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旧事 | 再论赣榆八景之兴庄夜雨
再论赣榆八景之兴庄夜雨
周明军
赣榆区海头镇兴庄主要以王姓为主,兴庄王氏本为三槐堂王氏,因兴庄夜雨这一本地独特自然现象而取名夜雨堂。
兴庄夜雨在明时期,成为赣榆八景之一。
明洪武初年,朝廷禁海,海边渔民内迁,海州当路移民渡海北上至今赣榆兴庄地界,见此地近海,渔盐丰产,遂定居于此,以为兴业之地故名兴庄
这批移民到兴庄后,以煮盐为生,盐民沿海岸而居。
明正德七年(1512年),兴庄盐业大增,遂增设兴庄盐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于东海东移,出新大片湿地,海叉,长满芦苇,海草,增设兴庄场草荡,青口场明嘉靖时将原惠泽场的亭户迁赣榆城东(此处的赣榆城之赣榆老县城,在赣马),更名兴庄疃,同时设兴庄场。
那时候的海岸没有堤坝,都是自然形成的海堤,每遇到初一十五大海潮,海浪自东拍击海堤,溅起的浪花水滴打到盐民居住的东屋山,噼噼啪啪,水滴落在地面,有斑斑滴痕。
后来王氏繁衍成大家族,举族中老人修王氏族谱,他们在盐场小屋里商量的半夜,下半夜的时候,听见屋外噼噼啪啪的下雨声,王氏族人推门一看,屋外地上有斑斑雨滴,举头皓月当空,原来是海浪拍击的浪花打到屋山上落到地下。于是返回屋内继续修谱,取堂号为“夜雨堂”
兴庄夜雨也因此闻名遐迩,成为明朝赣榆八景之一。
兴庄夜雨也有人解释为“这是因为兴庄是盐业基地,村子周围土层表明含有盐质,白天太阳一晒,地面结成一层薄薄的硬皮,一到夜间地下水分上升,将地面硬皮撑破,发出雨点落地之声,破处好象雨滴痕迹。这种现象,世所少有,故为赣榆佳景。”
有赣榆兴庄村老人说,我都住在这几十年了,从来没有看见兴庄夜雨。
兴庄夜雨到清后期已经在赣榆八景中消失了,说明了这个“兴庄夜雨”在清朝已经没有了。
消失的原因不是因为朝代更迭,而是大海的东移,海州云台山在明初还是孤悬海外,到清后期已经和大陆连在一起了。
清雍正六年(1728年),因临洪口北徙,临洪场盐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调整盐场区划,将临洪场与兴庄场合并,定名“临兴场”,设盐课司署于赣榆小河口。
在清顺治十八年,兵部尚书苏纳海等,会阅江南省沿海地方,各岛附近村庄,俱令迁移内境,说明那时云台山还在海中。
沧海桑田,海岸线在不断地东移,东海海浪迫击云台山,由于海浪拍击不动云台山,海浪顺着云台山朝云台山北面移动,青口、兴庄海岸线就像一个凹弓形,柘汪处突出,海浪拍击柘汪海滩,造成柘汪处西退,首先使得赣榆纪章古城沉入海底,而青口、兴庄处海滩东进,本是滩涂的湿地变成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
这个时候大海已经东迁到兴庄东几千米了,本是兴庄海滩,早已变成了兴庄西湖,哪还能有兴庄夜雨拍击到屋山墙上?
而兴庄的盐碱地还在,其它盐场也有盐碱地,都没有这种现象,故地面结成一层薄薄的硬皮,将地面硬皮撑破,发出雨点落地之声是没有依据的。
《康熙赣榆县志》载:“兴庄夜雨,夜不雨如雨也。星月满空,声常淅沥,旦起视之,点痕在地。”
对赣榆明八景兴庄夜雨赞美之诗有赣榆明嘉靖四十三年举人董志毅的:“兴庄夜雨”
兴庄夜雨
董志毅
有云有雨亦难期,有雨无云那得知。
午夜天边光皎洁,平明沙上点差池。
恍疑神女骖鸾过,定是神龙戏海垂。
一度潮回一影灭,鸥凫无数立晴陂
康熙年赣榆进士倪长犀
咏兴庄夜雨
明月沟疏桐,
空庭淅沥同
地连沙岸白,
潮带海云红
薄暮生凉早,
微蒙着树空
潇湘无限意,
夜夜梦魂中
赣榆诗人们把兴庄夜雨的美景写得出神入化,让人浮想联翩,如若梦境,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名胜多已湮没,有的,也只留有点滴残迹,有的,只能停留在历史的描述中了!
但我们对赣榆八景之“兴庄夜雨”的憧憬,永远留在赣榆人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