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人生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龚秀枝
我的第二故乡化德县,是个远近闻名的絮片服装城。
化德县地处内蒙古东北部,东北与内蒙古锡林浩特为邻,东南与河北张家口接壤。化德是个多干旱,少雨水土地贫瘠的,地处偏僻,资源匮乏的穷乡僻壤。
80年代一位焦氏男子,引进了羊绒絮片服装。迄今絮片服装已有近40多年的历史了。这里一半以上的人们“吃”棉裤。他们中有下岗职工,农民工,也有在职职工。
开始主要加工销售絮片棉裤,后来发展为马甲、棉大衣、棉袄、小孩服装等产品。棉裤就是所有絮片服装的代号。这里的人称机工是扎棉裤的,生产和销售商是卖棉裤的。
起初机工自己带机器板凳,到加工点为老板加工服装,一年下来挣六七钱块钱,美哉!近几年,缝纫机一律是厂家提供的电机,机工凭一双手,辛苦七八个月可以挣到三万多元,皆大欢喜。
每年阳历三月三前后,全县大面积展开絮片服装加工。加工点随处可见,每当这时各个生产商进布料、加工絮片、雇工人忙个不亦乐乎。近几年工人待遇也有所提高,过去是请工人吃开工饭,现在是提前给工人发奖金,500——1000的定金,工人只要拿到定金就不可以再选择其它厂家了。
服装加工开始后 ,活了三轮车和农民工,富了棉裤商。中秋节过后,棉裤商开始到各大城市打商场,后勤的人们开始打包。打包一律是专业人员,2米长1米宽的长方形包结结实实 。山头似的棉裤包随处可见。接着就是走货。运输全部是几十吨的大卡车,大型厂家一家走几车,小型的几家走一车,情况各异。化德县的棉裤,几乎辐射全中国。上海、新疆、哈尔滨、近处呼市、包头、集宁等地,或商场、或批发、或地摊开始销售絮片服装。这期间好多人家都要雇服务员卖棉裤。化德县的棉裤在全国各地像雪片似的飞进千家万户。服装商手拿棉裤愿天寒,天气越冷棉裤销售越好,前方卖完,后方续上。即使进入寒冷的冬季,各个生产点,仍然马不停蹄继续补号,供应货源。
快过年了,服装商的货也卖得差不多了,他们开始返乡了,他们把不同数额的钞票打到自己的账户,少则几万,多则几百万。之后带着微笑、带着欢乐、带着喜悦,带着异乡的特产纷纷回归故里,和家人团聚,共度新春佳节。
一年劳动所得,或买楼、或买车、或扩大再生产……
还有不少棉裤生产点,不是自己亲自出去销售服装,而是外地的商贩通过各种渠道和他们订货。这样的厂家虽然利薄,但不会为销售问题犯愁。我的令居郭德英等人就是这样,他们的质量上乘,每年和他订货的商贩特别多,他家的絮片服装经常是供不应求。所以每年他家开工最早,停工最晚。他的生产线扩大再扩大,工人增加再增加,工人基本固定,因为他从不拖欠工人工资。郭把左邻右舍的房子全部租用或购买,改用厂房。
我的表弟、表妹刘志、刘平他们现在成了政府扶持的企业,近几年搬进了政府统一建造的厂房,他们姐弟坐在老板式的办公室,运作着自己的企业。工人马不停蹄的生产,产品一天更比一天精湛,前来订货的客户源源不断。
絮片服装的引进,化德人的生活都有改观,不少人还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他们一边生产销售,一边引进新产品,新花样,产品越来越受顾客的青睐。
靠山吃山,傍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民,真是千真万确。化德县人靠棉裤致富,邻县商都靠大棚蔬菜、马铃薯致富,兴和靠养大车致富,镶黄旗靠大理石致富,远在北国的呼伦贝尔人靠美丽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致富……
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正在用智慧编织着色彩斑斓中国梦,正在用勤劳和汗水创造美好的明天,走向富裕。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作 者 简 介
龚秀枝,女,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自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1956年出生在内蒙古偏僻的农村。80年毕业于乌盟师范语文班,参加工作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2012年退休,喜欢写记事散文。2013年有散文开始发表。分别刊登《北方新报》、《东方散文》。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