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更应关注非逝者
打造最具人文精神的自媒体公众号
点击上方“老杨品谈”关注
个人微信:yangyu1970s
老杨品谈>>>>>
清明节了,聊一聊清明。
壹|朴素的祭奠
说起“清明”一般后面还会接一个词——扫墓。清明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东北有“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的农谚。但也不一定是清明就种麦,还有一个补充的条件,“三月清明麦在后,四月清明麦在前”。另一意思就是扫墓、祭祖。
现在,东北小麦因为产量低,收割季节又恰逢雨季而停止了播种。建国初在东北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原因是利于大面程农机作业,是学习苏联的结果,所以才把联合收割机叫康麦音。现在我国小麦的主产区是河南和山东,这里的小麦都是冬小麦,相对生产期长,品质好、产量高。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扫墓和祭祖,因为这个时候代表农业作业的大面种的开始,最初的思想都是很朴素的,祈求祖先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传说的故事有很多,那也只是传说。
中国古人有三祭:祭天、祭地、祭祖。祭天、祭地是大事,普通人没能力完成,由天子还干,才有了北京的天坛和地坛。普通黎民百姓只能祭祖。
祭祖,是祭人,祭奠逝去的人,祭人就有了情思,对亲人的缅怀和对尊敬人的缅怀。中国人的祭祖还有一个隐藏在背后的情结——寻根。我从哪里来?这是个哲学命题,也是哲学的终极命题。宗教认为,人从神来,中国人不这样认为,我们认为我们从祖宗来,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来自逝去的人。
根的情结是个最大的民族情结,也是对一个国家认同的情结。一但这个情结丢失,所有的凝聚力也就不存在了,如现在的台湾人、香港人。
扫墓和祭祖还有另一层意义,那就是我们活着的人要到哪里去。没有天堂、没有极乐世界,当然,我指的是我们这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我们的归宿就是逝去人现在的地方,也许是荒冢一堆,也许是小盒一个。这会告诫我们珍惜现在的拥有,珍惜活着的人。我想,这个意义更积极。
讲亲身经历的两个小故事。
贰|我爹天天从这儿过
清明节最热闹的地方是火葬厂,车水马龙,人流拥挤。这一天,陈光荣也到了火葬厂,去给他爹烧纸。他爹去世好多年了,他爹原来的地位很高,是这个县的县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家就用上了液化石油汽,只可惜没有使用经验,早上用过后忘了关,晚上回家,一支火柴,全家人都葬身火海。当时陈光荣刚上初中,贪玩,放学没有及时回家,幸免遇难。国家一直对陈光荣很照顾,初中毕业就给他安排了工作,就是在我刚毕业的学校烧锅炉。那是个很吃香的工作,因为一年只上半年班。
我问过陈光荣,别人说你很恨你爹,为什么?陈光荣说,我恨他死得太早,还没把我带去。
我那时还小,觉得他就是个无赖。现在回想起他的话,我感受到了一种凄凉,一种孤独的凄凉。一家人就剩下了他一个。
陈光荣由于多年没去过火葬厂,骨灰的存放证也搞丢了,在寄骨室找了大半天,也没有找到家人的骨灰盒。在查询无果的情况下,他决定回家。可手里的一大卷纸钱又不好再拿回去,他沮丧到了极点。当他走到火葬厂大门口的时候,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陈光荣把纸钱夹在了大门口的一棵老杨树上点燃了,一时间,白杨树成了一株火树。
陈光荣被带到了火葬厂保卫处,保卫处处长气得火冒三丈,问他,你为什么要在那儿烧纸?陈光荣很冷静地回答,我爹天天应该从这儿过。
后来,陈光荣的这件无厘头的事成了笑话,可这笑话的背后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能体会到那么多年,在陈光荣心里,他爹还活着。
对逝去亲人最痛苦的思念,不是认为他死了,是他还活着。
叁|因为他太爱笑
清明的第二天,我刚到学校,就听到操场上有吵架的声音,一听那尖尖的声音,我就知道是五年二班的班主任于秀娟。
我从办公室出来,见一个于秀娟正对着一个家长大加指责。家长是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孩子在两个人中间哭。
我一过去,两个马上把我拉了过去,让我给评理。
事情是这样的,每年教育系统都要在清明前后举行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有征文、有演讲等等,但集中的一个活动是全市在清明节这天要组织一部分学生到西满烈士陵园,举行烈士墓前宣誓仪式和扫墓。每次参加的学生都有上万人。全市三个区,这样集中的活动也是每个区师生集体风貌的展现,所以都非常重视,大会小会会开好几次。并一再要求教育好学生,一定不能出洋相,什么洋相呢?最大的洋相就是默哀的时候笑。当时我们区的教育局长给各校下了死令,哪个学校出事故,哪个学校的校长要在全区教师大会上做检讨,因为这是丢全区师生的脸。最后的一次会主管教育的副区长也去了,把活动上升到了全区人民的高度,各校如临大故。
当时我主管德育,校长自然把任务压给了我。组织去的学生是四、五、六三个年段。要求统一服装,各班自制小白花,花的大小是直径六厘米,美术老师下各班指导。班主任组织班级学生练习好宣誓的誓词。
可最大的问题还是三分钟的默哀,清明前一天的下午,一、二、三年级的学生放假回家,四、五、六年的学生先在班级里练默哀,最后到操场集中,集体练默哀。一个下午校园里哀乐声一片,教师们也都垂头丧气、抱怨连连。可学生不管这些,毕竟是都孩子,总有憋不住的笑出声儿。最后没办法,学校领导研究决定,爱笑的学生明天不让去。
事实证明这一招很管用,小孩子都爱热闹,不让去那是重大损失,就都不笑了。这一下老师和领导就都放心了。
在最后一遍的演练中,五二班的赵刚又笑了。于秀娟气得要死,问他,为什么笑?赵刚说,有人放屁。有人放屁的话一出,整个操场轰的一下子就笑开了锅。
最后把赵刚这个“反动”典型拉到了讲台上批判,赵刚哭了鼻子,才把全校的笑声压住。
赵刚第二天被强制放假一天,家长就他在家哭了一天,当爸的心痛了,才来找班主任,要个说法,为啥不让他家孩子去。于秀娟的回答很干脆,你家孩子太爱笑。两人就吵了起来。
孩子有毛病吗?孩子就应该爱笑。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烈士,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教训。
祭奠和怀思逝者是应该的,但最好是在他们还有逝去的时候我们就关心他们。
人生不过三万天,
行走江湖几十年。
看淡成败荣辱,
追求快乐一天。
关注身边小事,
感受世界万千。
快乐时光尽在《老杨品谈》。
草根谈世事,凡人品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