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秋九月,小儿艾灸正当时

农历九月又称霜秋,天气转凉,却正是艾灸治疗、养生保健的黄金季节。
        说到艾灸,就一定要说一下艾草,艾草别名又叫:艾蒿、灸草、蕲艾、冰台等 。“冰台”一词出自《尔稚》:'肖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故名冰台'。《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再来看当下国人的健康状态:改革开放三十八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在我治疗的患者中,仍有为数众多的年轻人,身体经常处于某种亚健康状态,有的甚至身患六七种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胃病、哮喘、失眠、焦虑、痛经、卵巢肿瘤、甚至乙肝、白血病——等等。
据香港大学的一项调查,大陆年轻人的体质,相当于一个有十年吸烟史的烟民,心血管的硬化程度,竟相当于一个六十岁的老人!这个结果不能不令人震惊和担忧?社会经济发展了,青年人的健康状况却每况愈下,为什么?原来在这些年轻人的婴幼儿时期,他们的父母和医院里的医护人员,都犯下了致命错误。
我曾查看过一本《幼儿防疫注射手册》,一个十八个月大的婴儿,要打十八次预防针,这还不包括患病入院,打吊瓶和服过的药物 ,说“婴幼儿是用药喂大的”并不过分。我见过的一个四岁女童,患尿道炎,服了三年半的消炎药,医生告诉她父母:“药不能停'!结果女童原本粉白的脸蛋儿一天天变得灰黑,经常感冒和咽痛,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后果?
我们知道:任何西药中的消炎药都会对人体免疫力有伤害,首先是西药有副作用伤及内脏,因为西药在体内的代谢产物有毒,需要经过肝脏的解毒和肾的排泄才能完成药理周期,所以受伤害最重的是肝、肾两脏。同时,消炎药在杀死病毒的同时也杀死一些自身细胞,更重要的是随着消炎药的使用,病毒会产生抗药性。也就是说病毒已经对消炎药有了抵抗力,所以消炎药的效力会越来越弱,于是这个女童一年到头就不停地吃药,这不能不说是医疗上的失误。
据医学史料记载:古代儿童患脾虚证的为多,故有”参苓白术散“及”资生方“等方剂的养生调摄。而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儿童的体质多转为阴虚型;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又多转为脾胃阳虚型;究其原因,现在的家长在孩子稍有发烧感冒时,即挂点滴,服用大剂量的抗生素,加之每天24小时的空调生活,高床软枕,糖果冷饮,网络游戏,手机电脑,结果孩子们身心俱损,肠胃、视力、脊椎、精神和心理都不正常。
虽然说小儿是”纯阳之体“,殊不知儿童尚处于生长期,生而未全,全而未壮,壮而未养,加之药物毒性在脏腑内的残留,都严重损伤了小儿的肺阳脾阳和肾阳。说到底,不科学的治疗理念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造成婴幼儿肺、脾、肾虚弱的主要因素。
小儿脏腑十分娇嫩,形气未充,脾脏和胃黏膜尚未完全形成,此时最易受寒凉侵害,所以小儿疾病多从寒凉而来。艾乃纯阳之物,艾火乃纯阳之火,虽为阳火却绵而不绝,透而不刚,热而不燥,如和光普照,春熙沐浴,最适宜调养人体,尤其是小儿。所以调治小儿寒凉,艾灸是上佳之选。
  特别对一些虚寒性疾病和脾胃虚弱的孩子,艾灸调治就更加适合。小儿脾胃虚弱的症状:孩子消瘦或过胖、脸色发青或黄、易流口水或口水过多、舌苔白厚或黄厚、口唇干或裂、易出现湿疹(湿疹的病根在于脾胃虚弱、生湿化热)、厌食或饮食过多、腹部胀大、矢气连连、腹泻(包括大便次数多,大便质地如蛋花样或便水或水便分离等)、便秘(包括大便干如羊屎,数天一次,排便困难等)、尿床频频或小便偏多、以及孩子主诉的除急腹症以外的腹痛等等。
艾灸治疗取穴:大椎,身柱,中脘,神阙,胃俞,四缝。小儿常灸大椎,身柱穴可提高免疫力,促进孩子生长发育。大椎穴的主治疾病为:幼儿体质虚弱、哮喘、颈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等。身柱穴在背部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时采取俯卧位或者俯伏坐位,先定大椎穴,再定身柱穴。身柱——身体支柱之意,适用于脑髓不足而出现的眩晕,中气不足而出现的喘息,中气下陷而出现的脱肛,督脉之气升举无力而出现的腰背疼痛等症,还常作为小儿强身健体的保健穴。
小儿脏腑娇嫩,功能尚未健全,特别是肺,脾二脏较弱,因此小儿易患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泻,消化不良等诸症,灸身柱穴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身柱穴在日本被医学界被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孩子们只要艾灸身柱一个月,大多孩子食欲和体重都有明显增加。我在临床应用中除了使用身柱,还比较常用中脘和神阙两穴,对于脾胃虚弱的治疗同样收到很好的疗效。
现在很多家长比较关心的是,给孩子们施灸时的时长,这个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孩子的配合程度灵活掌握。通常2岁内孩子,每穴艾灸5分钟,热度温温即可,即所谓的温和灸;3-5岁孩子,可以每穴艾灸5-10分钟,也可以大椎和身柱回旋灸共10-15分钟;随着年龄增长,孩子艾灸时长可以适当延伸。艾灸时长不要看得很死,要灵活掌握。如果宝宝比较配合,就多灸一会;宝宝不配合,就只能少灸一会。少灸了总热量不够,效果肯定打折扣,怎么办?可以选择在宝宝睡觉的时候来施灸。

如果你想加上辅助治疗,更快地增强宝宝抗病能力,那么可以配合给宝宝捏脊。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起至第七颈椎,即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施术时,患者体位以俯卧或半俯卧位为宜,务使卧平卧正,以背部平坦松弛为好。可以在提捏当中,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也可以每捏5次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具体穴位如下:厌食-大肠俞、胃俞、脾俞;呕吐-胃俞、肝俞、膈俞;腹泻-大肠俞、脾俞、三焦俞;便秘-大肠俞、胃俞、肝俞;多汗-肾俞、厥阴俞、肺俞;尿频-膀胱俞、肾俞、肺俞;烦躁-肝俞、厥阴俞、心俞;夜啼-胃俞、肝俞、厥阴俞;失眠-肾俞、脾俞、肝俞;呼吸系统病症-肾俞、肺俞、风门等。

在对婴幼儿常见亚健康状况调理中,笔者常用艾氏灸法和艾氏推拿手法,辨证分类论治,均收到非常好的临证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