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弘道(20201211)
《论语-卫灵属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泰伯章》,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在李小龙那本未完成的书《截拳道之道》中,有大量的笔墨复述佛学的思想,比如八正道,正心之类。这不免令人诧异。这个三十二岁的年轻人,当时正在遭受什么呢?他在武学上的造诣,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均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人以拜他为师或跟他有蛛丝马迹的联系为荣。他是当之无愧的明星,光芒四射。在他的光芒之下的人,不但不以为个人形象被遮挡了,反而以此为莫大的荣耀。
李小龙在这本书中写到类似的话:行便只管行,倒头便睡。笔下如是写,实际可能是希望自己能做到如此。这些看上去跟禅宗有密切关联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了对于“我希望如何如何”的渴望,而不是对自己经验的描述。在这些描述之后,才是对于具体的武术招式的讲述,试图传达“招无定式”,不可迷恋于特定武术形式,如此方能达到较高层次的武学境界的思想。
但正如李小龙在某一次访谈中讲到,如果没有招式,又该怎么去教学呢?这可真是矛盾。首先,要学习一招一式,认为每一招一式都很有用。及至这些招式在真实决斗中不管用时,便又打破招式的局限,什么管用就用什么。这也是李小龙创立截拳道的初衷。但他自己又说,截拳道只是一个名称,不是某种新的武术流派。真可谓“欲说还休,迟疑不定。”
那时期里,李小龙应当是困于名利,享受名利,却想淡泊名利,恐怕很难有安静下来的时候。他在书里写下的“倒头便睡”,不过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很遗憾,他的期待没能成真。
当一个迷恋变得强大,不停地训练自己的身体,到了一定程度后,难免不会产生疑惑:当初我为了克服心中的恐惧,疯狂地锻炼这具身体,让它每一部分(我们常说,武装到牙齿)都成为武器,其意义何在?我要用这身武艺来做什么?
最初,李小龙开武馆收徒(振藩国术馆),不分民族和种族,这已经走在弘扬武道的路上了。后来,关闭武馆,投身好莱坞,拍摄功夫片,最后在香港大放异彩,真正做到了弘扬武道,成为了功夫的代言人。在世界范围里,一提到李小龙,人想到的便是“功夫”。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强调一个“德”字。用人,倾向于用有“德”之人。师傅教徒弟,先传授武德。凡通过武德考验者,方有资格接受“拳术”的训练。许多的电影、小说,在叙述这方面的故事时,大多设置了某一门派内部清理门户的情节。某个身负重任的门中弟子,学有所成,下山清理“背叛师门者”。
然而,人之习武,从生存本能来说,本来就是为了争强斗狠。有太多的小说和电影,讲主人公习武强身,只为了报仇雪恨。在这些电影和小说中,被复仇者,角色被设定为十恶不赦的坏蛋。这样的复仇,当然有正当性。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没有争强斗狠的年轻冲动,又怎么能吃得了那个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就一副强悍的身体,练就绝世神功呢?
回到现实层面,我们普通人习武强身,又为了什么?你将自己训练成了武装到脚指头的“武器”,欲何所为?
《精武门》这部电影里,有句台词叫“习武强身,不是为了争强斗狠”,习武是弘扬“体育精神”。年轻人很难理解这话的涵义。习得一身过人的本领,不打架,又为了什么?
武术家们必定要思考这个问题,这也是每一代人的问题。当我们变得强大了,我们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强调“武德”,强调以德服人?习武强身,首先是为了克服自己在面对危难时的恐惧,能不畏惧任何危急情况。身怀绝技而不用,因为知道一旦用了这技能,必定能稳定局面。但为何不用,是因为有了这份底气带来的自信,改用和平的方式来处理。
这样的意思,跟原子弹差不多。一个国家有了原子弹,不是来用的,只起到威慑作用。我有毁灭的力量,但我绝不毁灭,我要创造秩序。
日本有一部动漫片,叫做《剑客浪心》,他身怀一把逆刃刀,认定刀能救人而不是杀人。这就是在弘扬武道了。同样是利器,杀戮或拯救,全在于身怀利器者心中所怀的信念。
我不能确定李小龙在攥写《截拳道之道》的时候,是否参考过《五轮书》的内容。我们能在《五轮书》中看到类似论断:不可迷恋任何招式和流派,不可迷恋太刀或是短刀。每一种武器,在不同的场景发挥不同的作用。距离较长时,太刀有利。近身搏击时,太刀无法挥舞,短刀更管用。甚至于,牙齿比刀管用。关键时刻,牙齿也可作为武器,助你脱离困境。
战斗的关键,在于心怀必胜的信念。如果你相信自己能胜利,你大概率能胜。宫本武藏将这一人生经验,明确写在《五轮书》中。
我们毫不怀疑儒家学说和佛学对古日本的影响很大。尽管宫本武藏作为一名武士,以修炼剑术为主要日常活动,但我们可以从他的《五轮书》看到他修炼的 秘诀:了解各个行业的人的生存之道,领悟兵法(兵法即刀法)。最后一卷是《空之卷》,是看透了一切之后、不为表象所迷惑的彻悟。
奇怪吗?不论是在《截拳道之道》中,还是在加拿大某电视台的一次采访中,李小龙面对镜头,说出了他那番对武术的领悟:现在,我再也不相信任何形式的武术了,柔道、空手道、跆拳道之类,因为,人类只有两只手、两条腿。武术的门派之分,派别成见,在他这里已经不存在了。作为武术家,他要考虑的是如何跳出巢臼,让每个人发现自己的潜能,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某个武术门派的产品。这就是在弘道。
世界因这些积极行为,而变得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