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风情】你还记得灵璧那些年玩旱船吗?

玩旱船

文∕王潘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在七十和八十年代,每年过春节最有趣的是看玩旱船。

旱船的形状各种各样,但是,旱船的做法大致相同:它都是用竹竿扎成船的架子,船形的架子中间用竹竿扎成“井”字架,在“井口”的四个直角处,竖直向上立四个竿子,扎在四个直角处,扎紧扎牢后再绑好船的顶部,顶部形状各异。船的“骨架”造好以后,然后,用各种各样的彩绸或布料装饰旱船,从船顶到船底,再到船帮都装饰得五彩缤纷:有鲜花,有丝带,有灯笼,有中国结……漂亮极了。

每当大年初一,我们给自己的父母拜过年以后,又急忙跑到左邻右舍的大爷大婶家拜年,以求得一块块糖果,一团团玉米花糖团,一捧捧熟花生。有时候,还没有接到长辈馈赠的美餐。当听到外面的大路上响起“咚咚咚,锵锵锵”的锣鼓声,我们都立刻跑出去,边跑边吆喝“玩旱船来了!玩旱船来了!”一会儿跑到旱船的前边,一会儿跑到旱船的后面,像孙猴子一样急眼打趴地瞅着。来到村部的空地上,打锣鼓的几阵猛打,村里的男女老少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围成很大的圈子,玩旱船的首领看人来的差不多了,就开始圆场了,随着急促的锣鼓声,架船人用一根红布条的两头栓在船的两边沿上,然后将红布条架在肩膀上,架起旱船打圈的跑,圈上的人们踉踉跄跄地向后移动,你挤我,我推你,架船的人跑过几圈以后,一个直径约10米的圆形人圈基本形成。这时,人圈前面都是小孩,中间多是妇女,后面都是高个子的男同志,我们都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

表演开始了。前面撑船的人头戴草帽圈,眼上罩墨镜,一边拧着腰,一边撑船,一边唱:“锣鼓一打响联欢,各位同志听我言,今天本是年初一,一来拜年二来宣传……”,守在船两边的帮船人一边走着碎步子,一边扔着系在腰上的红丝带,神气十足地唱着,和着……最扣人心弦的是船与风浪搏斗的那一幕:只见撑船人把草帽一挥,场地好像起风似的,旱船上下左右地不断地摇晃,撑船人假装用力划桨,一会儿旱船又步步后退,好似水浪迎面扑来;一会儿旱船又打起转儿,好似船被卷进旋涡,撑船人手肩并用,呼着号子,最后终于战胜各种困难,船又平稳前行,帮船人继续唱起来,那时唱的都是祈盼来年风调雨顺,歌唱社会主义新风尚和破除迷信之类的顺口溜。玩旱船最逗人的是船尾的小丑,手里拿着一把破蒲扇,鼻子上抹上白粉儿,一个扮演老头,一个扮演老婆娘,磕磕碰碰,像喝醉酒似的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相互调侃,十分引人注目,不时引出阵阵笑声。

演完以后,村里的干部捧来两条“团结”香烟和一些糖果表示谢意。旱船队又敲锣打鼓向下个村庄走去。后面还跟着恋恋不舍的孩儿的身影。

到了八十年代,土地承包到户了,人们生活也改善许多。村里有个别的做生意的暴发户赚了钱,买上了电视,因此,许多人都去他家热闹了,看玩旱船的人越来越少,那些玩旱船的人也十分聪明,于是,就变了花样,每到大年初一,撑着旱船到乡政府各单位和街道做生意的人家去拜年,挣点犒劳品。到了九十年代,玩旱船的这种方式在我们这里又要“退休”了。他们又奔向南蛮子哪里,因为南方比北方富裕。他们串村子,挨家挨户玩旱船,拜年进财。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的普及,各种娱乐场所的开放,玩旱船的风俗也就销声匿迹了。今日回想起来,真有点流连忘返。

旱船不仅给我们带来快乐,喜庆和幸福,而且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记载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据民间传说,旱船是纪念大禹,大禹是部落领袖,他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治理泛滥的洪水中,他带来人们凿山引水,教人们造船,让洪水流向大海,洪水被治服了,但是,船被搁浅在陆地上,于是人们把船拉到谷场上玩,就演变成玩旱船的形式。还有的传说旱船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楚国的屈原,当时很有报负,做过楚国的宰相,但是,由于楚王听奸臣的谗言,把他罢官流放。后来,楚国被秦国所灭,他十分气愤,于是投江自杀。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逢五月五日端午节,在江上划龙船,并将粽子扔进江里祭奠屈原,久而久之,这种活动发展到陆地上来,产生了旱船这一形式。

玩旱船在那个时代,就像现在我们看春晚一样,是春节的一道“美餐”,是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节日的喜庆和欢乐,而且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正能量,让我们仿佛又看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们安居乐业的美好日子,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无私奉献,孝敬老人,一碗菜吃一个村庄的动人场面,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最淳朴的的感情。

王潘,宿州市散文协会会员,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宿州市优秀教师,灵璧县先进教育者,在《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文汇》《拂晓报》《农村孩子报》上发表过文章。灵璧家园网新晋写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