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风俗:剪毛头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在淮北农村常常会看到一些十二岁以下的男孩子,在后脑勺留着长长的一撮头发,有的还扎着小辫。这种留发,当地人称之为“丫尾巴”,也叫“后拽子”。留着头发的含义是家里男孩子少或以前的男孩子夭折了。留着头发是留个尾巴,家长能拽住,不会再出现意外闪失。这样的孩子在家里特别娇惯,溺爱,在姊妹中是最受宠的。通常的说法是:“胎毛留一撮,就是爹娘的一把锁。”这“锁”就是“永远锁住,永不分离”的意思。“后拽子”就是指家人用手拽住,不得丢失,不得丧命的意思。有歌谣说:“落地不剃发,留个长尾巴,爷爷拽,奶奶拉,后边薅的是爸妈。”这样的孩子以后就会消灾免祸了。
这种留发一般要到六至十二岁才可剃去。而且还不是随便剃的,剃时要选择良辰吉日,一般最好都是在农历的二月初二。农谚说:“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剃毛头。”“二月二,剃毛头,剃了毛头有奔头,以后发得像水牛……”剃时要通知亲朋好友,前来庆贺。要放鞭炮,有的还吹喇叭等。剃发的费用也要加钱,俗称“吉利钱”、“喜庆钱”。
剃发也很讲究,先让孩子站在圆形红纸的条糕上,意味着“红日初升,步步登高”。接着是爷爷奶奶用手握住毛发,意思是“再拉拽孩子最后一把”。这样,剃头的师傅才动起刀、剪。一边动着刀、剪,一边说唱着一些吉祥话:“二月二,龙抬头呀”……家人随声附和应道:“喜呀”……热热闹闹剃毛头呀,家人接应“庆呀”……来日岁岁平安福呀,家人又应“福呀”……红日初升步步高呀,家人再应“乐呀”……
还有更娇惯的男孩子不是脑后留一撮毛,而是满头的头发都不剃,全留着。有的人很风趣的称之为“捉人毛”。意思是到了剪头发时,亲朋们都要花钱。有的至亲如姥姥、舅舅、姑姑、姨娘都要多花钱,花大钱。尽管当时生活贫困,经济窘迫,但也要尽其所有而为之。
这种乡风民俗在今天的农村也还时而可见,但为数业已大大减少,不久将会日趋消失。这种风俗确已由来已久,尤其是家中族人男丁不兴旺者,甚至几辈单传的家庭尤甚。此做法从长辈的角度说,希望家中人丁兴旺是无可非议的。但对于生活贫困的家庭而言,无疑雪上加霜。更重要的是给孩子的心灵上造成一种压抑感。三、五岁时倒也无所谓,到七、八岁走入小学校门时,孩子自然对此就非常顾忌、羞涩、尴尬了。其他男孩子都留着美观漂亮的发型,唯独自己留着满发或扎着辫子,就显得极不自然了。这种情形家人会多诱以戴帽子为佳。可偏偏有些调皮的学生就时不时的将你的帽子脱去,顿时会引来一片哗然。
这就无形的给孩子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把发型剃掉吧,家长不许;不剃吧,如此难堪;不上学吧,不行;上学吧,人家会拿你作笑料取乐。更有甚者,有一些不守规矩的学生趁你不注意抓住你的辫子或长发狠拽不松,你的头发被人从后抓住,无力反抗;发火吧,伤了和气;不发火吧,就得忍受欺辱,实在是尴尬难堪。性格大方的孩子尚好,性格内向的孩子就苦不堪言了。
我小时候就深受其害,本来就性格内向的我,父母就偏偏给留了个小尾巴,一直到十二岁才剃去。在小学阶段常常被班级的同学用来取笑作乐。在炎炎的夏季,我也要用个单帽盖着头发,不愿让人看到。我曾多次的去找剃头的师傅剪掉,无论我怎样地死缠烂磨,人家就是不给剪。理发师傅都深晓此俗,这不是随便给剪的。后来我急了,一天,自己用剪刀剪去,可被父母连打带骂的揍了一顿,一直留到十二岁。
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给男孩子留“丫尾巴”的现象已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乡风民俗还会在老一代的心目中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