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史志】灵璧又一个祠堂建成,与“程门立雪”有关哦~
家族的丰碑
——皖北程氏祠堂札记
文/程大康
二〇一八年正月十一,作为程氏家族的后人,我有幸参加了皖北程氏家族举办的宗亲联谊会。
参加此次活动的人员有来自五河、泗县、固镇、蚌埠等地以及我们灵璧本土各个村庄程氏家族的代表。安徽省程氏联谊会安徽省二程理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程仁功临时有事没能来到现场,会议由二程学研究会常务秘书长程仁清先生主持。程秘书长首先带我们去参观祠堂,程建军和程共良在会议室那边忙碌准备事宜。
祠堂面朝南,有三间屋,东侧墙上是壁画:两副竹子画陪伴山水左右,程纯仁在画下面两角题两句诗“红花绿竹燈一盏,赤胆忠心堂四箴。受尽千辛万苦,光成千秋大业”;西边墙上也是壁画:两副小山水画陪伴大山水画左右,下面两角也有程纯仁题的诗句“下定决心,树立信心,怀揣热心,不到黄河不死心。家族观念千古秀,血缘关系万年亲。”靠墙边上各立有两个功德碑,碑上镌刻着捐款建祠堂人的名字和数额。正门墙上是历代祖先的壁画:程颢、程颐。正门壁画墙面是香炉,香炉前面是香台。
秘书长程仁清向家人们详细介绍了程氏家族一些名人和祖先的丰功业绩。我们大多还是第一次这么详细地了解先祖的生平事迹,作为程氏家族的后人也为有这样圣德贤明的先祖而感到无比的荣幸和自豪。紧接着大家按辈分高低依次给先祖行跪拜礼,然后陆续来到了会议室。
整场大会在浓厚的亲情气氛下进行。通过这次会议,各位宗亲们对程氏家族的历史有了更深刻地了解。程氏家族先祖中,最有名的当数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程颐、程颢,他们兄弟俩是理学系最早的缔造者,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二程理学拥有程氏家族的家风和家训,尤其程氏家训历代传承,其中有不少处世格言被广为传诵,比如:程门立雪。他还介绍了来自各个地方的程氏家族代表以及对筹建祠堂、续家谱做出贡献的人,尤为隆重介绍了两位耄耋老者——程纯仁、程计灵,他们是皖北程氏祠堂的创始人。
我向这几位老人投去了崇敬的目光,突然脑海中冒出几个疑问:这两位老人是杨疃人,为什么不把祠堂建在自己的村庄,而建在灵城镇山南村呢?
会议结束后,好奇心的驱使,我走到他们面前,接连请教了几个问题:“……祠堂什么时候建的?什么原因让您们有建祠堂的想法?……”我迫不及待的接连提出几个问题。老人程纯仁指着旁边的老人程计灵说:“当年教书退休后,我跟他一起去外面跑续家谱的事,到过很多地方,发现凡富裕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都建有祠堂。便想:改革开放使咱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受十年浩劫和破四旧的影响,人们的宗族意识普遍淡薄,我要在家乡也建一座祠堂,让程氏族人能知根溯源,继承先辈遗训……”
老人程计灵补充说:“当年我和他一起来到灵城镇、山南村、小程庄,看这里有山,地势又好,于是就把建祠堂的想法对这里的书记程仲友说了,经过他的同意后,我们俩就分头跑,找人捐款,筹备诸多事宜。”他停顿了一会接着说:“想得容易做起来难呀!不知道跑了多少路,受了多少困难,才筹到建祠堂的钱。唉!……”。从他们话中可以知道建这个祠堂真的不容易!他往外看看又说:“我们跑了两年多,一九九二年开始建祠堂,书记程仲友和会计程仲兆也费了不少力,祠堂里的字都是程纯仁写的……”“时间长了,祠堂上面的瓦脱节了,下雨漏水。二〇〇三年第二次修建祠堂,就把原来的瓦房修建成平房。”他接着说:“又得要忙碌捐款……这次续家谱和第三次修建祠堂,我们只能提一点建议,却不能再跑了……”
他说这话的时候,我看到有泪水在他眼眶里滚动。他可能认为自己老了走不动了,不能再为程氏家族的事奔波而难过吧!我激动地对他们说:“放心吧!您们为家族做出的贡献,程氏家族的子孙永远不会忘记的。您看今天到场的这么多年轻后辈,一定会接过您们的接力棒,把未尽的事业做好的。”
祠堂是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也是弘扬家族文化传统、承继先祖遗训的重要平台。 它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家族祠堂,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延伸。有了祠堂,宗族观念在人们的头脑里更加根深蒂固。修缮祠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补救,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尊敬,无论对家族还是对国家大有益处,感谢他们为程氏家族为国家做了一件好事。
程大康,女,汉族,灵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