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话说当年别样情
话说当年别样情
文/姜颖华
今天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过了小年,大年也就到了。我不由思绪万千起来,陷入儿时那浓浓年味的记忆。儿时那浓得化不开的年味人情,牵引着我回到那故乡的村落。
小时候我和弟弟跟随父亲在县城读书,妈妈一人在乡下务农。每到放寒假,我们便回到乡下妈妈的身边。在我印象中,我们一放寒假,就意味着村中家家户户要忙年,妈妈也不例外。由于爸爸在县城上班,家里的事都是妈妈里里外外操持着。看到闺女儿子回来又逢过年,妈妈忙起来格外带劲,虽然偶尔也会发发牢骚。
那时的过年真的是一年当中的头等大事,家家户户赛着忙年。有时大娘大婶们打招呼都直接问,
“你家馒头忙好了啊?”
“你家豆腐磨好了吗?”
“哎,我家的粘米面还没机好呢!”
招呼之后大家爽朗一笑,随即各家按部就班地忙起来,男人们采购年货,女人们围着锅台转。那时的夕阳格外温馨,每到傍晚户户炊烟袅袅,家家年味浓浓。空气中弥漫着面香味、肉香味、油香味……那时不管到哪家都有好吃的,自家现做的陀子、馒头、果子、豆腐脑……直教你忘了回家!当妈妈站在门口唤我们吃晚饭,我们早已噎着打嗝肚圆圆了。“又死哪充军,连饭都不晓得回来吃!”妈妈愠怒旋即又忙起她的活,包糖饼蒸馒头炸陀子磨豆腐,大人最忙的时候就是我们孩子最开心的时间,随便怎么撒欢子,他们都顾不着了。
我还记得妈妈妈蒸馒头的情景。妈妈和她妯娌们忙着包好各式馅料的包子后就准备蒸了。那时老式的锅灶内柴火熊熊,噼里啪啦发出声响,而大铁锅上架起高高的蒸屉,不一会儿呼呼向上冒着热气。我和弟弟都抢着钻到锅灶后面,说是帮忙添火实际上是烤火取暖,索性姐弟俩挤坐一起,叽叽喳喳问“什么时候好啊?”“快了!”带着希望,我们立刻站起来,眼巴巴望着冒着热气的蒸屉,头脑中早已幻化成许多白白胖胖的包子。“起锅喽——”,妈妈将双手迅速沾了一下锅台上盆中的冷水后麻儿利索地揭开蒸屉,顿时厨房内被热气包裹着,只有门口嗅进的冷风才能让我定睛看清屋内的物件。“可,又大又暄,灶老爷好样的”妈妈一脸幸福,也许一锅的又大又暄的包子预示着来年的好兆头呢!因此那时我们小孩是禁止在灶老爷前瞎说话,生怕我们出言不逊冲撞了灶老爷。妈妈忙得神采奕奕,像完成一个重大的使命。我和弟弟早已大快朵颐起来,妈妈将出笼的包子一个个拿出放在大桌上晾着,“好好吃,吃饱不想家!”妈妈揶揄着。“这儿不就是我的家啊?”弟弟调皮地争辩道。“你在城里念书晓得想我啊?”“想啊,你弄的饭比爸爸的好吃。”弟弟只顾着吃,有一语无一语地搭着腔说着,那时我会看到妈妈泛红的眼圈。“乖乖,你哪里是想你妈啊,好吃鬼!”我和弟弟大声笑着。妈妈的锅灶就是这样热气腾腾,像魔术师般能变成儿时顿顿的美味。
岁岁年年,年年岁岁!我们早已不再是稚嫩少年,爸妈也韶华已逝!年年每逢今日时,我们除了怀念那个年代充满仪式感的年味人情,我们还要感谢伟大的时代带给我们的变化。我们不必抱怨现在的年味淡人情寡,这只是过年形式的改变,我们现在的丰衣足食不正是那时人们过年的最大愿望吗?伟大的节日——春节,她一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图腾,不管岁月如何沧桑,我们共同的愿望——万家团圆,国富民强,一直都没有改变过!
我叫姜颖华,是淮阴区开明中学普普通通的一名英语教师。平时喜欢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是一个文字的“瘾君子”。教学工作本就繁忙,何不与书为伴,与文字交友?让她们为我自己的生活加油打气并加点妙趣。活在当下,我手写我心,诗和远方伴左右!
征稿启事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的味道和价值也一直表现着我们优越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味。2018年春节期间,“淮阴语文”拟推出一组以“年味”为主题的文章。来稿一经采用,读者打赏全额返还作者。若无打赏,或打赏低于20元,本平台将发给作者18.88元新春红包。欢迎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