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精髓在哪儿?五运六气解读《伤寒例》

老梁一直认为《伤寒论》是比较难懂的、难学的,并且是十分高超的一部著作。不愧为中医“四大经典”,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药王”“方家之祖”。作为中医学子要想成功、成名,《伤寒论》是绕不过的一部经典。但是学个皮毛是很容易的,走某些经方大家的所谓“方症对应”式的“六经辨证”路线,也能在大多数病的治疗中取效。条件是只要你心细,尤其记性好,能记住伤寒条文和药方,去临床上套一套,套对了就可以。也如同初学毛笔字时的“描红”。

老梁觉得,“方症对应”这是运用伤寒经方治病最基础的一个境界。并不是伤寒论的核心精髓与最高法则,因为他用的就是“照猫画虎”,或者现代医学所说的“对症治疗”,很初步的一个办法。只不过这个对症治疗区别于现代医学的是:对的是中医的症,用的是中医的药而已。所以老梁觉得,这种“描红”似的伤寒学习和应用,并没有真正领会张仲景的治病心法,没有真正掌握张仲景病脉症治的精髓,也不存在所谓的“辨证论治”的逻辑在里面!反而是违背“辨证论治”精神的,因为他只是停留在套用方证而已!

我们都知道学习方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方剂,而不是临摹方剂,套用方剂。

《易演伤寒》作者刘先生也谈到:“中医人即便不学《伤寒论》又怎样?即便是不学《伤寒论》的中医,人家从温病学入道,搞妇科的从《傅青主女科》入道,同样也是名医大医。但某些人学术思想源自于日本汤本求真,从方症对应,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入手解读《伤寒论》,回避重要原文太多。只是在有方子的条文上进行了“以药测方,以方测证,以方证揣测仲景立条立论的原意”,………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从客观上讲,每一个名扬天下的教授,由于其处的位置的特殊性,一方面确实做出了一定的理论和临床探索。尤其是处于学校教书育人的教授,自然桃李满天下,被后人誉为一代“经方大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把“方症对应”的这种运用伤寒的方法作为伤寒论的最高核心法则,是欠妥的!这只是最基础的初学者的一种境界,只要记性好就行,没有任何自己的思辨和心法的运用。

老梁要问,难道书上没有的病症和条文就无法用药了吗?这是这种“照猫画虎”的“描红”的治病方法的弊端。

另一方面 由于他们理解的局限性,只能采取“理论不够,八纲来凑”的办法,遣方用药。所以呢,他们用的基本上是以“八纲辨证为主,方证对应为辅”的策略,这不能体现真正伤寒论的心法和原则,以及病脉症治各个细节的应用逻辑。

老梁建议,学伤寒用伤寒,要走出最基础的方症对应的思维方式,尊重作者张仲景的伤寒例深义,以此为核心,要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解读伤寒论。就像有人能用易经64卦这一完整的理论模型体系解读伤寒论,老梁觉得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当然还有“五运六气”。

为什么老梁认定《伤寒例》是最能体现张仲景伤寒论思维核心精髓的一篇文章呢?我们不妨应用田合禄教授五运六气解读《伤寒例》文章,为大家说明。

《伤寒例》作为伤寒论的一个序,历来争议颇多,疑此篇非仲景手笔,而是王叔和所作。暂不言真伪,但观其内容,里面体现的学术思想对于研究《伤寒论》仍有重要意义。

田合禄先生是当代研究《周易》和五运六气学说的大家,对于《伤寒例》很是看重,认为《伤寒例》就是仲景以五运六气为理论指导创作《伤寒论》写就的绪论。

文中先生细剖《伤寒例》,点明四时正气为病即主气为病,其中有即病、不即病之别,分为新感病和伏气病;而四时时行之气为病即客气为病,也即疫病。以五运六气解读《伤寒例》,堪为一家之言,恭请各位明鉴。

录音原文翻译稿:

大家晚上好!今天和大家一起讨论学术,共同进步,这是我们中医的幸事,我很高兴。今天我们探讨的是如何用五运六气解读伤寒例。

一、伤寒例是《伤寒论》的导论、绪论

现在研究《伤寒论》的人,有的根本没有看过伤寒例。因为现在的中医教材,是删掉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辨痉湿暍脉证等篇章的。那些否定伤寒例的人理由有二:一是伤寒例的内容与《伤寒论》六经的体例不同;二是因为王叔和的一段话。这两个理由根本站不住脚。比如说,《温病条辨》是吴鞠通写的,可是《温病条辨》的卷首原病篇与上、中、下三焦篇的体例完全不一样,为什么不说原病篇不是《温病条辨》的原著呢?《伤寒例》是《伤寒论》的导论、绪论,自然与“六经篇”的体例不一样。至于王叔和的一段话,那是他的自著说明,交待他整理《伤寒论》的原因和过程,不能说明伤寒例就是他写的。邓铁涛教授主张不删伤寒例是对的。

二、伤寒例把外感病分为两类

1四时正气为病

首先是一年四时发病,分为四时正气即主气为病,和四时时行之气即客气为病,张仲景在伤寒例里交待得一清二楚。《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张仲景首先把四时正气的正常气候变化告诉我们,只有知常才能达变。正常的四时,按照中医理论分为六气,两个月一气,这在后面张仲景也有交待。正月、二月是厥阴风木所主,三月、四月是少阴君火所主,五月、六月为少阳相火所主,七月、八月是太阴湿土所主,九月、十月是阳明燥金所主,十一月、十二月是太阳寒水所主,这就是阴阳四时正气所应该有的气候。这个四时正气就是五运六气中的主气。五运六气中的主气其实就是地球气场之气,即地球大气层之内的气。这就是四时主气,大家学习过地理就应该知道大气,所以五运六气的主气并没有神秘的东西。

接下来张仲景就说受外邪,举了伤寒邪气为例。到了冬天,阳气潜藏,大家应该固密,要注意不要伤于寒邪,如果不注意或者是“辛苦之人”,就会感受寒气,这就是伤了四时正气为病。但是因为寒邪伤人的阳气,阳气是人生命的根本,所以说它是最存杀厉之气,所以张仲景举寒邪为例,来说明四时正气伤人的情况。

张仲景又讲一个人伤了寒邪以后,马上发病的和当时不发病而过期发病的情况。中了寒以后,当即病的就叫“伤寒”,这是四时正气为病。假如冬天伤了寒邪后当时没有发作,而是潜伏于肌肤当中了,到了春天变为“温病”,到了夏天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张仲景分得清清楚楚,给你明确点出来,这就是四时正气的伤寒病,而非时行之气的病。伏藏的寒邪到春变为“温病”,夏变为“暑病”,这个地方大家特别要好好理解。冬天感受寒邪有当即病与不即病之差异。当时即病的为四时正气为病,就是伤寒,这是属于狭义的伤寒。如果人体阳气不足,加之冬天阳气伏藏于内,不能够驱逐寒邪外出,不即病,而寒邪藏于肌肤,到了春天借助春生风阳生发,驱邪外出则发为“温病”;或者是在春天没发病,到了夏天借助暑热之气,才把邪气驱逐外出而引发为“暑病”。这就是说,伏藏于皮肤肌肉间的冬天寒邪,被春天风阳或夏热引动后再发病,就变为春天的“温病”或夏天的“暑病”,性质已经改变为温、热,不再是单纯的寒邪了,不能够再当作寒邪治疗了,所以用到一个“冬之变”。这个变化,现在一般讲解都说是伏寒化温化热,但是寒邪怎么化热?怎么化温?其实不是伏寒化温化热,是春温、夏热驱寒外出。“暑病”就是夏天热气重于春天风阳而发病,所以《热论》就说:“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是指狭义的伤寒,就是《热论》所说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个伤寒病是在表部的,是由于汗闭表部,可能会发高烧,但这种高烧就是《内经》所说的“热虽甚而不死”,温度虽然高,但也说明你有抵抗力,是在与邪气作斗争,这时的高热不要怕。

“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是指广义的伤寒。即因发病季节不同,因时而有各种不同病名,虽有季节之变动,其伏藏之寒邪不变,所以仍然名曰伤寒,称广义伤寒而已。劳苦的人都是容易感受寒邪伤及阳气,虽然当时没有发病,可是寒邪会藏伏于肌肤之间,到春天、夏天借助温、热之气,驱邪外出,就会发为温热病。注意,这仍属于四时正气为病,不是时行之气为病,这是张仲景一再交待的问题。

不仅冬天伤寒有即病与不即病之分,四时都有。张仲景只是举例说明而已,而且寒邪伤阳气是最毒的一种邪气。《内经》论述四时正气为病而不当即发病的还有其他篇章,比如《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灵枢·论疾诊尺》等。“春伤于风,邪气流连”,这就是伏藏下来了,到了冬“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为咳;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都属于不即发病的情况。

2时行客气为病

讲完四时正气为病,张仲景接着就交待时行之气为病,这是一环扣一环的。张仲景说时行之气为病,就是春天应该暖的而反大寒,夏天应该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该凉的而反大热,冬时应该寒的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看仲景分的层次多么分明。四时非时行之气就是四时反常的气候。违反该季节正常气候,而出现反常气候,故云“此非其时而有其气”。“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不是人人皆病,症状也因人而异。但是时行之气为病,是因为“非其时而有其气”的反常气候造成的,人们不能够适应,容易感受而发病。常常是在同一个地区、同一个时间内、许多人患同一种病,所以叫“长幼之病多相似”,具体生动地描绘了时行病流行特点。

什么是时行之气?时行之气,就是五运六气当中的客气。客气就是地球大气层之外,太阳、月亮、星体等天体对地球的影响之气。比如太阳风,它影响很厉害,能够引起地球上的通信中断,这是大家能体会到的。还有月球影响的潮汐现象等,这都属于客气。张仲景既交待了四时正气为病,也交待了四时非正气为病,就是一个主气为病,一个客气为病。

三、以春风秋分分论四时正气为病与时行之气为病的区别

既然这些邪气能致病,那么作为一个中医大夫,你在临床治疗外感病时应用了这些该懂得的知识了吗?能把主气客气分清楚去治疗外感病吗?不单是现在眼下的主气、客气要分清,包括后半年哪个月发生哪种病,你心中有数吗?要想了解这些,你必须学习五运六气。张仲景接着又给我们交待了去推算什么时候有四时正气为病,什么时候有时行之气为病。

张仲景写的很明确,你必须按照历法去推算,按五运六气的规律去推算。你掌握了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就能推断,这就是属于五运六气的内容。从五运六气理论来说,六十年之内你都可以推算,你能推算出某年某月会有什么气候、现象,会生什么病,你脑子里是一清二楚的,你就不是一个哑巴大夫。

1从秋分以后,至春分之前

张仲景首先说的是从秋分以后到春分之前,四时正气为病与时行之气为病的区别。

从农历九月霜降节以后,到第二年的二月春分节以前的半年时间内,凡是感受寒邪即时发病的,此为四时正气为病,命之为“伤寒”。寒邪有轻重之别,九月、十月寒气尚轻微,其病也轻;到了十一月、十二月寒气重了,那么其病也重;到了正月、二月寒气又轻了,其病也轻。这都是冬天不知道调养,正气不足得的伤寒病。

这里张仲景用的显然是五运六气理论。两个月一气,正月、二月是初之气。这也说明六气开始时间应该是正月初一,这与《素问·六元正气大论》说的是一样的。

下面他就又说非时行之气了,“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有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在这个时段,如果感受非时之暖,就会得“春温”这样的疫病,也就是客气流行病,流行性感冒一类或者像传染病等。

对于这半年时间段,张仲景先说四时正气为病,后说非四时正气为病,即时行之气为病。我们作为中医大夫,治疗外感病应该明确这些。

张仲景又讲了伤寒发病的机制,“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特别要注意,仲景强调这是“春时阳气”。现在我们老是说伏寒化热,但张仲景不是这样讲的。立春节以后,春时少阳之气生发了,气候由寒凉逐渐变得暖和了。如果没有发生突然的寒冷,也就是没有结冰下雪,这时候人体发高烧,就并非伤寒。而是冬季伤寒没有即发,寒邪藏于肌肤的伏寒,到了春天阳气生发之际,“春时阳气”,引动伏邪,发为“温病”,后世称为“伏气温病”,以区别于“新感温病”,所以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有人称这为新感外邪触发冬季伏邪而致的温病,我认为这是春生阳气驱逐伏藏寒邪外出而致的温病。

2从春分以后,至秋分之前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看看这半年时间,三月、四月是属于五运六气的二之气,五月、六月是属于三之气,七月、八月属于四之气。

注意,张仲景明确指出了“寒疫”,这与冬天的“冬温”是不一样的。在这段时间内,气候突然凉爽了,叫作夏行冬令,人们骤然被暴寒侵袭而发病,这属于时行之气为病,称之为时行寒疫,叫作“寒疫”,属于流行性疾病。“寒疫”的发生及病情的轻重,取决于阳气的强弱。虽然同是“寒疫”,但是不同的人,治疗是不一样的,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些事情。

“寒疫”的发病季节与发热症候都与“温病”、“暑病”相似,但其病因相反。“寒疫”病因是夏天非时暴寒所致,而“温病”、“暑病”的病因是冬时感寒不即病,而藏于肌肤之间,到春、夏而发病,因而治法就不同。所以张仲景就说:“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温病”、“暑病”属于四时正气引发的伏气为病,“寒疫”属于时行之气为病,这是有很大区别的。

以上将六气按月划分,并以阳气的盛衰判断寒气之轻重,其理论依据就是《灵枢·营卫生会篇》说的“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的“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

从上述可知伤寒例对“伤寒”做了定义,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之前,凡有触冒寒霜露的,体中寒即病的,命之曰“伤寒”。就是指冬伤于寒,中了即病的为“伤寒”,此时属于冬时正气为病,即运气的主气为病,也就是普通的感冒。同时强调,伤寒为毒最成杀厉之气,因为寒邪伤人生阳之气,所以称为最成杀厉之气,寒毒日久必成毒,《内经》里有“寒毒、湿毒、热毒、清毒、燥毒”五毒概念。“伤寒”是病名,发病时间在冬时,寒毒讲疾病的严重程度,属于轻重浅深病势。进一步延伸开,潜藏的寒毒在春、夏阳气生发的时候被驱逐出外,春则为“温病”,夏则为“暑病”,其变证,则有后文说的“温疟”、“风温”、“温毒”之类,而非时客气为病。夏伤于寒则为“寒疫”,冬伤于火热则为“冬温”,这是属于流行性感冒。

四、外感多为杂气

五运六气认为四时正气即四时的主气,时行之气即四时的客气。时行之气加临四时主气之后,就变成了综合性的杂气,然后伤害人体发病。所以我们外感病单纯的病因很少,往往是合邪为多,所以吴又可称之为“杂气”、“戾气”。现在的大夫很少能够明白外感是合气的,往往说是伤了风或受了热,其实临床实际并不是这样,临床当中往往是两种邪气相合后,伤害我们人体,产生的疾病。

从以上论述就可以看出来,外感病既有四时正气为病,即四时主气为病,还有时行之气为病,即四时客气为病,所以《伤寒论》有伤寒、中风、温病、痉病、湿痹、中暍等六气之病。可是现在的伤寒教材,主流观点是《伤寒论》只是论述伤于寒邪的论述,这就大大地降低了《伤寒论》的学术价值。

外感六气是跟着气候变化的,而且还是随着阳气的强弱的变化为主,所以张仲景交待了气候变化与外感病的关系。阴阳四季的变化,它就是跟太阳的运动有关系,我们看见的太阳有视运动,这里要强调太阳的视运动,它是由南北回归线运动的,所以是用十二辟卦阳爻阴爻的升降来代表这种变化过程。

五、病别阴阳

以上伤寒例以春分、秋分而分论伤寒的法,就是以周日运动的昼夜卯酉分阴阳法为基础,而扩展到一年中去的,这在《伤寒论》六经病中见于“六经病欲解时”。以卯酉春分秋分,两分分阴阳,从卯春分到酉秋分为阳,分配的是少阳、太阳、阳明三经,而有太阳阳明合病、并病,太阳少阳合病、并病,少阳阳明病,三阳合病,正阳阳明病,有夏时正气为病的“温热病”,也有非时之气为病的“寒疫病”等。从酉秋分到卯春分为阴,分配太阴、少阴、厥阴三经,参照张仲景对三阳经的论述,当有太阴阳明病、太阴少阳病、太阴少阴病,太阴厥阴病、少阴厥阴病、三阴合病,以及少阴少阳病,厥阴少阳病等,有冬时四时正气为病的“伤寒病”,也有非时之气的“冬温”疫病。

张仲景还以子午冬至夏至,二至分阴阳,则有二至阴阳转换、阴阳生这样的病,所以有阳爻升、阴爻降这样的说法,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其中还有伏气四时之发病,如寒邪伏气,春发“温病”,夏发“暑病”,所以新感病、伏气病、疫病是必须分清楚的。

六、伤寒论创作的理论体系是五运六气理论

如何来分清这些东西呢?必须要用五运六气来推算,来预测。所以《内经》一再强调五运六气的重要性,当然张仲景写《伤寒论》就是根据这些来的,交待地一清二楚。《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说,治外感病要“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素问·六节藏象论》也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素问·五常政大论》也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同异,不足以生化”。《内经》说得很清楚,你不懂得五运六气理论,就不明白哪一年有什么气,哪一月有什么气候变化,所以说你“不可以为工也”。中医分为上工、中工、下工,这里说“不可以为工也”,就是说你连个起码的大夫都没有资格去做。

张仲景《伤寒论》是以四时阴阳为纲撰写的,不明四时阴阳六气的人是学习不好《伤寒论》的。所以大家要好好读一读伤寒例,读了伤寒例才能理解《伤寒论》里面的内涵。第一个注解《伤寒论》的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卷首就是五运六气的图,因为他离张仲景最近,他懂得张仲景撰写《伤寒论》是用五运六气才写成的。

伤寒例后边的内容就好理解了,张仲景前边举寒邪伤人为例,后边就引用热论里的一些东西,这一部分内容,我就不多讲了。我主要是要大家清楚,前面所讲的内容很重要,这是学习《伤寒论》的导论,后边的热论是仅举例的而已。《伤寒论》是以五运六气理论写出来的,这一点大家必须要明白。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完)

读到这里这里想必大家知道了,什么才是伤寒论的精髓,以及张仲景的《伤寒论》创作理论依据是什么。这为我们以后解读、学习、应用伤寒论提供了启发和依据。而不只只是停留在个别“经方大家”所认为“方症对应”是《伤寒论》的核心应用原则,这一基础而浅显的认识上。

简介:

田合禄,男,河南滑县人,执业中医师,“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创始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国际五运六气论坛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学术成就:几十年来从事中医和周易的研究,并涉及到子史经传等。其中最大的成就是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其一,《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位居十三经之首,历代《周易》注解家多从人文社科方面阐释。众所周知,伏羲是仰观天文、俯查地理及旁观万物而画八卦,这说明《周易》之卦来源于自然科学,绝不是起源于占卜,田老用天文历法解释《周易》的理论体系,恢复了《周易》源于自然科学的古义。创作《周易真原》,还《周易》以真面目。论文《论太极图是原始天文图》一文,被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评为现代易学优秀论文,荣获“红旗渠杯”奖。由于对易学研究的突出贡献,2003年荣获了“易都杯”易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其二,五运六气理论是《内经》的核心内容,却被一些学术权威斥之为迷信,高等中医院校教材都不讲,实为中医之不幸。田老潜心十几年研究《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及藏气法时理论和《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理论,吸纳《周易》太极理论,创建了“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的中医学理论,用于外感、内伤临床,效如桴鼓。找到了研究《伤寒论》理论体系的最佳途径,解开了《伤寒论》的千古谜团。

其三,提出人体双生命生理结构新概念和心、肺、脾三本思想,重新创建中医之本源,将会对中医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重要著作:创作二十余部,主要的有:《周易真原》、《孔子:被遗忘的古代科学家》、《中医运气学解秘》、《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大观》、《中医自然体质论治》、《中医太极医学》、《中医内伤火病学》、《伤寒真原》、《针灸真原》、《疫病早知道》、《五运六气解读伤寒论》、《五运六气解读脾胃论》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