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盖主就一定会惹来杀身之祸吗,当然不是,看看这三位咋做的?
历史上有哪些功高盖主,最终又能全身而退,避免杀身之祸的人?
功高自然会镇主,一旦皇帝的地位受到威胁,那么镇主者的结局也可想而知,所以,既要得到权位、富贵,还要保护自己的安全,是需要一定技巧的。
一、萧何自污,保全自家性命
史料记载:
“‘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汙?上心乃安。’於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
公元前195年,黥布举兵造反,刘邦再次御驾亲征,在征伐叛军的同时,刘邦却一直派人回来,打探萧何的动向。虽然萧何也是聪慧绝顶,但他对此并没有在意。
在汉朝创立之后,萧何也一如既往地认真工作,刘邦出征,萧何安抚关中百姓,且前线的粮草辎重也供应充足,没有丝毫偏差。
一次,有位门客提醒萧何:
“您不久之后将面临灭顶之灾!”
萧何很纳闷,就提出质疑。
门客继续道:
“您在相国的位置,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可能在加官进爵了,而且您从到了关中,深得民心,直到现在,您仍在尽心为民办事。陛下之所以经常派使者回来,就是怕您得到关中民心,您何不购置一些田产,发放一些贷款来贬损自己,这样陛下就安心了。”
这位门客的名字没有记载在史书中,但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金石良言。萧何闻听此言,恍然大悟,对门客也是感激涕零。
于是萧何按计执行,用低价购买了很多田产。刘邦得胜归来,很多百姓拥到刘邦的车前,告萧何的状。刘邦表面上表示要惩罚萧何,实质上却是暗自高兴。
对于帝王来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可以不在乎金银财宝,但必定在意地盘和民望。萧何为刘邦的江山立下大功,位居丞相,如果他再收揽民心,那么就具备了造反的基础条件。假若萧何生出异心,加之刘邦常常带兵在外,后果则不堪设想。
所以刘邦对萧何有了疑心,而为了让刘邦打消疑虑,最好的办法就是自污。
二、郭子仪祖坟被刨,淡然处之
历史上功劳最大,还能保全富贵,善始善终者,非郭子仪莫属。在大唐内忧外患之际,是郭子仪力挽狂澜,稳定了大局,扫平了外患,是为唐中的续命人,偏偏郭子仪在波诡云谲的政治环境中,还能游刃有余,实在是令人钦佩。
为何郭子仪功劳如此之大,还能屹立不倒?一方面在于郭子仪对君主的忠诚,无论国家到了什么地步,他郭子仪依旧忠于唐廷,另一方面,在于郭子仪的智慧和大度。
在安史之乱初期,封常清、高仙芝等将领,就是被奸臣和皇帝坑死的,虽说乱世出枭雄,但在乱世同样容易被自己人玩死,作为常年带兵的大将,更是皇帝们的重点怀疑对象。
史料记载:
“破吐蕃灵州,而朝恩使人发其父墓,盗未得。子仪自泾阳来朝,中外惧有变,及入见,帝唁之,即号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
一次,郭子仪在灵州击败了吐蕃军,或许由于其功劳太大,被宦官鱼朝恩忌恨,随即派人将郭子仪的祖坟给刨了。所谓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这刨祖坟结的仇也跟前两个差不多,可是郭子仪并没有太当回事。
当时局势紧张,朝廷中很多人都认为郭子仪可能要造反,毕竟刨祖坟这种事情太过严重,而郭子仪坦然进京,对唐代宗哭诉:
“臣长期带兵在外,士兵中难免会有人破坏百姓的坟墓,有人挖了我的祖坟,这就是报应,跟旁人没有关系。”
不久,鱼朝恩派人邀请郭子仪参加宴会,有人说鱼朝恩要下毒手,有人劝郭子仪多带些兵,但郭子仪都没有听,他只带了少数随从赴宴。郭子仪将那些流言蜚语告知了鱼朝恩,即便鱼朝恩心中有鬼,他也不会再为难郭子仪,换言之,郭子仪也间接帮了鱼朝恩。
毕竟朝廷中势力派系复杂,他鱼朝恩也要小心面对。面对祖坟被刨的窘境,郭子仪并不在意,在郭子仪看来,人死了就是死了,就算坟墓被刨,也无法让往生者复活,所以对此不必大动干戈。
然而,一旦郭子仪和鱼朝恩起了冲突,那么后果同样难以预料,所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尽量远离权力漩涡,为官大度豁达,或许才能保住权位和性命。
三、汤和谨慎为人,低调做事,终得善终
汤和是朱元璋入伍的介绍人,也应算是朱元璋的恩人,但汤和从来没有以恩人自居过,从头至尾都表现得比较低调。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朱元璋杀戮的屠刀早已沾满了鲜血,而且仍没有停息的迹象。在合适的机会,汤和表示想卸甲还乡,也就是说汤和要放弃兵权,回家养老。
朱元璋很高兴,赐予汤和良田美宅,让其享受天伦。在某些朝代,如果武将主动放弃兵权,有很大几率是可以得到善终的,但在朱元璋这里不一定,由于朱元璋贫苦的出身,令其性格相对扭曲,所以朱元璋更愿意见到一具尸体,而并非一个听话的人。
汤和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人之一,对朱元璋性格特点也非常了解,以至于每次见到朱元璋,汤和都是战战兢兢、谨言慎行。但凡朝中的大事小情,他从不向旁人泄露一句,正是这种低调谨慎的做法,让汤和得以善终。
洪武二十七年,汤和病重,只能躺在床上,偏偏此时朱元璋要见他。朱元璋早已不是那个慷慨仗义的领袖,而是一位狐疑满腹、杀机四溢的帝王。当时朱元璋刚办了蓝玉案,杀了不知多少人,面对如此杀人魔王,汤和该如何是好?
是时,汤和已经六十九岁了,话也不能说,路也不能走,他是被人抬着见到了朱元璋的。朱元璋谈到之前的往事,而汤和也无法回应,只是拼尽全力不停地叩头。
见到如此情景,朱元璋这才饶了汤和一命,第二年,也就是洪武二十八年,汤和病逝,在众多功臣宿将中,汤和的结局算是最好的一个了。
汤和的作为并非朱元璋杀人标准的上限,而是最下限,要想活到最后,不仅不能犯错,还要低调做人做事。在朱元璋面前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稳妥,一旦低于汤和的这标准,便会死无葬身之地。
一方面,可见汤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另一方面,也能看到洪武年间官员的惨烈程度,要想在朱元璋手下得个全尸,或许已经是上天保佑了。
同样,另一些不知进退功高盖主之人的下场就不怎么妙了,像韩信啊,彭越啊,白起啊,岳飞啊,袁崇焕啊其实都算。
伴君如伴虎,一点都不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