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堂家训》的治生思想及当代启示

刘亚男 陈树

摘    要: 《里堂家训》的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提倡耕读并重、治生与义理相结合、务本节用三个方面。焦循的治生思想,对当今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有助于改变大众对职业教育的看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敬业精神,并重视职业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里堂家训    焦循    治生思想    职业教育

《里堂家训》是一部集中反映乾嘉时代著名学者焦循教育思想的著作。焦循,字理堂,晚号里堂老人。焦循一生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所不涉,《焦理堂先生年谱》附有焦循著作总目凡59种,400余卷,著述颇丰,阮元称其为“通儒”,其对经学的研究享誉学界。焦循不仅在治学方面成就突出,而且重視教育弟子,训诫后人。规范和教育族人树立正确的治生观是《里堂家训》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焦循的“治生”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对当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焦循治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耕读并重

中国社会传统“耕读传家”的思想对焦循这样长期生活在农村的文人来说是具有浓厚影响的,他在《里堂家训》中曾说:“总之,子弟不可不读书,能耕则耕,不能耕则训蒙。”[2](1282)农业耕作是治学读书的物质基础,二者都应当尽心尽力。

首先,焦循十分重视农事。《里堂家训》卷上有言:“弃田生理,必自度贸易之才,操守之节,不然,与其求胜,不若自损日用之费,仍存田地。吾见弃田生理者,每亏折以速其贫。”[2](1295)焦循认为从事农业生产是维持家庭生计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一家之主,焦循深谙以农养家的必要性,因而“立意守此田舍以至今日”,他对“弃田而别营生理”之人做了抨击,认为“必至一无所成”“不知作何落拓光景矣”[2](1295)。

治生耕作还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保持本心,焦循说:“不甘其饿,则有不能自守者矣。故欲自守者,必先筹其不至于饿也。”[2](1277)这与管子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点颇为相似。焦循一生举业不成,无奈做幕,但其内心其实是反对子弟从事这样的职业的,他以为游幕者作为寄食者会妨碍志向的实现,相比之下自力更生的农耕才是妥当的治生之法。

其次,焦循提倡读书为重。“人于他事,或有不能,至读书,未有不能者”[2](1278)。焦循一生勤勉为学,三岁时,其母即“口授《毛诗》及古孝悌忠信故事”;六岁,“受业于表兄范秋帆先生,授以诗,辨别音韵”;十一岁,“令读古文,初学诗”;十二三岁“时读三苏文,阅《汉书》《三国志》,以及《南北史》《唐书》《五代史记》”;十七岁“乃屏它而学经”[1](320-354)……即使在遭遇家庭变故之后,焦循仍坚持边治生边治学,在此期间,他还极力教导其子焦廷琥学诗写文。

在焦循看来,读书治学与农耕治生是相兼的,并不是二选一的对立关系,治生确保物质基础得到保障,从而可以坚守不失,专心治学,二者不可偏废。

(二)义利相合

中国古代传统的义利观向来主张重义轻利。南宋以来,浙东事功学派主张“义利双行”“农商并重”,打破传统义利观的藩篱。及至清代,义利的思想转变更加突出。焦循作为清朝未仕文人的典型,强调治生的同时,主张治生活动应在不违背义理的前提下进行。

他训导子弟“四民之中,执其一业,岁必有所入,有所入而量以为出,可不饿矣”,又将“夤缘奔走,以求仕路,不顾生计,不实力读书”的读书人列为五类可恨之人的一种。《里堂家训》中曾记载一位学友的故事,这位学友被物欲地位所迷惑,渐渐不满足于治生的基本需要,流俗于繁华淫靡的世道中。焦循以此为戒,训导子弟在进行治生活动时要坚守本心,不可迷失自我而忘记基本的道德规范。焦循在农耕治生时说:“置田舍所以自给,苟足粥蔬,不必刻苦经营以求多,亦不必成方,但取得麦稻以供口食,仰事俯畜而已。”[2](1295)治生最大的作用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所需,也就是满足人最根本的欲望,焦循对获利多少并不强求,治生并非追求过多的利益,一旦这种物欲膨胀,便不再是治生的理念,而走向错误的一端。

(三)务本节用

早在战国时,荀子就曾提出“务本节用财无极”的论点,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以农为根本,并注意开源节流,财富才会不断丰富。焦循继承了古人的思想,提出“勤”“俭”“量入以为出”的治生思想。

焦循在自己的治生历程中充分践行了勤俭节约的思想。据载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焦循授徒为业,生活困苦,一家人都靠着他的酬金维持生活,正因为如此,他生活非常节俭,二十六岁在南京买了一条丝带,一直系到三十八岁,每次从扬州城回北湖,不管严寒酷暑,都坚持步行回家。焦循深谙治生不易,因此更加重视消费的合理性,强调不能为不恰当的欲念所干扰。焦循反对后人作幕客、追求仕途。《里堂家训》中引萧山汪辉祖《佐治药言》一书二条为诫:“作幕者,往往以虚浮败者多矣。”[2](1281)焦循认为幕客多浮泛不实,不能量入为出、勤俭持家,最终导致家产破败。若要治家绵延,安身立命,则“莫如未穷时先防其穷”。防其穷,就要做到勤俭并能量入为出。在饥荒之年,焦循对于家庭食粮的谋算首先建立在勤俭节约、甘于吃苦的精神之上。一个人既要掌握勤恳治生的能力,又要具备节俭的品质,才能恰当地消费、安定地生活。

人人都有满足自己生存的欲望,追求完美生活的权利,儒者谋生是儒者必当为之事,但在这个过程中,依然需要保持独立人格及守己修身之德,治生之不易,更应当警醒后世勤俭持家,深悟稼穑之艰,量入为出。

二、焦循治生思想的当代启示

《里堂家训》中表达的治生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时民众对于治生的态度与看法,也反映了焦循对治生之道的选择及训导,这对当今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大众的认可度,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促进个人职业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一)正确认识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主要从人民生计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倡导既能减少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又能把个人技术所长转化为现实的社会财富,达到富强国家的目的的实用教育。然而当前不少人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这与传统儒教一直以来倡导的“谋道”才是正途的思想有关。在以往观念里,只有一心读圣贤书谋取功名才是正道,“士”一直位于四民之首。但焦循的治生思想表明:“子弟必使之有业,士、农、工、商皆可为。若不为此,则闲民矣。”[2](1278)一个人在学识上没有优势,并不代表其他方面没有长处,若执一不变,不择业治生,就成了“闲民”,导致個人生计和社会稳定面临困境。

(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治生从个人角度来说,就是要重视就业。当前社会,就业是民生之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定位脱离实际,由于受“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职业思想影响,一些人仍倾向于“谋道”之路,对于自身的兴趣、特长等个性不关心,对“士”之外的职业不看重,这种错误的就业观不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多有危害。

《里堂家训》中谈到择业时,焦循在四民平等的思想基础上特别强调力耕治生的途径。对当代社会而言,力农耕作的职业教育思想似乎与时代发展潮流格格不入,当代有年轻人不愿到基层工作。但中国的实际国情——农村亟待发展,农业教育发展缓慢的现状都要求我们把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放在“农”上,以农村为重点教育区域,以农业为重点教育内容。作为人口大国,农业教育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乃至生存状况,开展以“三农”为重心的职业教育,有利于提升农民素质,推动农业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实现职业教育生利的最大化。

(三)关注职业素养教育

焦循将治生与义理相结合,突出了治生过程中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启示当代职业教育注重对从业者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职业素养的提升体现了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深刻影响着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

首先,要有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训蒙之士为例,焦循以为应当“用心笃志,不负其父母所托”,身为教育者,教导学生是首要职责,而不是“以鲜衣美履夸耀于人”,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身为从业者,对此应当有明确清晰的认识,“爱岗敬业”这一核心思想是对从业者最基本的要求。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懂得职业是安身立命之所在。

再者,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能急功近利。焦循以自己作幕经历告诫子弟,无论身处何种职位,切忌虚浮败坏。“里中吴氏,其族颇称饶裕。于是族人皆依之,习于官署之风气,不知节俭。已而代州以事罢官,族人归而失业,迁散流离”[2](1283)。焦循以此事告诫族人当自谋职业,切勿心存攀附之望,既是对族人的规劝,又是对现代社会从业者的警醒。当今社会一些从业者初到企业,对就业环境、工作条件期望值高,摆不正心态,极度缺乏吃苦精神,急功近利。

总之,就业是为从业者提供发展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生存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基本都是依靠职业活动的,只有从自身出发,依据个人实际,选择恰当的治生之路,才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扬州学派年谱合刊·焦理堂先生年谱[M].扬州:广陵书社,2008.

[2]焦循.雕菰楼史学五种·里堂家训[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

[3]刘瑾辉.焦循教育思想发微[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4]安介生.明清扬州世族与景观环境之营建——以北湖地区为核心的考察[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4).

[5]徐永斌.明清时期扬州与文人治生[J].安徽史学,2011(6).

[6]王瑜,蔡志荣.明清士绅家训中的治生思想成熟原因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7]吴同喜.试论职业教育的价值功能——基于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中国化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

[8]魏晓玲.关于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27).

基金:2018年扬州大学第十六届“挑战杯”竞赛校级重点备赛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语言生态建设研究——以苏中三市为例”资助(项目编号:tzb201806);2018年扬州大学大学生科创项目“清代扬州学派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与发扬探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x20180027);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清代扬州学派《尚书》训诂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2YYC01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