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电气:推进行业协同创新,培育数字生态沃土

《电气技术》专访施耐德电气能源事业部战略与市场副总裁张宗明

2018年12月7日,施耐德电气举办的首届“施耐德电气数字创新方案挑战赛”决赛在北京圆满落幕。本次大赛历时三个月,围绕“配电、电网数字化解决方案”、“配电、电网数字化实践”以及“施耐德电气现有中低压产品及智能化软件优化”三大主题,集结了来自建筑、医疗、交通、数据中心、电子制造、工业等多个领域的300余例参赛作品,旨在鼓励创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培育行业协同创新生态,为能源行业的数字化变革赋能。

近日,国网能源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能源电力发展展望2018》提出,能源效率、能源结构、能源安全成为影响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关键所在,并预测到2035年,我国电力需求将达到10.9万~12.1万亿kW·h,到2050年达到12.4万~13.9万亿kW·h,这对连接着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电网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创新成为推动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施耐德电气能源事业部战略与市场副总裁张宗明表示,“‘2D+2E’发展趋势下,未来的能源电力发展将更加电气化、数字化、分散化、低碳化。时代变革将衍生更多的机遇,这就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在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能源转型进程中,施耐德电气有义务有责任参与其中,与各大高校、合作伙伴共同探讨行业即将发生的改变,鼓励创新型人才大胆尝试、勇于突破,积极拥抱能源电力新未来。施耐德电气举办这次赛事的初衷即是调动行业创新积极性,未来我们将呼吁更多的行业同仁及高校学生参与进来,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链,持续推进行业健康发展。”

施耐德电气对创新有着独到的见解:首先需明确创新方向。10~20年前,全世界都在引进模仿欧美模式时,施耐德电气提出了“在中国,为中国”的理念。数据是未来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产之一,但数据具有区域性及个性特征,它可以让平行世界变成更区域型的世界。因此施耐德电气在创新方面非常注重当地客户的习惯,并全面融入当地合作伙伴生态圈。在中国,施耐德电气建立了3个研发中心,并预测未来更加贴近客户、能在短期内满足客户需求的区域性研发中心将是重要发展方向。

其次,为创新者营造一个能接受失败的环境。国内市场瞬息万变,技术或产品如果不能贴近区域客户并快速迭代更新,企业将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因此施耐德电气欢迎高标准要求下不断挑战新高度的失败,只有在能够容忍失败的大环境中,大家才敢大胆去创想,这次参赛的学生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施耐德电气需要长期坚守的人文生态建设。

据张宗明介绍,创新又可以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将国外或其他行业的创意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做创新应用。如本次参赛的交直流作品,融合交直流相关的一些想法,基于中低压配电的实际情况,解决了表前低压可视度不足的问题;整合式创新,施耐德电气推出的EcoStruxure平台,更好的融合技术与产品以创造更多的价值;重新定义价值生态圈,如施耐德电气推出的Smart RMU智能环网柜解决方案,跨越技术边界,同时为调度和运维服务,这就需要重新定义受众群体,进行创新的延伸与思考,这是施耐德电气坚持推进并不懈追求的领域。

“成都城市音乐厅设计的智能配电方案”是本次挑战赛的冠军获得者,该方案从强电系统、负荷分级、应急电源等方面着手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数字化配电解决方案。与传统的配电方案相比,该方案采用了“POI电柜医生”故障预警及诊断系统、PME电能管理系统、数字化运维管理平台“千里眼”等一系列数字化的运维技术与产品,从而确保了整个配电系统运行维护的主动性、运营体系的高效性,并强化了运营者共享数字化的体验。

“本次大赛意在为行业提供一个创新与沟通的平台,通过其他参赛者作品及专业评审的点评与指导,我们希望大家能在思维的碰撞中看到机会,并寻找适合的方式延伸思考,进一步提升再创新思维与能力。”张宗明表示,“通过这次比赛,我们意识到对待同一事物,施耐德电气、整个业界及高校学生都有着不同的视角。我们探寻选题并积极推广,分享创新智慧成就的不仅有别人还有自己,藉此带动行业的协同创新。”

在全民创新时代,创新性技术、产品为不同类型消费者接受及采用的时间过程都是不一样的。根据“创新扩张曲线”原理,在每一个产品范畴当中,创新者是率先采用新产品的一群人,其次是早期采用者,再其后依序分别是早期多数、晚期多数及落后型消费者。若以能够承受新产品所具有的风险性来加以区分的话,创新型消费者约占总消费人口的3%,早期采用者约占13%,居引领者地位;倾向于在一般大众使用新产品之后才会跟进的早期多数消费者类型占34%,只有当新产品在市场上推出他们所认为够久的适当时间后才会加以采用的落后型消费者约占16%。

张宗明指出,“中国市场,早期多数消费者队伍发展比较快且占据大半江山。因此,创新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与人才真正明白在何时何地进行有价值的创新,并成功跨越市场低迷期,在赢得16%的创新型消费者及早期采用者后方能形成规模创新,方能吸引早期多数消费者最终领跑市场。”

行业专家指出,企业架构、IT基础设施、新型IT基础架构、安全防护体系、数字化平台以及人才教育等支撑条件将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石。而对大多数传统制造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的最大挑战来自于人才的短缺。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人才总数仅5万多人,但人才需求量达数百万以上,供需比例严重失衡。

那么什么样的数字创新人才是行业迫切需要的呢?据张宗明分析,在变革与变局成为常态的时代,首先得具有超前的战略思维。在过去的10~20年,市场比较稳定,因此我们只要跟别人做相同的事的基础上更加努力,就会取得好的成果。但在资讯愈加透明,更新迭代愈加快速的当下,找准方向并先人一步是对数字创新人才的基本挑战。只有拥有高战略的思维,把握未来行业发展风向,提前进行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市场服务等布局,你才能“快人一步”抢占市场,赢得主动权。

其次,在知识爆炸时代坚持终身学习。在数字化领域,专一领域的学习太具局限性,跨领域发展、学习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在跨领域学习过程中,学习的速度与领悟力,以及在不同领域中找到关联性的能力,这都需要在持续不断的学习中获得,这是创新型人才走得更远而不被时代遗弃的必备素质。

然后,在没有边界的商业环境中坚守基本道德底线。互联网世界,一个商业APP平台既可以从事外卖,也可以从事打车服务等,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具备基本的道德底线。在物欲横流、时代聚变的当下及未来,人才须具备“匠心”精神,守住“本心”,即坚守基本的道德底线,沉下心思、专注事情本身,并尽自己最大努力将事情做到最好。

相较数字创新人才的融入,如何让传统企业及老员工们接受数字化、爱用数字化也将是一场艰巨的挑战。张宗明强调,“所有的转型都需要领导力与时间。当大家都习惯既有的传统方式时,怎么让大家接受并使用新的数字化手段?据观察,只有当信息以最快的时间显现,如理念、概念、想法、流程在两秒钟呈现出来,我们才会体验到数字化的便利与好处,我们才会接受数字化,进而喜欢使用数字化,采用数字化手段与客户进行沟通。施耐德电气将用比较灵活的方式,如施耐德电气内部员工学习平台近期举办的EcoStruxure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升数字化体验,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电工技术学报

010-63256949(编辑)

010-63256994(编务)

010-63256817(订阅)

(0)

相关推荐