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散文】向素珍 ‖ 一位世纪老人的传奇人生——104岁的伊莎白回家之旅(三)

题记

必须表达一下笔者的心情。本文初稿发给了伊莎白老人的儿子,请他们审定。没想到,他们一字一句地念给伊莎白听,104岁的老人认真地订正事实、提出修改。我们被深深地感动,也把这感动传递给大家。

一位世纪老人的传奇人生

——104岁的伊莎白回家之旅(三)

文/图 向素珍

新场——CS孩子心中的“家”

6月28日,按计划从彭州开车去大邑县新场镇参观《百年历史影像馆》。考虑到妈妈头天太累,柯鲁和柯鸿冈建议放弃新场,直接回成都,但柯马凯认为应该征求妈妈的意见。位于大邑县的新场古镇虽然跟华西坝素无交集,但由于影像馆的缘故,这里已被众多“CS孩子”认可为心中的“家”,作为曾经的“CS孩子”,伊莎白坚持要去新场。

上午10点过出发,中午1点左右终于到达新场。疲惫不堪的老奶奶休息到2点半,草草吃了点东西就直奔影像馆。伊莎白一家五代奉献中国的故事陈列在一楼。

“那是姥姥!”“那是爸爸!”“那是妈妈!”“那是……”。老人家兴奋地一一认出了展板里的家人。

“哦!那不是大卫吗?”“啊!这是叶剑英跟我们在南海山的合影!”。看着这些亲切熟悉的画面,伊莎白的记忆慢慢复活。

1939年,一次美丽的误会使伊莎白邂逅了志同道合的大卫·柯鲁克,从此,两人相濡以沫携手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人生。

大卫·柯鲁克出生在英国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在美国读书时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毕业后回伦敦后加入了英国共产党,1936年参加了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国际纵队。1938年他被共产国际派往中国上海, 1939年离开上海到成都,在战时迁到华西坝的金陵大学任教。

1942年,欧洲战场因德国与苏联开战全面爆发,柯鲁克回国参加英国皇家空军,伊莎白跟随柯鲁克到了英国,并在英国结婚。在柯鲁克的介绍下,伊莎白加入了英国共产党,随后进入了驻英国的加拿大妇女军团服役,为战场上的军官做心理培训。即便在严酷的战争期间,伊莎白也没有放弃从人类学的角度对兴隆场的研究。后来,伊莎白认识了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思,弗思同意伊莎白在战争结束后攻读自己的人类学博士。研究课题原定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乡村建设,后来内战爆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伊莎白便申请把课题改为国共农村政策的对比。

1947年夏天,柯鲁克和伊莎白以国际观察员的身份,持英国共产党的介绍信返回中国,11月,中共安排他们到座落于太行山东麓、隶属河北邯郸武安市的十里店村走访调查。抗战结束后,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控制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群众基础较好,并且即将开展土改复查运动。柯鲁克希望像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样,通过自己的眼光告诉世界共产党领导下新的中国的巨变。对伊莎白而言,这是除兴隆场以外又一次丰富的人类学研究实践。

伊莎白夫妇在十里店一共待了8个月时间,亲眼目睹了整个土改的过程。这期间,柯鲁克以特约记者身份不断把所见内容写成稿件,寄给英国的《泰晤士报》和《曼彻斯特卫报》等报刊刊发,而伊莎白以对比共产党、国民党农村改革为题,定期向导师弗思汇报在十里店调查的研究进展。

1948年夏天,土改结束,伊莎白夫妇收拾行李准备返回英国,伊莎白更是做好了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在弗思教授的指导下撰写博士论文的准备。此时,他们接到了中共的邀请,希望他们到石家庄的南海山外事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工作,因为即将到来的新中国急需一批外交人才。他们留下了。他们的身份从国际观察员,变成了新中国英语教学的拓荒者。原本不愿在讲台上了却一生的伊莎白,还是走上了与父母相同的路。从此,伊莎白夫妇在这里执教,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为新中国培养了出一批又一批外交干部和外语人才。

这本197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英词典》,柯鲁克作为顾问,对其倾注了大量心血

1959年,伊莎白夫妇依据十里店的调查实践,在英国出版了《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一书,追述十里店在土改前的革命探索和努力以及20世纪30至40年代十里店的村民如何抵抗日本侵略者保卫自己的村庄。20年后,伊莎白夫妇又在美国出版了《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运动》记述了由《人民日报》记者组成的一支共产党工作队的土改经历和十里店的土改复查工作。这两部极具社会学和人类学价值的著作在海外引起强烈关注,人们通过这本书看到了那个风云变化年代、中国社会基层的真实面貌。英国很多社会学教师将此书指定为学生必读教材。1982年北京出版社首次出版了《运动》的中文版,薄一波为该书作序。随后《革命》也被翻译成中文。2007年6月,两者作为上下集同时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十里店》一书写给伊莎白的亲笔信

下午4点左右,大家启程离开新场回成都,意犹未尽的伊莎白奶奶在新场古镇留下了永久的身影。

6月29日上午,伊莎白在儿子们的陪伴下回到了她曾经就读的CS学校,并在时隔87年、见证“CS孩子”成长的阶梯上留下了最后的身影。

1932年,17岁的少女伊莎白周围是一群天真可爱的“CS孩子”。87年后的今天,老人依然坐在她当年的位置,围坐在她身边的是一群热情、善良、友好的中国人。我们相信,源远流长的中加友谊一定会代代相传,万古长青!

从6月26日到29日上午,满打满算3天半时间,几乎没有缝隙的活动安排,104岁的老奶奶居然一个也没落下。

29日下午3点,伊莎白一行结束了这次“回家之旅”,乘高铁平安返回北京,回到她与柯鲁克相伴居住了半个多世纪的普通教师公寓里。柯鲁克病逝于2000年,家里摆设依然保持着当初的样子,她希望柯鲁克的音容笑貌永远陪伴着她,因此,她多次谢绝了学校给她换电梯新房的好意。

保持着当初摆设的家(2008年伊莎白在家中与本文作者向素珍合影)

伊莎白出生在北京的3个儿子,都从事着与中国有关的工作。柯鲁从事中美经贸文化方面的工作。柯马凯继承了家族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传统,参与创办了在京外国人就读的北京京西学校,并担任工合国际主席团主席,为促进中国对外文化事业作做了大量工作。柯鸿冈退休前曾是英国广播公司BBC一档中国节目的主持人。

2015年,伊莎白与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专家招待会上

2012年,伊莎白的2个曾外孙女在北京出生。迄今,连同1920年来到成都教书的她的姥姥在内,伊莎白一家的中国情缘已经延续至第6代。目前有4代幸福生活在北京

伊莎白是一位善良、坚韧、睿智的伟大女性,无论受到何种打击和磨难,她总是以宽广的胸怀和宽容的微笑面对人生。这位年过百岁的老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中国!

我们期待着伊莎白奶奶明年再来成都!

作者简介

向素珍,女,四川省外事办公室退休干部,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一次偶然机会认识了100多年前来华兴学行医的加拿大传教士后代,从此与这段历史结缘。感动于这些传教士对中国西部的无私奉献,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成立了老照片项目小组。十多年来,项目组在有关部门和企业家支持下,在北京和成都举办了7次老照片展览和1次“中加友谊世纪情书法笔会”。2016年10月起,《加拿大人在中国》老照片在多伦多等地巡展。与大邑县和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分别组建了《百年历史影像馆》和《华西加拿大学校陈列馆》。编辑出版了《成都,我的家》大型图册。为了表彰项目组为中加友谊所作的贡献,2013年加拿大总督为项目组颁发了总督勋章。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0)

相关推荐

  • 百年风华历沧桑 第88回

    百年风华历沧桑  文/林高俊 第88回 兴土改惟有共产党  兑承诺耕者有其田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中国是农业国,拥有自己的土地是亿万农民生存的基础和热切 ...

  • 老年乐

    ​上联 打打牌,散散心,退休工资不担心. 下联 旅旅游,会会友,养老费用月月有 横批 吃饭挣钱 上联 活一岁,算一岁,岁岁去领退休费 下联 过一年,是一年,年年在涨养老钱 横批 好好活着

  • 冀鲁豫边区根据地是怎样形成的 前言

    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八年艰苦的抗战中,在华北敌后创建的最大根据地. 根据地北起正德铁路,南至陇海铁路,西起平汉铁路,东至津浦铁路.包括直南,冀南,冀中南部,鲁西,鲁西北, ...

  • 100岁加拿大奶奶为啥“跟党走”?她一句话说透了!

    70岁的柯马凯(Michael Crook)说着一口地道"京片子",自称"长在红旗下".若只听声音,你很难想象他有着一副"洋面孔". 柯马凯 ...

  • 【方志四川•散文】蒋延珍 薛孝文 ‖ 春天相约 生命为伴

    春天相约 生命为伴 蒋延珍 薛孝文 繁花漫舞,万物复苏.在这生机盎然的春季,本该是与孩子们在校园相会的时刻,可由于新冠病毒的突袭,开学一再延期,"停课不停学"便成了今年教育的开篇大 ...

  • 【方志四川•散文】向素珍 ‖ 土耳其寻梦之旅

    一.飞向土耳其 一直想去土耳其走一遭,因为这是一个迷一样的地方.她古老神秘的传奇历史和那穿越千年历史.像遥远的神话一般的特洛伊古城遗址,对我极具吸引力.这次参加忆程旅游公司组织的土耳其寻梦之旅,总算如 ...

  • 【方志四川•散文】杨钰珍 ‖ 清明祭

    清明 QING MING 祭 杨钰珍 杜牧有首著名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歌将一个羁旅的行人在细雨纷纷的路上伤 ...

  • 【方志四川•散文】张静 ‖ 那些伴随我们成长的味道

    那些伴随我们成长的味道 张 静 沈嘉禄说:"所有的美食感受,都离不开情景体验,所有的美食故事,其实都是一个人的成长史." --题记 当小区对面学校大门街边摆满各种路边小吃的摊摊儿时 ...

  • 【方志四川•散文】王斌 ‖ 炊烟是故乡的味道

    炊烟是故乡的味道 王 斌 记忆中,儿时故乡的巷子里,瓦房.炊烟,还有那条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石板路,总是那样亲切和生动. 我的小学六年,都在小镇的中心校上学.每天早晨,尚是睡眼朦胧的我总是在阵阵伴着柴 ...

  • 【方志四川•散文】罗学娅 ‖ 一个荡漾在诗词海洋里的清明节

    一个荡漾在诗词海洋里的清明节 罗学娅 每年4月5日前后,清明节都会洒着细雨如期而至.它总是让我平静的心田泛起阵阵涟漪,一层一层地剥开封尘的记忆.这些记忆里,有寄托血缘亲情的哀思,有沉淀历史震撼的怀念, ...

  • 【方志四川·散文】蒋德明 ‖ 写在清明的话

    写在清明的话 蒋德明  2021年的清明,我一个人坐在窗前,听着窗外的雨声,背了两遍<清静经>,便泡了一壶野红茶,停下脚步,静下心来,想想过去,想想未来. 从记事起,我的家庭就和别的小伙伴 ...

  • 【方志四川•散文】杨喻尧 ‖ 乡愁

    乡 愁 杨喻尧 有一种平和叫故乡,它唤醒了迷失的众相,有一种岁月叫苍茫,它停留在历史的远方. 我还记得,当我第一次远离故乡雨城,孤身一人到外求学,那种怅然若失,就象浓稠的墨水,将我浸染.然而,最终仍踏 ...

  • 【方志四川•散文】蒋德均 罗红 ‖ 李庄的收获

    李庄的收获 蒋德均  罗 红 李庄之行,我们应该或者到底能够收获什么?这个问题,也许见仁见智,因人而异.我们认为,可以也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获得收获: 一是收获李庄的山川自然之美 宜宾是一座位于具有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