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可不是酒桌文化,别再被误导了!

微醺人生  有酒有故事

请您关注酩悦

现代的酒文化,似乎就衍变成纯粹的一种酒桌文化。今人常为其利益而醉,醉得矫情,又醉得不够透彻,而失去了酒文化的独特韵味。

文:马永钦 | 整理:酩悦团队

“酒”在中国源远流长。

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记载,“酒”是夏朝的杜康发明酿造的,杜康又名少康,另据《史记·夏本纪》及其他历史文献记载,在夏朝第四位国王帝相在位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政变,帝相被杀,那时帝相的妻子后缗氏已身怀有孕,逃到娘家“虞”这个地方,生下了儿子,因希望他能像爷爷仲康一样有所作为,所以,取名少康。少年的杜康以放牧为生,带的饭食挂在树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时间后,少康发现挂在树上的剩饭变了味,产生的汁水竟甘美异常,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就反复地研究思索,终于发现了自然发酵的原理,遂有意识地进行效仿,并不断改进,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酿酒工艺,从而奠定了杜康中国酿酒业开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为“杜康酒”。

说起酒,也是怪——忧愁者饮之,苦;悲伤者饮之,辣;豪迈者饮之,香;英雄者饮之,甜。从未喝过,从不想喝,有酒无酒无所谓;曾经喝过,总是想喝,不喝难于释怀;适量饮之,面颊红润,精神焕发;过量饮之,一反常态——内向者,或许豪言壮语,谨慎者,或许明目张胆;矜持者,或许张牙舞爪……有一则“酒品”十分有趣:浅尝是雅人,微醺是仙人,酩酊是蠢人,发酒疯是浑人,滴酒不沾是俗人。许世友大将军也曾经说过:“冷酒伤胃,热酒伤肝,没酒伤心。”均道出了喝酒之人的内心情愫。

对酒当歌,借酒抒臆,无酒不成诗,不醉不舞文。英雄畅饮,豪情顿生,志在天下。

“青梅煮酒论英雄”,如果当年曹操与刘备煮酒不是论英雄,而是品茗茶谈脂粉香,煮咖啡评石榴裙的话,那么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的三国恐怕就变成了一锅不知味的菜汤。“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丞相郁闷时也是借酒浇愁。

西晋的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酒徒。 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他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一人带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

“竹林七贤”的另一位阮咸,据说饮酒更是令人捧腹。他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更有趣的是,如果有猪群来饮酒,他不但不去哄赶,反而还凑上去和猪一齐饮酒。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极其传神地描绘了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四句诗,第一写出酒与诗的密切关系,第二写出同市井平民的亲近,第三写出藐视帝王的尊严。因此,人民群众很喜欢李白,称他为“诗仙”“酒仙”。为了称颂和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古时的酒店时里,都挂着“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此风流传到近代。“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兰陵佳酿,色泽清洌,酒香扑鼻,李白看在眼里,美在心间,恨不得马上就喝它个一醉方休。不过,李白一生面对的美酒盛筵,何止千万?李白可能因为饮酒而更加豪放,也可能因为痛饮而愈发感伤。这一次使得李白忘记了乡愁到底是什么,其实并不单纯是美酒,也是主人的多情,我们读来,却明明白白地感受到,李白此时是非常肯定地将时时萦绕心头的思乡之情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苏轼的诗词里酒的味道也很浓,自称量小而有趣,酒至半酣时,挥洒自如,落笔如神,“老夫聊发少年狂”那种且醉且舞,一路踉跄,狂歌而去的洒脱,深深的印在了历史的画卷上。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想那绿该是浅浅的绿,嫩生生浮在杯中,让人想起春天。而那红该是近似于紫砂般的敦实的红,透出通红的炭火,可以暖身,可以暖心。雪是冷的,酒是温的,情是热的,极端素朴的句子,描摹出极端素朴的景致,可是因为有情的缘故,显出极端的美丽,让人沉醉的岂只是酒呢?那样的一份温暖,是可以把人从冰天雪地的荒寒中隔离开的,是可以让人心中的冰层一点点融化的。

欧阳修是妇孺皆知的醉翁。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从头到尾一直“也”下去,贯穿一股酒气。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乐。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为有酒。“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许世友将军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骁勇善战而且爱酒如命,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就在他生命临近最后的时刻,他示意守在病床前的女儿,要出去见见阳光。女儿伤心的问医生有没有什么办法让他站起来一次,医生犹豫地说:“除非给他一杯酒”可见,酒对许世友的特殊作用。在他去世的前一天,就是靠着一杯酒的神奇力量使久卧病床的他奇迹般地站了起来。最后,倒在醇香的酒液中,直到生命的尽头也没有离开酒。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生爱酒嗜酒,先生酒量很大,很少有人见他醉过,但他有过两次醉酒,一次是1946年朱德总司令的60大寿,叶圣陶应邀赴宴,“酒逢知己千杯少”,当时十分高兴,酒醉难以自持,被工作人员护送回家。一次是抗战期间应邀与英国教授雷纳先生较量酒量,两人“酒逢对手”,一直对酌到太阳西下,最后雷纳先喝醉了,而叶圣陶却能自己走回家,当然也醉倒在家里。

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迎宾送客,聚朋会友,彼此沟通,传递友情,发挥了独到的作用。不同的酒宴有着不同的作用,概括地说,酒宴可以表示祝贺、感谢、欢迎、欢送等友好情感。酒宴形式多样,按规格分,有国宴、家宴、便宴、冷餐会、招待会等;按习俗分,有婚宴、寿宴、接风宴、饯别宴等;按时间分,有午宴、晚宴、夜宴等。

现在社会经济发达了,人们的闲暇时间多,社会交往多,酒宴也空前地多起来,有街市酒楼的林立与繁荣为证,有某些人应酬“累死了”为例。凡以请客之名设立的酒宴,大抵有功利之目的,往往三杯两盏下肚,这“主题”就出来了。说来这酒还真不是什么好酒,宴也不是什么好宴。所以,不管什么样的人,对酒宴保持戒心是有必要的。如果有人无缘无故或有“缘”有“故”地请赴宴,特别是私宴或公款买单的所谓私宴,如果你是个有身份的人,或担负某种职责的人,换一种说法就是有利用价值的人,你吃的多数都有鸿门宴之嫌疑。如果你还不想被酒征服,不想被他人利用,还是少去为佳;即使误入,也应以及早退出为妙。

如果你是去陪领导喝酒的那就更惨了。压抑的要命,时刻注意着别人的动态,杯子里是不是没酒了,抓紧满上。等到大家都动筷子了,自己才拿筷子,转到自己面前的菜,不管喜欢不喜欢,也得忙着夹点。不然等到喜欢的菜转到自己这边了,只怕是所剩无几,打捞一点点还是沾着陌生人的口水……喝些难以下咽的酒,说些内心不情愿的话,挂些自己都觉得虚伪的笑容……这样的酒宴倒是无局无求的,只需要豁出自己的脸,豁出自己的胃。其实真不如到不知名的小面馆,点一份热气腾腾的牛肉面,自己甩开腮帮,酣畅淋漓地吃上一大碗——痛快!

我们要牢牢记住一个信条——天上不会掉馅饼,世界上没有免费的酒宴!如果不是互有利益关系,谁也没有义务为你提供免费的酒宴,就好像糖衣炮弹,蜜糖下包裹的可能是致命的毒药。收下免费的约请,就得收下伴随而来的诸多麻烦,这就叫“吃不了兜着走”。

是的,谁不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呢?别人凭什么把自己辛辛苦苦挣得的钱为你的酒宴去买单?换句话,你会把自己用汗水挣来的酒宴白白给别人吗?如果觉得不可以,那么别人同样也是不可以。因此,与其把这些毫无根据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如自己去努力,挣自己的酒宴。

唐太宗在其六十大寿上劝告官员:“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

当今有一位哲人所言的“四不”也值得谨记:“不情之请者不去,临时起意者不参,不明原因者不凑,不知东道者不赴。当今没有无缘之酒,没有无事之宴”。

当然三五个知己聊天另当别论。整几碟小菜,点心几样,围席而座,每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斟酌、量力而行,截一段时光,细酌慢品,煮酒谈笑,畅叙情怀。酒多酒少,喝多喝少均无所谓,喝的是一种情致。还可借微醺之意,和丝竹檀板,哼一曲国粹经典;随音乐节奏,打几套太极武术;用文房四宝,写几幅书法新作……感怀上苍青睐,咀嚼生命味道,且喜无拘无碍。快哉,幸哉!这是人生的一种超然!

如今,人们血液中的酒精越来越多,血性却似乎淡了下来。喝酒,只是花样多了些:青岛,茅台,XO,融古今中外于一炉,只是今人之佐酒之气不是豪情,而是脂粉女人。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春色’之间也”。还有就是那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讲究排场:买一万元一瓶的“路易十三”,有的富豪一开就是三瓶,几个人像喝国酒那样一饮而尽,直教旁边的老外汗颜,洋酒有那样喝的么?那公款吃喝的豪情不提也罢,吃完之后一声“签单”年底结账者,一个个酒足饭饱再加上按摩卡拉OK,实在说不上什么英雄气概!

现代的酒文化,似乎就衍变成纯粹的一种酒桌文化。今人常为其利益而醉,醉得矫情,又醉得不够透彻,而失去了酒文化的独特韵味。

微醺人生,有酒有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