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近代才女
苏州近代才女
苏州这座城市,自古才子佳人层出不穷。到了近代也处于思想开放的前沿,走出了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才女。她们盛放在不同领域,工艺文理,皆开出了让人惊艳的花朵。
沈寿·苏绣第一人
沈寿生于江苏苏州一儒商家庭,在家中从小就受到艺术熏陶。她七岁弄针,八岁学绣,因为天资聪颖,又好钻研,学绣进步很快。十六七岁,她便成了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已颇有绣名。
沈寿这个名字是她的绣品被进贡给慈禧,慈禧极为满意,赐下“寿”字。
沈寿早期作品(复制品)
1911年,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开幕,沈寿以仿真绣《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一举夺魁,荣获最高荣誉奖。此后她声名大噪,数次获奖。她自创的“仿真绣”在中国近代刺绣史上开拓了一代新风。
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
沈寿不仅是个杰出的刺绣艺术大师,而且也是个出色的教育家,她开创了我国刺绣教育的先河。
她曾任女子绣工科总教习,是我国历史上朝廷第一位绣品女官。后来又在张謇创办的女红传习所担任了所长兼教习。
在女工传习所,沈寿除了向学员教授刺绣技艺,还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现代绘画知识,掌握光影效果对仿真绣作品的影响。这不像是在刺绣,更像是在素描。
耶稣像
沈寿这种学刺绣注重写生的教育方法,是中国传统刺绣教育中从来没有过的。对于这种开创先河式的创新,我国著名美术大师刘海粟曾有过高度评价:“中国第一个画素描的,不是我刘海粟,而是沈寿。她是用绣针画出的素描。”
张充和·民国最后的才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诗就是卞之琳写给张充和的。
张充和被称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她古灵精怪,活泼开朗,从小打下坚实的国文基础,16岁学昆曲。在严重偏科(数学零分)的情况下,还能被北大破格录取,成为当年北大中文系唯一的女生。
张充和在书法、昆曲、诗词方面的造诣早在当年便享誉一时。她的书法各体皆备,一笔娟秀端凝的小楷,结体沉熟,骨力深蕴,尤为世人所重,被誉为“当代小楷第一人”。
张充和书画作品
在各种出版的昆曲图录里,她的名字是和俞振飞、梅兰芳这些一代大师的名字连在一起的。汪曾祺先生在文章中写唱昆曲的她:“张充和唱昆曲,是水磨腔,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以比拟。
在她移民美国后,对昆曲的宣传使美国人大为震撼。后来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也有其学生的努力。
【1946年7月,张家四姐妹这张合影成为经典。前右元和,前左允和,后右兆和,后左充和】
题记:叶圣陶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张家四姐妹被称为最后的大家闺秀,个个貌美如花,多才多艺,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2017年1月14日,张家二姐夫周有光去世,这一家人在天堂团圆了。
【1939年,张元和与顾传玠在上海结婚】
【1933年,张允和与周有光结婚】
【1933年,张兆和与沈从文结婚】
【1948年11月19日,张充和与美籍德裔汉学家傅汉思在北平结婚】
大姐元和,精昆曲,其夫顾传玠为名噪一时的昆曲名家;二姐允和,擅诗书格律,夫周有光为语言学家;三姐兆和为名编辑,夫为一代文豪沈从文;四妹充和通书法,执教于耶鲁大学,夫为汉学家傅汉斯。几个弟弟分别是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宁和。有意思的是,父亲将女孩儿们的名字都带上了腿儿,意味着女大不中留;男孩们的名字,均有象征着家族的宝盖头。
【1924年,张家四姐妹合影(左一张允和,右一张元和)】
【1930年,张允和登上杂志封面】
【1930年,张元和在苏州火车站月台】
【1930年,张允和在上海南翔】
【1932年,周有光给张允和拍的第一张照片】
【1933年,巴金(左一)摄于北平达子营沈家,图中右一至右四分别为:张充和、张兆和、沈从文、沈岳萌】
【1935年,沈从文、张兆和、张允和在苏州(萧乾摄)】
【1935年,沈从文与张兆和摄於苏州】
【1936年,张元和与张充和】
【1937年,张充和抗战前在虎丘留影】
【1938年,张兆和与儿子沈龙朱、虎雏】
【1938年,周有光、张允和夫妇在重庆南温泉。】
【1940年,张充和在云南呈贡云龙庵佛堂前. 那年她27岁,风华正茂。】
【1940年,张元和与顾传玠结婚周年】
【1940年9月,巴金(后右一)、沈从文(前右二)、张晓天、萧珊、张兆和、王树藏等在昆明西山】
【1946年,三连襟在上海(左起:顾传玠、沈从文、周有光)。】
【1946年7月,张家姐弟10人在上海合影。前排左起:充和、允和、元和、兆和。后排左起:宁和、宇和、寅和、宗和、定和、寰和。】
【1946年7月前排左起:周小平(允和子)、沈龙朱、沈虎雏(兆和子),二排左起:元和、允和、兆和、充和;三排左起:顾传玠、周有光、沈从文;四排: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宁和】
【1947年,张允和与周有光从上海出发,开始“绕地球一周”行动。】
【1948年11月19日,张充和婚纱】
【1953年,周有光、张允和夫妇在苏州】
【1959年,张允和演昆曲】
【1970年,张元和在台北】
【1977年夏,周有光、张允和夫妇在北京景山前街。】
【1981年夏,沈从文、张兆和夫妇在寓所。】
【1983年10月26日,张元和演示昆曲身段谱】
【1987年,四姐妹相聚】
【1988年,周有光、张允和夫妇在旧金山。】
【1989年,周有光、张允和夫妇共庆俞平伯九十大寿。】
【1995年,张允和以《昆曲日记》和家庭杂志《水》闻名于世,86学电脑的。】
【2000年9月1日,张允和与周有光】
【2009年,张充和在美国写书法】
【2013年,张充和百岁诞辰】
【2015年6月18日,张家四姐妹最后一位健在者小妹张充和逝世。】
张家老宅在苏州九如巷三号,院内有一口古井,张家文化是“水”的文化,张家四姐妹于1930 年自办了一本家庭刊物《水》,自家人写,自家人印,自家人看,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油印家庭文学刊物。张家兄弟也不示弱,创办《九如巷》。
【张家四姐妹,从左到右分别为:张充和、张兆和、张允和、张元和】
【二妹允和大姐元和于上海】
【年轻时代的张充和】
【张充和表演昆曲】
【张充和饰演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精彩剧照】
【張充和曾在成都演唱昆曲《刺虎》】
【戏剧人生】
【张元和与昆曲名伶顾传玠】
【张允和与周有光跟女儿(6岁时夭折)在苏州】
【晚年的张充和】
【晚年张充和】
【晚年张允和和周有光。又过生日啦】
【晚年张兆和与沈从文】
【张家姐妹自编的家庭刊物《水》】
张家四姐妹的曾祖父是晚清名臣淮军将领、两广总督张树声,《清史稿》有传。父亲张冀牖(原名张武龄)是位开明的教育家,先在上海办学,后举家迁到苏州。所办乐益女中,曾聘请张闻天、柳亚子、叶圣陶、匡亚明等任教。
【张家姐妹的曾祖父张树声(1824-1884),字振轩,安徽合肥人,清末淮军将领。历任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通商事务大臣等职。】
【张冀牖(原名武龄),张家四姐妹之父】
【张家四姐妹母亲陆英】
【张武龄和姐妹四人,抗战之前的九如巷老家】
沈祖棻·当代李清照
沈祖棻生于苏州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家庭熏陶让她在古典文学研究和旧体诗词的写作方面颇具才能。
沈祖棻可以说是无数人的文学恩人。她有这样的魔力:许多人一接触到她的原创作品或由她赏析的古典诗词,便会被深刻影响,或模仿着去写,或单纯欣赏。领会的境界各有不同,但喜爱会伴随终生不致消逝。一句话概括之,爱文学的心指引人们发现沈祖棻的作品,读沈祖棻的作品令人们更爱文学。
沈祖棻的文学魔力
人最能令灵魂洁净超拔,使人类冲破人性桎梏,趋近于神性的寥寥几条升华途径里,有皈依文学,特别是诗。令灵魂高蹈九天谈何容易,世间众生能靠文学安抚慰藉心灵,已属幸事。而在多重意义上,沈祖棻可以说是无数人的文学恩人。她有这样的魔力:许多人一接触到她的原创作品或由她赏析的古典诗词,便会被深刻影响,或模仿着去写,或单纯欣赏。领会的境界各有不同,但喜爱会伴随终生不致消逝。一句话概括之,爱文学的心指引人们发现沈祖棻的作品,读沈祖棻的作品令人们更爱文学。
在文学创作方面,沈祖棻是词坛重要的承前启后者。她还热心于新文学,各体裁都有涉及。在文学普及方面,作为古代文学史领域的杰出学者,她发轫于课堂讲义的《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等,与夫程千帆合著的《古诗今选》、《古典诗歌论丛》等是大众开启古典文学大门的魔钥。沈祖棻用浅显文字、独到观点推广普及古典文学,造福世代读者之功不可埋没。
读者可以从沈祖棻一生的创作中读出她个人乃至同时代一大批知识分子的人生遭遇和心灵史。处于新旧交替时代,有过青春梦想和报国热望,最终受阻于战乱动荡、困厄于政治风暴,折戟于无常命运。沈祖棻这位有着不平凡灵魂的人,因着文学的指引,还是辛苦做下了一番功业,在救赎自己灵魂的同时指引了他人。也许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评价终因所处时代和个人遭遇受到局限,但她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贡献却弥足珍贵。
家近吴门饮马桥远山如黛水如膏
苏州这片文化土壤出沈祖棻不是偶然。江南闺秀文学有漫长历史传承,美国曼素恩的妇女史著作《缀珍录》曾做重点研究。沈祖棻是名臣之后,出身于累世为官的高华门第。父祖都是爱与文人交游的风雅之士。但若未遇上时世变革,沈祖棻或将和她的长辈一样,成为标准大家闺秀,女红之余写几首小范围传阅的伤春悲秋之诗。纵使才情横溢,但作品因受困于狭窄题材导致艺术价值不高,少有人传播。至多有几个文人在笔记里提个寥寥数笔。
1909年出生,欣逢时代变易的沈祖棻从开明的家庭获得中西合璧、古典现代交融的基础教育,学国语也学英语、算术;学苏州刺绣、山水国画也学西洋画;学旧体诗也作新诗。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在上海读中学时她开始致力文学创作。从散见于刊物的新诗、散文、小说、独幕剧可以看出她尝试驾驭各种体裁题材的努力。沈祖棻年轻时尝试写小说,篇数不多,但精品迭出。作品集西洋味的辞藻句式、浪漫灵性与中国古典意韵、精神内核于一体。依托史实,大胆想象,以现代视角阐发诠释历史事件。《马嵬驿》代杨贵妃及爱情中不平等的千万女性立言,以翻写典故,开女性主义创作先河。名篇《辩才禅师》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占一席之地。写新诗沈祖棻以笔名“紫曼”名世,作品清浅玲珑,如梦似幻,属“格律体新诗”前驱。她以一首《别》享誉南北。文学创作使她获称江南才女。
“家近吴门饮马桥,远山如黛水如膏”,出生在大石头巷的沈祖棻,气质濡染于山温水软中,为笔下添无限韵致,奠定她文学风格中妩媚的一面。不但性情被称道为“棻品性纯淑端和,宓(吴宓)所见女士中第一”,其容貌也独钟灵秀,沈祖棻大学时的导师、苏州人吴梅在日记里如此记载对沈祖棻的第一印象:“沈极美,又是吴人,吾妇颇投契也。”青年时的沈祖棻很爱美,装扮颇具时尚感。她的同学尉素秋在《词林旧侣》中回忆,中央大学女生组织了一个梅社,相约以词牌为笔名写词,沈祖棻被分配到“点绛唇”,因为“她是苏州美人,明眸皓齿,服饰入时。当时在校女同学很少使用口红化妆,祖棻唇上胭脂,显示她的特色。”后来“绛”与沈词常见元素——“燕”意象叠加为“绛燕”,被沈祖棻用作主要笔名。而她另一笔名“苏珂”或暗寓“姑苏美玉”之意。
1930年沈祖棻考入上海中央大学商科,感觉与性情不合,一年后转入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1934年毕业后考上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成为早期中国自己培养的少数女研究生之一。这期间她受教于黄侃、汪东、吴梅、汪辟疆等名师。沈祖棻在研究古典文学的同时致力于作词。1932年春天,导师汪东在词选课布置了填词的作业,沈祖棻作了一首《浣溪沙》:“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写出作者在“九·一八”后对国家危机的忧思,一时轰动文坛,她因此被称作“沈斜阳”。这首词成为《涉江词》的开端。沈祖棻在抗日战争和内战中以生命写就,被目为“词史”的《涉江词》,在鼙鼓烽火中因着人们的共鸣而流传四方。
1937年,沈祖棻和相恋数年、小她四岁的同学程千帆结为夫妇。乱世里他们新婚作别,聚少离多。但自始至终伉俪情深,沈祖棻自己描述她和程千帆的婚后生活为“道德相勖勉,学问相切磋,夜分人静,灯下把卷,一文之会心,一字之推敲。”并总结为“故我二人者,夫妇而兼良友,非仅儿女之私情。”沈尹默称羡这对夫妇是“昔时赵李今程沈”。
抗战胜利,沈祖棻却再也未能与被战火阻隔的亲人重聚,妹妹在1943年,父亲在1945年已先后于沪病故。肠断吴天东望,早珠灰罗烬,“乔木荒寒。故鬼新茔,无家何用生还!依然锦城留滞,告收京,家祭都难。听奏凯,对灯花衔泪夜阑。”听闻获胜的一瞬狂欢难以治愈家破人亡的悲惨。战后时局依旧败坏,使沈祖棻“难从故纸觅桃源”,甚至发出“无端留命供刀俎”的控诉。1947年38岁时,体弱多病的沈祖棻剖腹产生下女儿丽则,在这次生产中,她遭遇医疗事故,对健康造成严重伤害。1952年,病体尚未彻底痊愈的沈祖棻重回讲台,在苏州江苏师范学院执教。她早已停笔不再写词。1956年她前往程千帆所在的武汉大学。1957年程千帆打成右派后被下放去湖北沙洋农场。“全家生活遂由祖棻一人负担。时先君先继母健在,余(程千帆)夫妇及三妹一女,共八口。”
历尽新婚垂老别
未成白首碧山期
1972年,程千帆发现妻子“忽然拈起多年不用的笔,写起旧诗来”。沈祖棻的诗在她去世后被程千帆编为《涉江诗》。全集402首诗。除了她1949年前写的23首外,均为1956年后写的。其余358首写于上世纪70年代。其中有《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合卺苍黄值乱离,经筵转徙际明时。廿年分受流人谤,八口曾为巧妇炊。历尽新婚垂老别,未成白首碧山期。文章知己虽堪许,患难夫妻自可悲。沈祖棻的外孙女张春晓这样评价:在上世纪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后期,极端精神压迫下的感情却是用古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她个人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又增添了一道风景线。研究者章子仲则称:历经磨难的“涉江人”又蘸着最后的心血写作了《涉江诗》。
1976年沈祖棻夫妻双双退休。1977年6月两人从南京、上海探亲回来。坐机动三轮车返回珞珈山寓所时,因车夫醉酒发生车祸,沈祖棻不幸去世。此后程千帆一直在回忆文章里“忏悔”。“我一辈子对不起沈祖棻,因为她是一个应该过得好一点、舒服一点的人,可是我让她过得很苦,稍微好一点又出了车祸”。“沈祖棻不是一个社会性的女性,她并不是非要教书或工作不可,两个人只要能够生活,她就不教书。”“她本来是个富家女子,可以生活过得很好,但就是为了爱情,一辈子受苦,最后又是这样一个结果。”也许人生磨难具有矛盾性,家国不幸成就了沈祖棻这位诗家“赋到沧桑句便工”,在文学史留下永恒一笔。不为承担家庭责任,沈祖棻可能不会从事教研工作,那她的古典文学普及著作也许不会问世。
程千帆为妻子的一生创作盖棺定论:(她的)这“种现象文学史上很少见,就是说用一种文体创作,在这个文体上就很有成就,但不久之后又放弃了,用别的文体创作。不知道外国的作家有没有这种情况。沈祖棻先是写小说,写新诗,后来就作词,时间最久,后来又倒过来作诗。所以我在一篇文章里说她是个作家,不是个学者,学者是余事,作家是她的本分。”所有作品中,沈祖棻的词最为人推崇。吴宓曾说:棻词“殊佳,宓所识女中第一。”汪东称:诸词皆风格高华,“声韵沉咽,韦冯遗响,如在人间。一千年无此作矣。”叶嘉莹在演讲时说沈祖棻是写出了“学人之词”、“诗人之词”“、史家之词”的集大成作者。钱仲联《近百年词坛点将录》给沈祖棻的诨号是“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朱光潜赋句“易安而后见斯人”……
在文学世界里沈祖棻是当之无愧的女英雄。国难当头她慷慨悲歌,在抒发一己情志时传递灵魂的强大力量给千万人。她的词作为战争中的时代变迁留下缩影。普及诗词她功在千秋,许多青少年因读她书而从此爱上古典文学,获得更美好更深邃的生命体验。读沈祖棻的作品让人灵魂厚重,让心灵飞翔。
沈祖棻少年时写下的诗《别》正为她向人间道出未竟的永别之言:我是轻轻悄悄地到来,像水面漂过一叶浮萍;我又轻轻悄悄地离开,像林中吹过一阵清风。你爱想起我就想起我,像想起一颗夏夜的星;你爱忘了我就忘了我,像忘了一个春天的梦。
她23岁时作的一首《浣溪沙》词:“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委婉深刻地反映'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危机,一时轰动文坛。此后动荡年代中,她的诗词在轻灵婉丽中透着凝重和深沉,抒发着她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至诚的爱。
沈祖棻手书《浣溪沙》
在文学创作方面,沈祖棻是词坛重要的承前启后者。她还热心于新文学,各体裁都有涉及。
在文学普及方面,作为古代文学史领域的杰出学者,沈祖棻用浅显文字、独到观点推广普及古典文学,造福世代读者之功不可埋没。
沈祖棻作品
她被人们誉为“当代李清照”,二十世纪中华诗词界最杰出的女词人。在古典文学研究和旧体诗词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对于中国格律新诗的创建和完善有着重要的影响。
吴健雄·东方居里夫人
吴健雄生于江苏省苏州太仓浏河镇。吴健雄属“健”字辈,族人依次以“英雄豪杰”取名,因为排行第二,这个乳名“薇薇”的女孩于是有了一个颇为阳刚的名字。
人如其名这个词用到吴健雄身上不太合适,看她年轻时的照片,分明是个古典美人。用如今的词来形容,吴健雄就是个美女学霸。
学霸总是文理兼修的,吴健雄的主要成就在理科,她读书时选修的文科课总是满分的。
当时大环境对于女性科研者的待遇似乎不公平的,吴健雄用自己的成就证明着“谁说女子不如男“。
1948年,成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1958年,获选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获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
1964年,获美国国家科学院康士托克奖。
1975年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
……
吴健雄铜像
许多科学家为她没有获诺贝尔奖鸣不平。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史坦伯格评:“没有吴健雄的实验结果,李政道、杨振宁二人的理论只能是一种构想,吴健雄的实验结果改变了这一切,吴健雄应该当之无愧地与他们共同分享诺贝尔奖。”
倘若说龙井的香,剑气锋芒,是春寒料峭的凛冽之感,那碧螺春的香,则温婉娇媚,是盈杯满盏的花馥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