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大熊猫音频】方志四川 ‖ 熊猫篇 第16集 大熊猫的苦难岁月

音频:成都广播电视台  主播: 罗鹏

有了法律庇护的大熊猫家族想必应该快乐地生活、迅速地繁衍壮大吧。谁曾想,20世纪70年代,野生大熊猫却遭遇了一场大灾荒。

1975年以来,四川平武、青川、北川、南坪、松潘和甘肃省文县等地,相继发现较大数量的大熊猫自然死亡。仅仅是甘肃文县的铁楼、上丹2个公社范围内,就发现了14具大熊猫尸体,约占该县大熊猫资源总数的五分之一。

为了摸清大熊猫死亡的情况和原因,农业部林业局、四川省林业局、甘肃省农林局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队、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所等10家单位23名人员组成的联合调查队,于1976年4月启动了调查工作。在为期3个月的调查里,联合调查队重点调查了四川省平武、青川、北川、南坪(今九寨沟县)、松潘和甘肃省文县等6个县的大熊猫及栖息条件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从1975年冬至1976年春末,大熊猫自然死亡数量达92只,其中四川58只,甘肃34只。在发现的死亡大熊猫中,收集到的头骨和解剖的尸体共34只,根据牙齿咀嚼面的磨损程度和骨骼化愈合程度分析判断,成年熊猫占到六成。从解剖和化验的17只大熊猫尸体来看,它们的体表都没有外伤或其他动物残害的痕迹,但极度消瘦衰弱,胃肠内空空如也,内脏和系膜没有脂肪积累。这是长期缺乏食物造成的营养不良现象。这些大熊猫真的是饿死的吗?

为了确切判断大熊猫自然死亡的原因,科技人员在死亡严重的地区收集了13只体弱垂危的大熊猫,通过电解质和血常规化验发现,这些大熊猫的钠、钾、氯离子指标和正常大熊猫基本一致,但血糖却偏低10%-20%,说明都没有明显的疾病,但处于极度营养不良的状态。后来对这13只大熊猫进行抢救和一到两个月的综合治疗,给它们补充营养,驱虫、消炎等等,除了有1只死亡外,其它都恢复了健康。

用声音记录历史,用耳朵了解四川,沿着150年来科学发现大熊猫的足迹,共同寻访四川从发现大熊猫到科学保护大熊猫的点滴故事——四川地方志熊猫篇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大量野生大熊猫饿死的原因。

大熊猫在野外通常以竹子为主要口粮。大熊猫集中分布区的岷山、邛崃山、大凉山、小凉山和秦岭山系,生长着大熊猫喜欢吃的冷箭竹和短锥玉山竹,冷箭竹尤其受大熊猫喜爱。但在1976年的这次调查中发现,冷箭竹开花枯死的面积达95%以上,使大熊猫失去了主要的食物来源,缺吃挨饿。

开花的箭竹(图片来自网络)

经过调查,四川大熊猫大量自然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冷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造成大熊猫长期缺吃的,营养不良。大熊猫的主食竹开花每隔40到80年都会反复一次,是竹子生长的一个自然规律。其次呢,就是1975年冬天,岷山等6个重点调查县普通降温,最低气温平均比历年下降了0.4摄氏度。气候严寒,对大熊猫来说就是饥寒交迫,有的本来就病弱,有的因为抵抗力降低可能染上疾病而加快死亡。

这场对大熊猫来说堪称灾难的竹子开花,袭卷了6个重点调查县资源总数的七成以上。受灾范围主要分布在岷山山系大熊猫最集中的地区,受灾面积约有5250平方千米,占岷山大熊猫分布区的40%;灾区大熊猫资源数量占6个重点调查县资源总数的76.5%,其数量相当于秦岭和大凉山大熊猫分布区的总和。

来源:四川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