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与爱情诗中的“礼尚往来”

《诗经·卫风·木瓜》中交换的礼物就是不等值的,但愿他不是吹牛,或者炫富,而是真心爱那个木瓜女孩。
礼尚往来应该是个古训。最早见于儒家经典《礼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虽然成书于西汉,但反映了先秦时代儒家原初的人伦思想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至今仍被视为社会交往中的一种日常伦理。
大众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的体验,也会承认“礼尚往来”的合理性。比如逢年过节,亲友之间互访互赠礼物,就属于礼尚往来,此乃人之常情。中国是熟人社会、人情社会,特别讲究这一套。否则似乎就难以进社交圈,被人认为不懂礼数而受到物议乃至疏远。现在可能连小学生甚至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也多少懂得这方面的人情世故,这多半是家长教的,小半也是在日常的历练中悟出来的。
礼尚往来说白了,就是甲方访乙方或赠送礼物,乙方理应回访或回赠,而且在物品的价值上需大致相当。当然,这主要限于平辈之间。有一句成语叫“投桃报李”就是这个意思,源自《诗经》。《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在物物交换的时代,桃李的交换价值是差不多的。但有时也不能一概而论。《诗经·卫风·木瓜》中交换的礼物就是不等值的:“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卫国地处河南,而河南就是木瓜产地之一,虽然吃口不错,据说还有美容作用,但也就是普通的瓜果。而琼乃玉之美者,琼琚就是精美的玉佩。可见在这里送的礼物很普通,回报的礼物却很贵重。而在反复吟咏的三段中,都有一句“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意思是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则报之以重宝。不是为了回报,而是为了相好。对此诗前人有七种解释,其中不乏穿凿附会非要从中发掘出微言大义来的。我还是倾向于这是一首以男子口吻写的爱情诗,女的不一定是普罗大众,但男的肯定是富二代,说不定家里就是开玉器店的主。但愿他不是吹牛,或者炫富,而是真心爱那个木瓜女孩。
后来汉代的科学家兼文学家张衡写了流传甚广的《四愁诗》,想象中美人赠送的非金即玉,还有貂衣锦缎,我回赠的是白玉盘和青玉案之类。张衡不仅赞同礼尚往来,大概率还倾向门当户对。这首诗表达了从东西南北四处寻找美人而不得的惆怅,故谓“四愁”。但在表层上写爱情的背后,受到屈原赋“香草美人”的政治比喻的影响。张衡以美人比君子,以美玉比仁义,似有寻找明君和贤臣的寓意。文人诗总有些弯弯绕的,与民歌的直白率性有所不同。《四愁诗》作为中国第一首七言诗,对后世诗体的发展影响甚巨,且在行文上也别具一格,所以后代出现过不少“拟《四愁诗》”。鲁迅一向另类,他竟用《四愁诗》的格式写了首“拟古打油诗”《我的失恋》,十分搞笑。这里仅引述其中一节就足以令人捧腹了:“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他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袍。爱人赠我百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从此翻脸不认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在这首诗里,爱人除百蝶巾外,还赠过双燕图、金表索和玫瑰花,都是表示爱情的正宗信物。而“我”除回赠猫头鹰外,还有冰糖葫芦、发汗药和赤练蛇这些不伦不类的东西。鲁迅用这种黑色幽默的笔调,使一首爱情诗成了讽刺诗。他曾有过解释:“是看见当时啊哟啊唷,我要死了之类的失恋诗盛行,故意做的一首由她去罢收场的东西,开开玩笑的”。在开开玩笑中,是否对礼尚往来的古训有所质疑呢?

关于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