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书信,承载多少古人小心思 !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明·袁凯《京师得家书》

1

安史叛军攻下长安后,战火一直连绵不休。唐玄宗至德二年(757)三月的某一天,饱经沧桑的杜甫放眼长安城,皆是满目疮痍,残破不堪,不由心生担忧:不知家中亲人是否安好?此刻若能收到一封家信,万金又何足挂齿?

▲杜甫《春望》。

五代十国时期的某一天,爱妻回娘家归宁省亲,许久未回。吴越王钱镠走出宫门,只见凤凰山下,已是姹紫嫣红。这位“目不知书”的王回到宫中,提笔写下书信:陌上花开了,爱妻也可缓缓归来了吧?

▲吴越王钱镠写给他夫人的一封信。

明朝的某一天,风雨绵绵,祝枝山在家闲着没事干,偏偏又犯了牙痛,很是郁闷。自怨自艾可不是大才子祝枝山的风格。就算天公不作美,邀请朋友一起来喝酒博戏岂不快哉?于是提笔挥毫写下了一封信笺。

“文贵兄,虽然我牙很疼,不能多喝酒,但整天抱着脚窝在家里,就这样对着外面讨厌的雨也太郁闷了吧?驼蹄已经炖熟了,你中午前过来,我们一起喝酒博戏多开心。”

《祝允明致文贵》

登高落帽,皆为风师雨伯阻之,虽病齿少饮,安能郁郁独抱膝坐屋子下对淋淫乎?驼蹄已熟,请午前来,呼卢浮白,共销之也。一笑。允明顿首。文贵兄足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思念、“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深情、“驼蹄已熟,请午前来”的洒脱……都藏在一封封小小的书信里。

在没有电话、网络的时代,除了口信,人们之间的联系只能靠一封封亲笔写下的书札维系。

2

当中秋遇上了国庆, 今年的十一必定是阖家欢乐、举国同庆。若把他们的名字组在一起,便可以叫做 “中国节”。

中秋月圆之日,每逢佳节倍思亲。世界上最近的距离,不是同一屋檐下,而是各自一方,依然彼此牵挂。

都市生活的繁琐和杂乱,使得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遥远年代里那《一封家书》

▲胡适书信手札。

3

中国传统书信形式,包含着丰富的礼仪内容,具有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色彩。在当今微信、视频、短信、电子邮件等为主流形式的背景下,仍需感受学习一下中国传统书信文的魅力。

▲中国传统书信的构成:

1.提称语 2.时令语 3.叙别语 4.正文 5.珍重语 6.祝颂语 7.落款

提称语

提称语位于称谓之后,是用来提高称谓的语词,也就是对受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

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道鉴

用于朋友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时令语

时令部分描述的是当时的季节或者日月等自然景观,比如秋天的时令语有:

时行金令,律应清商。

(秋天到了)

水天一色,风月双清。

(碧水蓝天是同一个颜色,风清爽月明朗)

新凉涤暑,淡月横秋。

(终于到来的凉爽天气驱除了暑热,淡淡的明月横在空中)

梧飞庭畔,秋到人间。

(梧桐的叶子在庭院的角落飞舞,秋天已经来到人世间了)

叙别语

表达“一别多少月之后”的语句。

别后月余,殊深驰系。

(分别后一个多月,深深地想念你)

睽违日久,拳念殷殊。

(分开的日子久了,真诚的思念更加深厚)

分别甚久,别来无恙。

别亦良久,甚以为怀。

▌正文

书信的中心部分,如果用文言文写,可节约字数,白话文也无妨。

正值中秋国庆双节,正文可以有以下:

九州方圆,双节同庆。

浓情中秋,欢度国庆。

月满中秋,共庆祖国。

月满中秋,家国情浓。

国庆中秋,双节同庆。

珍重语

表达请珍重之类的语句,一般根据季节来问候。

入秋顿凉,幸自摄卫。

渐入寒凉,伏维自爱。

气候多变,伏乞珍卫。

忽冷忽热,殊以为念。

祝颂语

作为致信人表达对致信对象祝福或祝贺的话语,通常位于书信结尾处。

用于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敬叩秋安。

用于长辈: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

用于平辈:顺祝时绥。即问近安。敬祝秋安。

落款致辞

用于写信人名字之后。

对父母、长辈:叩禀、敬叩、拜上、顿首。

对平辈、朋友:谨启、鞠启、敬启、谨白。

4

按照以上部分,选取经常性的用语用词,进行组合,加上个性化的正文,就可以成为《一封家书》了。

为了更好地体验中国传统书信,我们开发了《一封家书》的小程序,以便供大家在中秋国庆表达相思、进行问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