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闲游苏府
闲游苏府
进入苏府是要收取门槛费的,年轻人四十七元,老年人二十五元。门票制得精美,好一封值得收藏的明信片。手捧门票,战战兢兢,虔心往入,犹如门生拜会老师。
苏府园林清幽,曲折蜿蜒,那亭台楼阁大多建在老树丛中,荷花池里,生得豪放,又偶见婉约,一派苏氏门风。
这里的树俱以六百年以上的高龄端居于世,俨然传承着苏家父子的灵气,受那眉州人的朝觐。一个个院落还保持着从前的模样,大概明清时是修缮过的,因此其貌旧而不腐,新而不鲜,却处处弥散木制房屋的独特微香。
在廊中穿行的时候,会看见嶙峋的山石,镂刻闲游苏府的院墙,莲荷池塘以及绿翠篁竹。俱是我欢喜之物。其中竹尤甚,堪比唐时女校书薛涛的竹苑,可见苏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的清高。那连鳌山几个大字,奇硕雄劲,起初不知其典故,后来听人讲解,方知眉州郊外有六座山形似六只大鳌,古人称之为“连鳌山”,山中有寺庙禅院数座,十分清幽宁静。苏轼年少时与兄弟常往游学,一次,用树枝扎成的巨笔蘸泥在石壁上书写“连鳌山”几个大字,后被人凿在山坡上。而此院之中为拓刻,因而原迹呈现,以供游人观览。
无怪古代文人迫于世情追崇官俸利禄,单看这老宅之巨,便是羡煞人也。我叹它的存在竟与当今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现如今物欲横流,作家文人有几人不受其诱,已然由逍遥派转为铜臭派,世风日下,不无讽刺之意。想那苏大学士起初不曾料到自己能够学成之后名利双收,家大业大,而更不曾料到那些流芳百世的句子,已然成为沽名钓誉以及遗落文明的挡箭牌了。
转小径,遇船坞。此虽为民国时期所建,却有着别样的古趣。尤其船头一株桂花树,像是姬人醉舞,尤为动人。而船坞二字,不觉令人想起“桃花坞上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这东坡故园的船坞里,是否也居住着闲游苏府吟诗作赋的桂花仙子呢?
想到这里,似乎嗅见了幽香,放眼四顾,发现差点把苏八娘遗忘了。这娇俏矜持的女儿陪伴母亲,站在一方小屿上,裙裳下芳草茵茵,煞是静美。八娘生性忧郁,患病早夭,成为苏家一桩憾事,故民间甘愿虚构出一位明朗泼辣的苏小妹,将苏氏之美好发扬光大。而这谣传拿捏得优美生趣,深得人心,得以广为流传。可见民间的口口相传具有多么宏大深远的力量。编故事编得如此有板有眼,不能不说是一种尚未蜕变的人文现象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用现代的话来说,那个时候眉州人就懂得利用苏子的名气进行“炒作”,进而更加成就了眉州的扬名天下。
心里面这样想着,抬眼便见生满浮萍的洗砚池。壁上字画已风化,斑驳得有了愁意。不觉脱口而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又“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些词句用在此处虽意有不妥,却应了时光流逝之境况,相当巧妙。
遍看苏府小桥流水,亭台楼榭,水井坊间,书斋画院,觉着文人气质确与普通官宦大不相同。这其中的别致清雅朴实灵动,抵却了珠光宝气奢靡匠气,确是难能可贵的。因而见到“披风榭”、“抱月亭”、“瑞莲亭”以及“启贤堂”、“木假山堂”等处,俱以崇敬之心摄入眼帘。三苏宅第,这父子三人胸有成竹壮志凌云又神若泰然,就连其塑像也颇具仙风道骨了。
由苏府逶迤而出,似乎沾染了一身的书卷气。天气尚热,街市喧嚣,心却异常地清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