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师生之间可能客观存在着矛盾,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恰当地加以处理,矛盾才会转化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促进力量。实践证明,正确处理好师生间的矛盾,需要有行政的、制度的措施,更要十分重视师生关系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这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班级管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提高教育的效果,获得教育成功的需要。为此,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就以下几点做了尝试。
一、有母亲的慈爱,父亲的严格
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要求中的重要规范,是教育活动有效展开的前提。教育过程是师生间的认识、情感等心理交流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当自觉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怀有高度的爱,以平等、公正、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实际上,热爱学生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教师爱学生,学生体会到这种温暖之情,内心必然受到鼓舞,其上进心必然更强烈,就会自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同时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形成一种求学上进的热情。一般说来,当一位热爱体贴学生而又被学生爱慕和尊敬的老师走进教室时,学生乐意接受他的情感传递,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便油然而生。教师的思想感情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
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并非仅仅停留在单纯感情上,更不是一种偏私的溺爱,而是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将对学生的感情灌注和对学生提出严格、合理的要求相统一。严格要求学生正是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能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做到从爱出发,从严出发,去教育学生。爱学生,不等于纵容放任学生,只爱不严,不是真爱;相反,只严不爱也无法真严。要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坚持爱严结合。况且,学生处于成长之中,还不能完全做到自立、自律,看问题往往肤浅或片面,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犯错误,教师如果对学生不管不顾,放任自流,只会害了他们。所以根据成长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对他们必须严格要求。一个教师越是热爱学生,对学生的要求就越严格。
严格要求学生也是一门学问。随心所欲、严格无边不仅不会对学生的成长、进步起到有利的作用,弄不好还会使学生逆反心理膨胀,产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激化师生间的矛盾,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严格要求也要讲求科学性。有这样几点体会:一是严而有理。严格要求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的,是由教育过程的需要及教学教育任务决定的。只有当这种严格要求能促进人的智能、道德、体力、综合技术和美育上的发展时,才是正确的。二是严而有度。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有了全面正确的了解,才能对学生提出符合他们的实际,能为他们的思想水平、认识程度所接受的要求。三是严而有方。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切切实实地执行。单纯地命令、禁止不一定有显著的效果,采取疏导的方式,寓教育教学要求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中,效果就比较理想。四是严而有恒。一种要求一经提出就要使它相对稳定,不能时严时松。教师应该对要求的落实作经常性的检查,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二、创设新型的班内人际交往环境
新课程把教学的实质概括为“交往”,提出传统意义上的教和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可以说,创设班内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调动全员参与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班级管理效能的重要保障。班内如果形成了民主、平等、融洽的交往氛围,就能使每一个成员心情舒畅、愉快,都积极投入到班集体生活之中,使班集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这不仅需要班主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来关爱学生;也要班主任在同学中努力倡导团结协作的精神,并高度重视对班内非正式群体的引导。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班主任既是良师又是益友。班主任良好的思想品德、学识、言谈举止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更是不容忽视。一般来说,中小学生对班主任老师有着特殊的信任和依恋的情感,他们每一个人都十分关注班主任对自己的态度,他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班主任对自己的态度和情绪反应为转移。如果班主任能做到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处处给学生以热情的关怀和鼓励,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会怎样?我需要些什么?学生就会感到班主任平易近人、可亲可敬,从而乐意接受班主任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也就容易认同班级管理目标,走进“亲其师,信其道”的状态。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中,学生才能因受人尊重而充分体现出主人翁意识,与老师平等交流意见,积极地为班级工作出谋划策。
班内非正式群体同样不可忽视。首先要认识到在班级中自发形成的小群体是一种正常现象。它对满足学生交往的心理需要、丰富班级课余生活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要根据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分类指导。对那些积极向上、兴趣爱好一致而结合起来的小群体,要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指导,使其在班级建设中发挥作用;对那些玩心重而不热心集体活动而结伴的小群体,班主任有责任教育他们关心集体、诱导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对于那些学生小群体存在的消极、懒散、违纪等不良现象,班主任要花大力气及时进行教育,特别要注重做小首领的工作,引导他们向健康方向发展。第三类小群体在班级中往往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此时切不可采取简单粗暴、一味压制或分化等措施,因为这样做极易造成小集体与老师的对抗,深化矛盾。
为了促成班内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的形成,不管是师生之间,还是生生之间,还都必须学会倾听的技术。这一点对于班主任来说尤为重要。对某一问题、某一现象,切忌轻率评论、匆忙定论,只有在听取多方意见、了解一线信息的基础上,一语中的,才能掌握管理的主动权。当教师用博大的胸怀来宽容学生的过错时,便能使他们内心充满自责,继而主动承担起义务和职责;当老师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足与错误,坦诚地说“是老师错了”,学生反而会被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所折服。可见,在管理中对元心理品质进行优化训练,是改善班内人际交往关系的重要因素,它能使师生心心相通,心通就能理达,理达便能意行,意行就能使德育工作见效,这已成为提高班级管理效能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三、平等对话,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师生间的良好关系表现为两者之间的互相交流。师生间的互相交流是实现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因为这种交流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是全方位、多侧面、多功能的交流。
从教育教学中师生交流的内容看,既有知识或理性的交流,又有情感或感受的交流,既有品德风范的交流,又有性格或个性的交流。从交流的媒介看,既有借助语言的交流,又有借助直观教具的交流,既有行为动作的交流,又有习惯、仪表、气质和神态的交流。从交流的形式看,既有有意交流,如上课、改作业、谈话、家访、课外活动的组织,又有无意交流,如日常观察、言谈、举止和印象等。这种交流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密集不断、信息量极大的动态系统。师生就是在这种丰富多彩的交流交际之中,获得有效信息,协调自己的行为,使“教”与“学”达到统一的。
(一) 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师生间的互相交流虽然始终是一种双向交流,但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这一交流的主体。因为学生既不是单纯接受,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同样有着交流的主观愿望与能动性,忽视这一点,交流就失去一方,也就不成为交流了。因此,作为握有交流主动权的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把学生看成有多方面需要的有主观能动性的对象,以平等的身份和满腔的热情寄希望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进行一种持久的和谐的师生交流。
(二)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
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重要的适宜的信息交流活动。信息交流的有效度与师生双方的态度和情绪呈正比,在良好的气氛、情绪和心境下,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较高,感受性较灵敏,反应能力较强,思维较活跃,更易于理解知识。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逐步被打破的今天,特别是在现今社会,随着科学的巨大进步,知识的迅速增长,新学科、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情况更为明显。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努力做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