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短视频,你会读几本书吗?听听3个人的真心话

多年不见的几位好友趁假期带着孩子来我所在的城市游玩,顺道来我家小住了几天。

刚进我家门他们都表现得无比“诧异”,从他们的口中大致我听出了诧异的原因:什么年代了,居然还有人在家里摆这么多书。

而若不是因为他们对我“爱看书”的爱好还算了解,或许就会认为我在家里摆那么多书是用来“装”的了。

就在大家回忆完过去的经历以及相互之间的近况之后,闲聊中途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空档期”。

这个空档期出现的原因,并非是我们没什么话题可聊了,而是其中一位打开了短视频软件,刷到了一个很搞笑的视频。

然后在他将其展示给我们看来之后,几乎所有人都打开了手机刷短视频。

于是我只能尴尬地望着他们的头顶,听着各种笑声、BGM、变声后的对话……

实在无聊之下,我随手翻阅起了最近正在看的《呐喊》。而正是这个举动,引来了几位好友的“异样”眼光。

注意到他们的眼神后,我脑海里突然冒出来两句不知道在哪里看到的话:

“当浑浊变成一种常态,清白就成了一种罪。”

“可怕的不是一个人的疯狂,是一群人的疯狂。”

是什么时候开始,“读书”成了一种另类,而刷短视频才是“正道”呢?

“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啊。”我合上书问,“如果没有短视频,你们会不会读几本书呢?”

大家发出了一阵笑声,然后看我还挺认真的,于是都收起了手机,开始思考我的问题。

01:“我会选择其他娱乐方式,但不会读书。”

第一位回答我的朋友,在上学那会儿是一个“书迷”,只不过他最爱读的书是玄幻类的小说。

那会儿我们几乎没有网络小说的概念,但已经从“租书店”里开始接触到了这类充满幻想、刺激、热血的小说。

而在他租的书一次次被班主任“缴获”锁在教师办公室的抽屉之后,他才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网络游戏”上来。

在他的概念里,“读书”是一件极其枯燥无味的事情,所以他给了我这样的回答:

“我会选择其他娱乐方式,但不会读书。”

他列举了比如游戏之类的其他替代短视频的打发空闲时间的方式。

而他的回答,其实也代表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想法:即便没有短视频,读书仍然不是首选的替代方式。

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在《呐喊》中说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是说的一句话:

“我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事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一味不幸的。”

想起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跟现在这个浮躁、焦躁的时代,似乎也没什么不同。

人们几乎已经忘记了要“洗涤灵魂”的重要性,反而沉溺于碎片化、瞬间性的快感。

02:“刷视频是为了缓解压力,读书是一种学习,没法比较。”

另一位朋友在回答我这个问题的时候几乎没有经过太多思考,从他的回答中我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来。

“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几乎是很多人“自以为”的刷视频的目的。

然而事实上,我发现很多人偏偏越是刷视频,反而焦虑得更厉害。

在各种“秀色可餐”、“搞怪扯淡”、“幽默搞笑”的视频内容中,他们就像一个个透过门缝里“窥视”他人的猎奇者。

再加上很多短视频软件设计的“间歇性奖励”机制和兴趣推荐机制,更是将他们的猎奇心放大到了极致。

这种由短暂的快感汇聚起来的愉悦,让人们陷入了“视频2分钟,人间2小时”的奇妙状态。

像这样的状态,有一个很贴切的说法,叫做“精神毒药”。

通常情况下,当他们从这种状态中回过神来时,会突然觉得浑身无力,内心还会变的空虚、茫然,转而变的更加焦虑不安。

所以,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获得轻松愉悦,压力也并未因此而有所缓解。

“刷短视频是为了缓解压力”这句话,像极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纯粹就是在自我安慰罢了。

03:“我刷短视频,也能学到很多知识。”

在第二位朋友说了关于“刷视频是放松,读书是学习”的回答之后,最后一位朋友似乎找到了一个能“反驳”我关于刷视频弊大于利观点的线索。

“我刷短视频,也能学到很多知识。”他甚至有点激动地挥了挥手说,“比如一些读书的内容,或者是科普类的内容,我就经常刷到。”

在短视频软件上,有一种说法是“你经常看什么,就会刷到什么”

朋友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想证明短视频也能学知识;二是他是一个经常刷知识型内容的人。

我能够明显感受到他说这句话时激动的情绪,也能察觉到他想要“反驳”我的急切心理。

不知为何,那时候我脑海里显现出来的,竟是《孔乙己》中那段经典的内容: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想到此,我便忍不住笑了笑,对着朋友竖起了大拇指说:“你比我厉害多了,我就刷不到这些‘好’内容。”

我在“好”字上加重了些语气,因为我很清楚一个道理:碎片化的知识,即便能消化也不会给我带来多大帮助。

更何况,大多短视频里所谓的“知识”,都没什么“营养”,甚至很多内容连基本常识都没有——可偏偏有很多人信以为真。

可能这才是“快餐文化”最可悲的地方了吧。

他的“辩解”其实很无力,因为从他的话里,我听出来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潜台词:没短视频,我也不会读书。

结语感悟

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短视频是否在毁掉中国部分的年轻人?”

这个问题已经有4000多万人浏览,而且还有很多博主的回答点赞高达8万。

其中某位博主回答中的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

“短视频不会毁掉年轻人,真正毁掉年轻人的,是他们无法从更有意义的渠道,用更有意义的方法度过自己的青春年华。”

很多时候我真的很怀念在那个网络不普及、移动互联网不盛行、没有短视频软件的时代。我们捧着一本《呐喊》、《孔乙己》、《阿Q正传》悄悄翻阅,生怕被躲在窗外的班主任看到时的场景。

有人说那时候我们是因为没有体验到网络、短视频给我们带来的“快感”,所以没办法才读书。

但其实,还是那句话,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精神并没有跟得上这个发展节奏。

所以在精神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我们大多数人只是一群被网络、被短视频,或者是被大佬们所谓的“风口”赶着走的“小绵羊”而已。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不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愚弱”之人么?

让人感到可笑的是,前段时间我悲哀地看到了关于“去鲁迅化”的说法。

对于那个时代的“伟人”,我们不仅没有保持足够的尊重,反而还唱起了“去鲁迅化”的反调,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民众“愚弱”的体现。

这跟那些把“网红”奉为偶像,把李商隐评为“冷门诗人”的现象,有何区别?

我觉得在这个“奇怪”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反复品读鲁迅先生的经典著作,你会发现鲁迅笔下的时代或者人物,跟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非常相似。

最后我总结一句话:

短视频正在不断侵蚀着人们的时间、精力,甚至是价值观,但可悲的是,就算没有短视频,很多人也不会选择读几本书来丰富自己的精神、洗涤自己的灵魂。

不知道,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