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大名鼎鼎,真人从未谋面,说说《天道》作者豆豆
说说作家豆豆,一个只闻其名,不闻其形的神秘女人
互联网时代的人出名都是司空见惯的事了,但是作为一个名人,却又能做到隐性埋名断不可以用低调去理解吧!
豆豆,作为一位作家,在成功的出版了三部作品之后,竟然还是销声匿迹,这不得不给她的作品又蒙上神秘的面纱。
书中的许多情节和短句一直刻画在头脑中,时不时的还会从嘴边溜达出来,丁元英好像成为一个虚拟的朋友,影响着这个社会,介入着生活。
写书的时候,估计作者不一定能预见到今天这样的情形,或者说也可能是作者自己设定的一种生活中的剧情。
记得最早接触和吸引我的是电视剧《天道》,然后又找来了作者的原著《遥远的救世主》,再去读了《背叛》和《天幕红尘》。
好的书、好的作者是有一种跨越时间的魅力,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渗透,一般的喜欢哪一种角色就会靠近哪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刻意的模仿,模仿只是形似,而从心底里的喜欢是喜欢、期盼和知己的恍然开朗的邂逅。
不论多好的艺术作品也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淡忘和模糊,但是时间也会是沉淀和磨砺的过程,除了头脑中回忆的重温,同一作品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又会有不同的感悟。
多年以前,《天道》的光盘借给朋友没有还回来,豆豆的几本书倒是时常翻出来去读,之前的《背叛》看过后,留下的印记不深,只有《遥远的救世主》一直在记忆里愈加清晰。
看过《天道》以后,代入性的把丁元英的影像就定格成了王志文,芮小丹也就成左小青的形象,这种影视作品的优势就是能有一个具体化的真实但限定了人的相像空间,读书的优势是在字里行间中会让思绪飞舞,就如同一百个人的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
豆豆的书面语言精炼清晰,交待情节缜密,衔接顺畅。
书中的角色都刻画的真实又极具艺术的赏读性,书以芮小丹和肖亚文法兰克福相见拉开序幕,自然平淡。和电视剧的开场不同,那是紧张、触动和摄人心魄的惋惜。
电视剧和书都没有过热炒,甚至,电视剧还很难在电视台播放,这种不愠不火的走势倒也踏实稳健。
肖亚文和芮小丹都是知识型的智慧女性,肖亚文干练聪明,能力出众。芮小丹朴实知性、正直温情。
书中的另一位女性欧阳雪,担当大度,有商人的敏锐而脱离了商场的世俗。
豆豆把文中的女性塑造的极致知性又真实,犹如邻家的姐妹让人心生赞誉的情愫。
丁元英是一个所谓的“极品混混”,这个混混倒不是真正的混混,有一种对世俗有居高临下包容胸怀,又有看透世事又不与为伍的清醒,丁元英在打造一种没有模式化的高度,那是不被世俗理解和接受,不被主流肯定和褒扬的另类,是他是有思想有深度的现实合体,是能够刀口舔血、商海兴浪的“弄潮人”。
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不只是故事的情节,影响更深的是那些富有哲理的句子,那些句子让人深思:越是头脑简单的人越是需要点缀和填充,“而头脑复杂的人则对简洁有着特殊的心里需求”。这近乎格言的朴实句子,难不成是一种精神的缩影吗!
在丁元英和冯世杰就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的讨论中,抛开并无心机设定的冯世杰故意激怒丁元英的过份不谈,单就对《流浪者之歌》的评价来说不得不称为经典。
“同一首《流浪者之歌》的曲子,以穆特与弗雷德里曼的小提琴相比较,穆特诠释的悲凉、悲悲伤、悲戚,弗雷德里曼诠释的是悲愤、悲壮、悲怆,不一样,穆特多了点宫廷怨妇的哀怨,少了点吉普赛人流浪不屈的精神,海飞兹是伟大的小提琴家,但是,单就《流浪者之歌》这首曲子,他的诠释也不一定是最高境界,也许他太在乎技艺精湛了,反而染了一丝匠气,淡了一丝虔诚。以他们三人,各自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相比较,我觉得穆特是心到手没到,海飞兹手到心没到,只有弗雷德里曼是手到心到”。
这一段话有点长,想着精简一点,竟然那一句都不能舍掉。
姑且不论音乐的短长,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况且还有个人的视角,我觉得单就评论的艺术性而言,从文化和文字方面考虑,无疑是令人叹服的。
丁元英酒桌上的自嘲,让几位自觉优越的文化中人无地自容,一般的能够自嘲的人不仅需要勇气,更是智慧和学识渊博所能承载。
自 嘲
本是后山人,
偶做前堂客。
醉舞经阁半卷书,
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
海斗量福祸。
论到囊中羞涩时,
怒指乾坤错。
说到诗,另一处的诗更是涵盖了文化和说禅的意境:
悟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
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
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
都是痴人说梦。
以上诗句是丁元英社会和现实版无解和无奈,含有抱怨和疑问。
下文经智玄大师的几字改动,不得不惊叹大师的精妙禅境。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务取真经
一生一灭一枯荣
皆有因缘注定
在接触《遥远的救世主》中,无论是读书还是思考都会一发而不可收。
《遥远的救世主》是以送给芮小丹一个生日礼物的承诺,以脱贫济困为主线,引发的文化和世俗的碰撞,以狼嘴里夺肉,合法合情的挑战规则,以让穷人扒着井沿看一眼又重回原有的生活轨迹而结束。
情节中的芮小丹执行任务途中的意外离世令人扼腕叹息,如丁元英所说,世上失去了一位有可能会卓有成就的女作家。
近日,又一次翻开了豆豆的《背叛》,和以前阅读不同的是,对于《背叛》有一种隐约的感觉,感觉夏英杰犹如作者豆豆的影子,作者在作品中的财务数据十分严谨,书中有一段话说:“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人才去真正研究法律,一种是制定法律的人,一种是利用法律的人,两者的动机虽然不同,但关注的焦点却相同,即法律的盲点”。
豆豆的作品总是在另一个视角精准的解答了我们忽视的许多疑虑。
有限的资料显示,豆豆是一位1970年出生,高中文化。一位老师曾说过:真正的作家并不一定都是语言专业,许多来源于丰富的生活之中的感悟。
按照作品中女主角的行事风格,豆豆鲜为人知的资料不是低调,更像是一种设定,我们去细细体味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吧,不再去探知和打扰作者的生活,也许就是一种最好的尊重。
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