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玄奘的脚步
前两天看过一篇文章,雷军写的,标题是《唐僧为什么可以领到孙悟空》,其中的观点有四个,唐僧有崇高的信念,唐僧“无能”,有仁德之心,人际关系比孙悟空好等。雷军是从企业家角度谈的,有信念,别人才能相信你;“无能”,才懂得欣赏比自己厉害的人,并让其来聚拢在自己身边,保护自己;有仁德之心,就不会欺骗别人,不亏待自己的员工;人际关系好,资源就多。
这篇文章说的很有道理,但《西游记》总归是神话故事,而真实的玄奘之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呢?玄奘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他按照自己的方式,一意孤行,最后真的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个地方,那个境界,真的把事情做成了,世人心中,谁不是想如此过一生?而玄奘就是这么过了一生。
而在真实的玄奘之外,为何会生出一个《西游记》,并平添了3个法力高超、本事甚大的徒弟,一匹能通人性的白龙马呢?那是因为人们觉得,玄奘创出的奇迹,非人力所能为,非一人所能为,非得有外力、外人的协助,暗中扶植才可以,于是,大师兄二师兄沙师弟等等都出来了。
玄奘的确是一个奇迹制造者,一个27岁的年轻人,觉得国内的佛法版本不一,说法混乱,在签取当时的护照受阻的情况下,决定采取“非同寻常”的方式,冒着巨大的危险,私自越界,踏上求取真经之路。
人的这一颗心啊,真的是藏着无限的能量,藏着无限广大的世界,玄奘所作的一切,其动力之源,不断生发出来的持续向前的能量的根本,还在于这一颗心。此心虽小,却内涵乾坤,包罗宇宙,所有坚定的意念,行走的源泉,都是像泉水一样,从这颗心里流淌出来的。
艰难的生活,疲惫的现实,人,靠什么支撑自己的人生?还是这一颗心,因为这一颗心,玄奘过关卡、躲飞箭、越险阻、穿流沙,一路向前,不曾回头。其实他也是回过头的,在进入800里流沙之后不久,马匹突然躁动,打翻了背上的水囊,水全都流走了,没水,前进,后退?玄奘也曾打了退堂鼓,并开始后撤,但随后他的信念,再一次战胜了他的现实,他想起了自己的誓言,不求得真经,不可返回。一狠心,他转过身,继续前行,即便没水了,即便知道生之希望渺茫,但誓言在先,如何违背?他就这么不顾一切地做了,此情此景,几人可及?
按照《大唐西域记》的记载,玄奘是5天时间,滴水未进,滴米未沾,在炎热的流沙荒漠里,就这么走着,走着,终于,顺着马匹提前奔去的方向,看到了一汪泉水,一切,又可以继续下去了。
800里流沙里的这一段,应该是最艰难的,但之后的岁月,也并不轻松,也曾遇过被人强行挽留,不放他走,他以不吃不喝而抗争,也曾遭到异国僧人的围攻,差一点丢了性命,凡此种种,险象环生。
经过2年时间的跋涉,玄奘终于到了印度,他在印度停留了13年之久,期间足迹遍布印度全国各地,学习,游访,规整经集,13年后,他开始返回大唐,又花了3年多时间,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为何回去时时间用的更久一些,大约是路上有所停留,一路走走看看的缘故。
从27岁出发,到45岁返回,历时近19年时间,玄奘把最初时,自己心里面的一个想法,变为了现实,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不是有人做出来了,谁敢去设想这样一件事,可以被实现?但是,它就是这么真真切切地被玄奘实现了。
从45岁回到大唐,直到62岁去世,玄奘又用了近18年时间,孜孜不倦地翻译他带回来的佛经,每天的时间,几乎都安排的满满的,日以继夜,夜以继日。
玄奘吃得苦,这世上99.999%的人吃不了,玄奘是艰难的,但也是幸福的,幸运的,他看了那么多风景,经历了那么多特殊的事情,感受了那么多不一样的体验,他的人生何其丰富,何其多彩?生命就是拿来体验的,玄奘把这一点做到了极致。他按照自己的方式,酣畅淋漓的过了一生,与此同时,还为他人的福祉做出了贡献。
我们无法判断玄奘的乐趣,是以自己的乐趣为乐趣,还是以别人得到乐趣为乐趣,以别人的福祉为福祉,我想即便是从佛家的角度,也不能把个人乐趣和别人乐趣完全分开的吧?再者,个人的乐趣,只要能和他人的乐趣结合起来,那不是更好吗?从这个角度看,玄奘的一生,以苦为乐,乐而不苦,他是非常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