否决,似乎满身的优长都不值一提。分数是孩子升学的阶梯,但不是人生一路高歌的通行证。分数高的孩子,并不必然拥有美好的前程;分数低的学生,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就孩子天性的倾向性而论,彼此间差异很大,有的在绘画方面极为突出,却在物理上一窍不通;有的对音乐方面极为敏感,却在化学上反应迟滞;有的擅长于计算,却不能很好地组合语言;有的在英语方面百般努力都不得要领,却对历史怀有莫大的兴趣并广泛阅读……任何一门课程的落后,都意味着这门课程成绩的塌陷,但绝然不等于这个孩子已百无一用,百无一技。而且,一旦跨出校门,分数,乃至于文凭,都有一个重新被社会认证的过程,高分数与高文凭,并不一定能在社会的激流中一马当先。适应环境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对每个初涉社会的孩子,都是一张张看不见的试卷。每个家长,都应成为自己孩子的发现者,多看孩子的优点,并因材施教,以此才能促进他的成长。比如有的孩子对烹饪有着浓厚的兴趣,且表现得很有悟性,家长不必一定要拽住他的耳朵,逼迫他去学他不喜欢的奥数,而应在烹饪的精益求精方面,给他以助力,给他购买这方面的书籍,带他前去拜师等。要懂得“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如果孩子真的成为蜚声一个区域的烹饪名师,他不但这辈子都衣食无忧,而且同样会获得世人的尊敬。特长于做木工的,就助推他去做木工,将木工做到极致,使其成为当代的鲁班;喜欢唱戏的,就助推他去唱戏,将唱戏唱到绝顶,使其成为另一个“梅兰芳”……世间的每一个行业,都需要人去做,哪怕是去做牙,去扎纸花,只要做到最好,都不愁没饭吃,也都是人生的成功。

文化巨匠胡适先生曾在他写的《我的母亲》一文中,深情地回忆道:胡适曾在《我的母亲》一文中,深情地回忆道:“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

从胡适先生的文字里不难看出,孩子是母亲的影子,母亲是孩子人生的样本。母亲的修养,决定着孩子的教养。而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在世俗的评判里,未必多成功,也未必多出色,但却骨子里有谦卑,言行中有尊重,交往中有体贴,心底里有善良,不仅活得真诚,活得坦荡,而且能体悟出生命的本意,从而增持人生的作为和幸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